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衝作為翡翠史上最重要的地區之一,有著數百年的翡翠玉石交易歷史,也因此留下了許多故事與傳說。其中,那些翡翠行家的「名翠」故事,至今還為人津津樂道。
綺羅玉
我查了一下資料,發現綺羅玉傳說的版本還挺多,故事的主體大致是,一個生活在嘉慶年間、懷才不玉的騰衝綺羅鄉青年伊文達,若干年在外找不到好原石,又不想空手而歸,於是馱了一塊蒙頭料回來,因為品相太差,黑乎乎的,於是騰衝的玉石商人都不認可,也沒有出價。
因此他的族人就把這塊原石丟馬廄里,經年累月的踩踏,使得玉石皮殼磨損,露出了裡面玉石。於是,可能已經人到中年的伊文達就把原石切開,發現因為太厚才發黑,其實這種料綠得很~~越切薄越漂亮。
後來這種薄切翡翠掛耳,在當時少數民族群體里成為一種很熱門的單品,紅胭脂、白水粉、翠掛片是當時婦女潮流標配,以至於價格從無人問津漲到二三十倆紋銀一對,還求之不得,伊文達也因此留名「翠史」。
關於綺羅玉到底是什麼品種的翡翠,現今有兩個說法,一是墨翠,二是指帕敢場口坑水洞出的,高冰底帶有深綠色根的翡翠;這二者都符合傳說中「能把耳朵照綠」的綺羅玉特點。
段家玉
比起伊文達的綺羅玉,段家玉的故事流傳的更廣。段家玉,騰衝地區稱段家自壁玉,聽上去就好像是區別於翡翠的一個玉品種。這個故事的主角叫段盛才,也是綺羅鄉人。
一開始,他採購回來的原石解開後,玉商都當水沫子賣,價格不高,但據描述,其實這種料其實偏藍味兒的種水料,裡面還有絲狀的飄綠飄藍花,按現在的形容來應該稱「自帶仙氣」……
在首飾方面,婦女們總是能在第一時間表現出非凡的品味,於是在婦女們的瘋狂追捧下,段家鐲成功上位,段盛才也大賺一筆。
藍水飄花料,製成手鐲最具代表性,玻璃底,如水似冰,飄花猶如湖底水草一般靈動……即使不看圖,想像一下,便是絕美。
王正坤玉
王正坤是騰衝蓮山縣的老華僑。1915年,他在老廠挖到一大塊原石,直接解開成8片八仙桌大小片,這種料比叫罕,老底子相玉的稱「鐵化水」起綠絲,當時他用其中一塊做了手鐲,在緬甸售價1000元盧比一對,其餘7片料運到上海。
因為價格不合適,就直接20萬盧比抵給了天順祥,這裡的盧比應該是英屬印度盧比銀幣。1949年,7片玉料輾轉到了廣州,準備賣給香港商人,因為價格太高傳得滿城風雨,最後連周總理都知道了,於是便作為國寶留了下來。
王正坤玉製成翡翠手鐲,叫正坤鐲,化馬薩底,滿綠夾艷絲絲放堂(起螢光?)無瑕疵,無雜質,跟燒料(琉璃)一樣……聽著描述,感覺比帝王綠檔次還高,讓人浮想聯翩。
官四玉
這個名翠故事似乎是帶有點悲情色彩,主角官占吉騰衝城關五街人士,同樣懷才不玉,20歲入玉石廠,79歲那年才發現了一塊了不得的原石,冰糯滿綠,綠水綠底,色均肉細,就是綠色不是那麼鮮艷,但此塊原石也開出了200多對翡翠手鐲,成為一代「名翠」,老官也算是圓滿了。
寫結語的時候,查閱了一下百度,騰衝好像有「五大名玉」,又有「六大名玉」,點開一看,資料都說的不是很清楚,多是商家介紹,所以未列在上面。據書籍文獻資料,另有王家玉,肖家玉,馬家玉,以及做水沫子飄花的董家,雖然沒有上四家那麼出名,但各有各的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