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這四大學習誤區,家長改如何監督改正

2019-10-16   升學無憂

前幾天寫了一篇關於學生月考的文章反響比較激烈,收到了許多家長的私信:「我家孩子這次考了班級年級的中下游,孩子難過,我們家長也難過,平常學習也蠻用功的,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是的,這應該是現在家長都普遍比較關注的問題了,上課認真聽講了,下課也及時完成作業了,為什麼成績就是不見提升呢?

總結了當代學生普遍存在的四大誤區,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一、預習的誤區

課堂上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老師講到一個知識點,有的同學能立刻跟上老的思路,而有的同學卻是一臉懵。能迅速接上老師思路的,除特別聰明、能迅速理解問題的1%高中生之外,絕大多數都是提前預習的功勞。

當然也存在預習達不到效果的現象,這通常是同學們陷入到誤區當中,走了形式主義,以為課本上的內容從頭到尾看一遍就算了預習!根本沒有提出問題,找到重點。

預習的目的是為了發現聽課的目的,有目的的聽課才是課堂效率的保證。

每個人身邊可能都會有這樣一個讓人生氣的同學或者同學的同學——課上開小差,但是什麼都會。

正確做法:

對於理科而言,預習要做到儘自己所能理解公式和定理,並在典型題目中加以體會。課前做題並不是要求大家把題目做對,而是能夠加深大家對知識點的記憶。根據「必要難度原則」:在你費盡力氣思考過某個問題之後,再獲得這個問題的答案,印象會更深刻。

對於文科而言,預習要能找到重點,理清這節內容新增了哪些知識點。每個人的注意力並不能長時間保持穩定,而是有周期性起伏變化,通俗講就是如果課堂上課45分鐘,真正有效時間大約20分鐘。因此,有效的課堂時間必須用來聽重點,聽難點,聽方法思路。

二、複習就是再看一遍學過的內容

遺忘總是時刻發生的。我們幻想自己有一個過目不忘的的大腦,但大多數時候我們的大腦更像一個篩子。學過的知識多少會從縫隙間流逝。

因此,我們要回憶一下哪些漏掉了,確定一個複習的目標,帶著檢驗的心態,然後再去複習。如果我們想在篩子上留住更多的知識,那麼重複要及時發生。一般隔天要進行知識的複習,第3天再進行一次複習。

經過2-3遍的重複,我們對知識的掌握會進入加速提高區,再經過練習之後,可能會達到頂點,進入高原區。

複習的過程經常會枯燥無聊,但是,每次帶著檢驗的心態來複習,每次都會有一個小目標,帶著好奇心來複習,這個過程會不會顯得有趣很多呢?

三、背誦記憶的誤區

背誦記憶沒有計劃,想什麼時候背誦複習就什麼時候;背誦記憶的知識點很零散,東一塊、西一塊,不成體系。導致學了後面的,忘了前面的;背了一遍又一遍就是記不住。

正確做法:

1、在正確的時間點進行複習

根據自身情況,摸索出最適合自己的記憶曲線,比如:利用課間時間立刻在腦海中回顧老師課堂上講過的主要內容,當天通過習題鞏固練習,晚上臨睡前再次回顧,1天後、2天後、8天後再次複習。

2、構建知識體系網絡

書本不是一個個知識點的無序堆積,而是一個樹形結構,一個節點就是一個問題,同學們可以在學習中不斷調整、增刪節點,建立成知識網絡;構建的越有條理,記憶也就越不容易遺忘。

四、刷題的誤區

大部分同學在刷題時,容易陷入這些誤區:做題目重數量輕質量;做習題追求答案,重結果不重過程;遇到難題死磕到底;做題目不總結、不反思、不回顧等等,導致刷題沒有效果的現象!

正確做法:

1、有選擇的刷題

市面上的參考書、練習冊琳琅滿目,但是質量往往參差不齊。可以挑選一些經典的參考書,或者使用任課老師推薦的參考書,建議如下:

題目的整體難度,要符合自己目前的學習水平,略有拔高;要能針對自己知識點的薄弱環節;題目要能貼近中高考,不要追求太偏、太怪的題目。

2、多思考,多體悟解題過程

解出答案只是做題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通過做這道題,自己在解題思路、解題方法上有了什麼樣的提升和感悟。

悟一題多解:努力尋求更多的解法及其中最簡單的解法,在此環節中充分展開自己的發散思維,形成頭腦風暴。

悟題目變式:思考如果改變題目中的條件,題目又該如何解,解法有何不同。

悟解題收穫:做完一道題目,還沒有結束,還要總結解題的收穫,總結解題的方法,重溫解題的思路。

適合的方法可能大相逕庭,但學習的流程卻是殊途同歸。一個真正適合的方法本質是把知識變成了自己的思考,成為了自己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