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自我誇耀的「十全武功」為何只能打五折

2020-02-05   掌心春秋

中國封建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乾隆皇帝,生平表現一直受到爭議。後世主要詬病他躺在前輩創在的溫床上遊山玩水、盡享浮華,更對他重用和珅並自詡「十全老人」、「十全武功」不完全認可。

客觀說,能在金鑾殿的「龍椅」上穩坐了六十四年,乾隆皇帝自有他的過人之處。

對於歷史人物功過的評價,還是應該實事求是,功是功過是過。

乾隆帝一生活了88歲,在位六十年,晚年又當了近四年太上皇。

他在耄耋之年的82歲,即乾隆五十七年十月,親自撰寫了《十全記》,記述他一生的十全武功,史稱《御製十全記》,乾隆帝並因此自稱為十全老人

說「十全武功」,自然離不開戰爭。

乾隆皇帝對待領土主權的原則是:「既不強取他國之寸土,亦不無故輕讓我寸土於人。」他曾說:「夫開邊黷武,朕所不為,而祖宗所有疆宇,不敢少虧尺寸。」

可見,在維護國家主權和政局穩定上,乾隆皇帝的意志是堅定不移的。

在位六十餘年,經歷的大事難免多多。

乾隆帝晚年自詡的的十全武功,是指公元1747至1792年,他當朝時期的十次大的軍事行動:「十全者,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台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二次受廓爾喀降,合而為十,是為十全武功。」

按乾隆的說法來掰算,共有九次戰爭,為什麼稱為「十全武功」呢?實際上,廓爾喀戰爭也打了兩次,這樣算恰好十次。

這其中,有反擊侵略,有鎮壓民變,有平息叛亂,也有揚兵耀武的有小題大做。但對新疆用兵三次(兩平準噶爾、一定回部),西藏用兵兩次(反擊廓爾喀侵略)這五次用兵,對鞏固邊疆穩定和國家統一,產生了重大歷史意義。

尤其在西北三戰中,乾隆帝基本統一了西域,令新疆這一地名首次出現在歷史記載中,並完整劃入了清朝版圖。

前面這五大武功,堪稱豐功偉績,也足夠乾隆的居功資格。或是與漢、唐時期的幾位大帝相比,也毫不遜色。

但乾隆朝這十次戰事,並非全勝,而是有勝有負,每一場都打得艱苦卓絕。尤其另五次用兵,如果稱為「武功」,水分未免有些大。

從歷史記載看,乾隆朝的十次征戰,斷斷續續打了近三十年,總計投入兵員60餘萬,耗費白銀1.5億兩,相當於乾隆朝當時全國年總收入的四倍多。

征戰中喪命疆場的將士也無計其數。諸如溫福平定大金川時,清軍幾乎全軍覆沒;征緬甸時,除少數將士突出包圍,其他都戰死異邦。

有人認為,乾隆用兵征戰安南,屬於小題大做,是沒有實質性成果的戰爭,不僅耗費了大量財力,而且得不償失。而征討緬甸,歷時四年,前後共換了四次主帥,調動了幾十萬官兵,四位主帥全都殞命戰場。

大小金川位於川西一隅,屬於彈丸之地,人口不過數萬。1747年和1771年,大小金川發生叛亂,乾隆皇帝立即派兵征伐。

他沒想到,就是這麼一塊毫不起眼的地方,讓朝廷前後投入近幾十萬兵力、7000萬兩軍費,耗時七年之久,付出死傷三萬人的代價,才將叛亂平息。比較西北的征戰,大小金川之役實在得不償失。只能用「慘勝」來概括。

第一次平尼泊爾,實際是清軍的監軍巴忠私下答應每年給予對方一萬五千兩贈款,尼泊爾這才退兵。如果算是「武功」,就太可笑了。後來也是因為清廷不認帳,尼泊爾才再次入侵西藏,滋生了第二次平尼泊爾戰事。

而第二次平尼泊爾用兵,也不是打贏的。由於尼泊爾後方受到了鄰近部落,以及入駐印度的英國人的軍事壓力,不想兩面受敵,才被迫提出歸附清廷。

平定台灣叛亂,也是費盡周折,沒有什麼輝煌可以自詡。1786年,台灣知府孫景燧取締天地會,逮捕天地會領袖,激起林爽文反叛。乾隆皇帝先後派提督黃仕簡、任承恩,閩浙總督常青等人渡海作戰,但收效甚微,起義軍規模反而越來越大。

第二年,陝甘總督福康安奉命抵達台灣救急。他一邊以優勢兵力圍剿,一邊對起義軍進行分化瓦解,使得形勢逐漸向有利於清軍的一方發展。1788年,福康安終於擊敗林爽文叛軍,並將其俘虜,送至北京處死。

乾隆晚年兩平廓爾喀,加強了清政府對西藏的控制能力。金瓶掣籤也為後世和平解決西藏民族問題提供了歷史性思路。

中國曆朝歷代的皇帝,但凡有些雄心壯志的,往往都會開疆拓土,全力抵禦外敵侵犯,維護國家尊嚴和領土完整。

乾隆皇帝雖然算不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但也經住了半個多世紀歷史考驗。他在位期間,開始著力收復歷代疆域,使得清朝的版圖達到了最大化。這個功勞是值得永遠肯定。

只是到了晚年,乾隆帝圖虛名求自慰;圖奢華大搞千叟宴;圖舒服快樂寵信和珅;貪權力當太上皇的種種舉動,為他前大半生的執政名聲添了些不和諧音符。

人無完人,乾隆也是如此。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