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央行發了兩份報告,分別是居民資產調查、儲戶問卷調查。
第一份報告,是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城鎮居民家庭資產負債調查課題組發布的,報告指出:目前城鎮居民家庭戶均總資產317.9萬元,家庭資產以實物為主,住房占比近七成,住房擁有率達96.0%,金融資產占比較低,僅為20.4%,更偏好無風險金融資產,中青年群體負債壓力大,債務風險較高。
總結一下報告的內容:
1,30-40歲群體負債壓力最大。
2,96%的家庭都有房子,房產占家庭財富比例高達70%以上。
第二份報告,是中國人民銀行在全國50個城市進行的2萬戶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其中提到:10.7%的居民認為收入「增加」,比上季下降6.6 個百分點,61.8%的居民認為收入「基本不變」,比上季下降8.8個百分點,27.5%的居民認為收入「減少」,比上季上升15.4 個百分點。收入信心指數為45.9%,比上季下降7.2 個百分點。
也就是說:大部分人沒有感到變化,但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未來的收入感到憂慮。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的年收入是53064元。
一個家庭,按兩個勞動力來算,一年的收入也就是10萬多元,如果夫妻雙方都是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一年的收入能達到18萬左右。
結合央行的兩份報告,再加上統計局的收入數據,我們可以描摹出一副典型的城市中產「畫像」:
有自持房產,年收入10-20萬,年齡30-40歲之間,負債壓力較大,對未來感到迷茫。
那麼,對這個典型群體來說,未來5年,邁入「不惑」後,該繼續「買房產」,還是需要「存現金」?懂行人已紛紛做出選擇。
我們可以從房產增值屬性、貨幣增速兩個角度來討論。
1,未來5年,房產的增值屬性將會大幅「分化」。
大家可以發現一個現象:近兩年來,人口在加速流入一二線城市。
經濟學家李迅雷7月10日發布報告指出:2019年我國東部省份人口凈流入規模超過150萬。若按照秦嶺-淮河一線來劃分南北方的話,則2019年南方省份人口凈流入達到167萬。
2019年浙江和廣東人口凈流入規模就達到了84.1萬和82.6萬,在全國各省市中遙遙領先,根據測算,70%以上的人口凈遷入量都流向了浙江和廣東兩省,而前兩年這個比例都只有60%左右。
要知道,從2015年開始,受生育率下降、老齡化加速、農民工年齡增長等多重因素影響。我國的流動人口數量逐年減少,目前回落到了2.4億的總量水平上。
在總量減少的前提下,長三角和珠三角的人口流入反而還呈現加速狀態,這足以說明一個事實:再過5年,滬蘇寧杭、廣深莞佛等地的人口還會繼續增加。
眾所周知,房地產是一個「長期看人口」的市場,當一個區域的住宅用地出現「天花板」,供需平衡的天平必然會向「賣方」傾斜。
基於此,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未來5年,除了少數一二線城市外,大部分中小城市的房產,失去了人口因素加持,都是沒有增值屬性的。
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看到,隨著棚改貨幣化逐步退出,三四線以下城市的房價表現愈加疲弱,尤其是東北、中西部地區的小城市房產,對一個年收入10萬-20萬的家庭來說,負擔一套房子的月供尚有餘力,但再增加一套房子的月供、本息支出、折舊、維護費用,既沒有現實的必要,又沒有財務上的可行性。
2,M2增速會維持在較高水平上。
任澤平今年發了一組數據:2020年1月,中國廣義貨幣M2首次超過200萬億,距離2013年3月突破100萬億不到7年。
過去四十年,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年均增速15%,1998-2017年,M2增長了16倍。
按照定義,M2(廣義貨幣)=M0+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存款+機關團體存款+其他存款。M1=貨幣資金(M0)+企業活期存款。
因此,所謂的廣義貨幣(M2),就是指全社會流通中現金,加上各種存款。
現在,我們看到流通中的現金和存款已經達到了200萬億的級別,只用了7年時間,貨幣總量已經翻倍!
從最近幾個月的情況來看,6月份M2同比增速持平於11.1%,貨幣供給的閘門依然大開,與4月、5月如出一轍。
照這個趨勢,未來5年,M2增速仍然可能維持在兩位數,即便下降,也不會低於8%。
發出來的貨幣越多,對一個家庭來說,「存現金」的保值性越會被削弱,貨幣的貶值往往就是在這樣潛移默化的環境下發生的。
但是,我們今天討論的,是年入10萬-20萬的家庭,對這部分「上有老、下有小」的人來說,必須要留足「風險準備金」才可以,小孩的教育,父母的養老,突發事件的應對,相比於漫長時間裡貨幣的貶值速度,存一部分現金是完全必要的。
說到最後,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
1,如果你一家子年收入是在10萬-20萬之間,迴避三四線以下的房產,哪怕是一二線城市的小戶型也可以。
2,不要考慮存錢能帶來多大收益,在房產失去增值屬性,貨幣購買力又縮水的環境下,寧可把錢存起來,也不要為了虛榮和面子去買房,現金能帶來的,是一個家庭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