翡翠原石與切開後的成品對比照,其中的玄機你發現了麼?

2019-06-24   低配老佛爺

翡翠賭石是珠寶業術語,指翡翠在開採出來時,有一層風化皮包裹著,無法知道其內的好壞,須切割後才能知道翡翠的質量。

據清代檀萃所著的《滇海虞衡志》記載:「玉出南金沙江,江昔為騰越所屬,距州兩千餘里,中多玉。夷人采之,撇出江岸各成堆,粗礦外獲,大小如鵝卵石狀,不知其中有玉、並玉之美惡與否,估客隨意買之,運至大理及滇省,皆有作玉坊,解之見翡翠,平地暴富矣!」

通過此文獻的記載,我們可以得知,翡翠賭石在清代就已經非常普遍。清至民國年間,珠寶行業有個行話叫「賭行」,所謂「賭行」,其實就是專門指翡翠賭石這種交易的行當。

歷史上最有名的一塊「賭石」是和氏璧,因為石皮的包裹,楚國兩代國君都認為受到了欺騙,玉匠卞和為此失去了雙腿……但最後和氏璧破石而出,成為價值15個城池的絕世珍寶。雖然後來和氏璧在中國歷史上失去了蹤跡,讓今人無法一睹美玉的驚世之美,但卞和能夠發現如此璞玉,想必也是一位水平極高的「賭石專家」。

未開窗、擦皮前的翡翠原石,在非專業人士眼裡,與一般石頭無異,剛入圈的朋友們,接觸的比較多的是翡翠成品,翡翠原石與賭石是大家比較好奇但絕對不敢輕易嘗試的領域,那麼今天我們的看圖說話,就先來放一組翡翠原石與開料後成品的對比圖片——

這塊原石在購入前是一塊皮殼完整的全賭料,皮殼緊緻,呈灰黑色,全身都長滿了褶子,觸摸起來有強烈的刺手感,是一塊典型的老象皮原石。

老象皮大多是莫西沙場口,木那,翁巴累等也有,也就是說龍坑場區的老象皮居多,此外有一些黑烏沙,黃鹽沙會有老象皮表現。

這塊料後來切出兩個手鐲,皆是滿綠冰種的高貨。

這塊翡翠原石來自木那場口,是手鐲料,皮殼上基本沒有太明顯的裂痕,重量3.93公斤。這種石皮叫一塊楊梅皮,皮殼緊、翻砂細。

「木那」即屬於帕敢場區,帕敢場區是最古老、最著名,也是產量大的老坑區,這個場區是沖積或殘一坡積礦床,位於烏魯江中游,系統的開採始於公元一世紀,目前挖掘最深的坑洞已達第五層約為30米左右深。其場口出的原石皮中,黃沙皮與白沙皮比較常見,楊梅皮屬於稀有皮種。

從切面上看,料子帶有飄花,,肉質相當細膩,飄花色澤也很好。

最終加工好之後是這樣的,色種水俱佳,木那不愧為「神仙場口」。

這塊料子在賭石圈裡好像挺出名的,出自莫西沙,外形有點像鱷魚皮。

莫西沙場屬於龍肯場,十年前屬於新場,正所謂「老場不老,新場不新」,特有指莫西沙的意思。莫西沙是近來來種水料的主力場口,深受賭石人的垂青。

打燈後看,料子翡翠通透,純凈無暇,感覺不用切就贏了!

設計加工後的成品是這樣滴,透明度與光澤感一流。

這塊100克不到的翡翠原石只有巴掌大,據說售價40萬,場口不明。

扒開原皮之後是這樣滴,很正的粉紫色,水頭一流。

這種料其實就不用再進行過多的雕刻了,「以素為美」四個字在這裡體現的相當到位。純凈細膩,膠感十足,美不勝收。

這塊原石來自大馬坎,皮殼呈黃色,整塊料子形狀還不錯,皮殼上沒有什麼明顯裂紋。

大馬坎屬於帕敢場口,塊體皮殼一般比較薄,該場口的水石較多,個頭一般不大但拋光起「鋼色」受光,油性很大,溫潤細膩,色級一般比較高,但色味偏藍。

切開後兩麵攤開,種老肉質超級細膩,雙彩大圈口,行內話把這樣的料稱「怪莊料」。

打磨之後的成品是這樣的滴,不太常見的顏色,但非常有特色。


今天篇幅關係,就先聊到這裡,在之後的翡翠原石與開料成品系列文章中,小編會再陸續整理一些圖片資料來給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