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軍閥互相奚落 吳佩孚對張作霖甩下狠話 最後結局卻大出所料

2020-02-26   掌心春秋

清王朝覆滅,歷史給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倒出來一段展示空間。

在為期十六年歲月里,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梟雄輩出,「有槍就是草頭王」。

有人總結分析,認為在這些軍閥梟雄圈子裡有著一條「鄙視鏈」。

說是,有東北王之稱的奉系軍閥張作霖,很瞧不起直系軍閥吳佩孚;而吳佩孚則瞧不起皖系軍閥段祺瑞;段祺瑞又瞧不起直系軍閥「賄選總統」曹錕。

這其中的奉系張作霖、直系吳佩孚兩人,是北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大軍閥,他們都有過一段很傳奇的歷史,性格同樣不肯服輸,晚年民族氣節也都做到了寧折不彎。

通過直皖戰爭,吳佩孚從團長、少將旅長脫穎而出,成為直系的主要首領之一。

然而,吳佩孚在直軍當炮兵團長時,已是東北陸軍27師中將師長的張作霖,最初卻很看不起吳佩孚。

一次,當了師長的吳佩孚隨曹錕去天津與張作霖會晤。

會談中,張作霖見吳佩孚在一旁不斷插嘴,便不耐煩地斥責他說:「你以一師長,在某(我)與三哥(指曹錕)面前自由發言,擅做主張,成何體統?此間某之部下師長非止一人,若竟效之,豈不亂了套嗎?」

秀才出身的吳佩孚,歷來對「綠林胡匪」反感。他見張作霖如此奚落他,臉色驟變,遂拂袖而出,恨恨地甩下一句話:「早晚要讓你張鬍子認識認識我這個師長的厲害!」

兩人由此次的不愉快結下了「梁子」。

果然,1922年,已經當上直系軍隊總司令的吳佩孚與張作霖領銜的奉系因為利益之爭大打出手。引發了民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直奉戰爭。

在這場戰場實力對話中,原被張作霖瞧不起的吳佩孚的軍隊訓練更為有素,再加上吳佩孚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把張作霖的奉系打得一敗塗地,狼狽退往關外。

作為被打回關外的主帥,張作霖有所反思,但絕對沒有服輸的意思。

獲勝的吳佩孚,從心裡也是輕視張作霖的。他認為張作霖是「綠林鬍子」,更是沒文化的大老粗。吳佩孚曾說:「我根本看不起張作霖,我對他唯一的嫉妒就是他有個好兒子!」

這話或是心裡話,因為他吳佩孚的確一生無子嗣。

那邊,張作霖瞧不起過吳佩孚,認為他不過是個酸書生。當一次直奉大戰失敗後,張作霖認識到這個吳佩孚軍事上確實不凡,也開始反思自己對吳佩孚的態度,並曾藉機寫信以吳二哥稱之。

這期間,張作霖閉關鎖地,大力發展經濟和軍工生產,整頓軍隊,強化訓練,改善裝備,很快恢復了元氣。

勢力增強的張作霖,隨即在1924年挑起了「復仇」的第二次直奉戰火。

實際上,第二次直奉之戰,張作霖也未必就有完勝的把握。

但在這次交戰中,時任直系第三路軍司令的馮玉祥粉墨登場,並扮演了決定雙方勝敗的關鍵角色。

直奉開戰不久,吳佩孚將直系軍隊分成三路,馮玉祥所屬的部隊被編為第三路軍,馮玉祥擔任總司令。

這位後來成為著名「倒戈將軍」的馮玉祥,由於心中不滿吳佩孚排除異己,竟然在戰局膠著之際,接受奉系50萬銀元賄賂,聯絡奉軍和同屬直系的胡景翼、孫岳等人,密謀發動倒直政變。

在奉吳佩孚之命進軍途中,馮玉祥突然率部返回北京,囚禁了賄選大總統曹錕。

馮玉祥的突然倒戈,直接導致了吳佩孚部隊後路被切斷,直軍因此在奉軍打擊下一敗塗地。吳佩孚本人被迫率兩千殘兵由天津塘沽登上軍艦南逃。

1925年,為了抵抗南方國民黨躍躍欲試的北伐勢力,直奉兩系打算聯手抗敵。

但是因為雙方在戰場上曾撕破過臉皮,誰都不願意主動提出和好的要求,都在等待對方表態。

僵持之中,腦瓜更靈活些的張作霖知道吳佩孚把面子看的太重,他自己雖然也愛面子,卻更重視實效。況且二次直奉戰爭是他發起的,而且他還是得勝一方。

於是,張作霖將戰爭中的收益算計了一下,派兒子張學良帶領部下,抬著禮品,帶著戰爭中俘虜的降兵降將,大張旗鼓的去給吳佩孚賠禮道歉,承認挑起戰爭的錯誤,請「玉帥」見諒。

其實,這是張作霖給了吳佩孚一個台階下。

這場交戰,張作霖總共受降了三萬多直兵,得到了五萬多條槍,他不過還給了吳佩孚三千多士兵、三百多條槍。

見此,吳佩孚這個人雖愛面子也很豪氣。張作霖給了他這個台階,他當然很滿意,對來營的張少帥禮遇有加,對張作霖也大加讚賞。

經過幾次交手,張作霖對吳佩孚也不再輕視,改口公開稱讚。

吳佩孚向部下詢問被馮玉祥囚禁的老上司曹錕的情況,得知「不論哪一方面監視,都必須聽張作霖的」信息後,立刻給張作霖發了一封電報,稱 「這次戰爭所有一切,均由我吳佩孚一人主持,絕不與曹仲老相干。你早晨把仲老釋出,我晚上就親赴轅門,請君處置」。

張作霖對吳佩孚的電報深為感慨,向其左右說:「人家『曹仲珊』用的人是這樣義氣,真是忠心於他的,吳子玉確實是好樣的!」

(張作霖 曹錕 吳佩孚)

於是,兩位軍閥大帥合夥演了一出「民國鬧劇」。沒過幾天,張作霖、吳佩孚在中南海懷仁堂插香換帖,結拜為兄弟。直奉兩系開始結為同盟,聯手對抗南方、治理北方。

雖然兩位大帥攜手成友,但兩系軍官對於由何人管理直隸治安等問題,仍不能達成一致。

直系將領信不過奉系,奉系也信不過直系。

最後吳佩孚做出讓步,同意直隸地區警備司令由少帥張學良擔任,並說要是其他奉軍將領來當,他第一個不同意。

這次,等於是吳佩孚還給了張作霖一個面子,讓張作霖的奉系得到了實惠。

由於馮玉祥暗中參與了郭松齡倒戈反奉事件,郭松齡失敗後,喘過氣來的張作霖與吳佩孚聯合擊潰了馮玉祥國民軍,馮玉祥本人也被迫宣布下野,前往國外躲避。

1926年6月下旬,張作霖扶持起來執掌山東的狗肉將軍張宗昌作為開路先鋒,在籌備北洋組閣一事上先期赴京探路,張作霖表示緊隨其後不日將抵京。

吳佩孚也已動身沿京漢線北上,途中還釜底抽薪解決了直系軍閥內部的危機。

此際,直奉雙方因為接收馮玉祥留下的地盤問題已經漸露矛盾,但關於北京政府組閣之事還必須由兩位大帥當面點頭認可才行。

所以,代理的閣臣之首杜錫珪等人早就發出措辭嚴謹的電報,恭迎兩位「大帥」入京會面。

根據事先透露出來的風聲,是年六月末,兩人將會先後抵京,所以北洋政府部門從東車站到張作霖的行營順承王府,從西車站到吳佩孚下榻的行館即王懷慶的宅院,沿途路上都鋪滿了黃土,這是過去迎接皇家才會有的舉措。

但是,吳佩孚和張作霖兩人在預定之日都未到達。

兩天後,京畿地區的民眾發現順承王府到東車站一帶軍警持槍上崗,沿途還動用了包括機槍、迫擊炮等武器警戒。

在接近東車站的地方,奉軍旅長富雙英親自擔任戒備指揮官。下午五點左右,張作霖在森嚴的排場下乘車抵達,月台上只有張宗昌和王懷慶等人迎接,其他歡迎人員都被阻攔在車站柵門之外。

張作霖下車後的隨員,分乘五十輛汽車駛往順承王府。

張作霖的排場如此之盛,吳佩孚自然也不甘遜色,次日,他由保定啟程,所乘列車掛了四十餘節,兩架飛機沿途偵查,掩護火車前行。

吳張兩人的會面也暗藏玄機,吳佩孚年長張作霖一歲,所以張作霖先到吳佩孚的行館進行問候「義兄」,吳佩孚則親自走下門前台階與其握手寒暄,將其接入堂內。

南北兩位軍閥大帥之間的談話,僅僅進行了二十多分鐘即告結束。

到了中午,吳佩孚即前往張作霖下榻的順承王府回訪,兩人再次寒暄之後,即相約前往居仁堂,代理閣臣杜錫珪等早已在這裡擺好了接風宴。

宴會一開始的氣氛還算融洽,但是雙方也都懷著戒心。

就在眾人推杯換盞酒酣之際,忽聽見「撲登」一聲,張作霖和吳佩孚的隨從侍衛當即都緊張地掏出手槍。細看才發現,原來是參加宴會的代理國務總理顧維鈞的大禮帽從衣架上掉了下來,造成了虛驚一場。

宴會結束後,吳佩孚當晚即返回長辛店,那裡曾是他一戰成名之地。

與張作霖會面臨別前,兩人已經商定了一些具體問題,

曾經的東北王張作霖一直看不起的曹錕麾下的這個「小師長」,而今已經今非昔比,開始與其逐鹿天下,呼兄喚弟。

熟料吳佩孚的紅火日子不長,就成了蔣介石擔任總司令的北伐軍主要攻擊目標。最終,蔣介石率領北伐軍徹底消滅了吳佩孚的軍隊。

吳佩孚失敗下野後寓居北平,一蹶不振。由於他堅決拒絕與日本人合作當漢奸,因此招致日本人痛恨,1939年12月被日本牙醫殺害。

1927年9月,寧漢合流之後,國民政府在南京發表宣言,表示要「繼續北伐,以完成全國之統一」。

1928年1月蔣介石復出,親率領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新軍閥展開「二次北伐」。

「二次北伐」針對的主要是張作霖的奉系。在北伐部隊的凌厲攻勢下,奉軍全線崩潰。1928年6月2日,身為安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的張作霖聲言退出北京。

由於他不肯滿足日本帝國主義有關開礦、設廠、移民和在葫蘆島築港等無理要求,1928年6月4日,其所乘專列被日本關東軍在皇姑屯預先埋好的炸彈炸毀。

張作霖身受重傷當日死去,享年53歲。

吳佩孚、張作霖這兩個混世軍閥,雖然有著不同的經歷,卻有著基本相同的性格。

在清木民初那段亂世,他們都曾叱吒風雲,給歷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

歲月流逝難阻,影響猶存至今。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