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油坊
祖父說,「七月半,茶籽烏一半。過中秋,茶籽烏溜溜。」祖父還說,「七月脹球,八月脹油。」「沒過霜降節,油在樹上歇。」
進入霜降,油茶果茸毛脫盡,色澤光亮,籽仁飽滿,呈烏金色,質硬,帶油光,果殼微裂,說明已達完熟狀態,家家趕著上山採摘油茶果。不及時採收,油茶果自然開裂,茶籽四處散落,就難以收撿了,最後不是白白腐爛掉,就是給蟲蟻蛀食了。
早在入秋前,祖父就上山把油茶樹下的荊棘雜草清理乾淨,方便走動採摘。我們把第一天上山採摘油茶果,叫開山。開山那天,幾乎是全家出動,備好籮筐、編織袋,每人肩上背一個背簍,手拿一根竹鉤。採摘油茶果要爬樹,我們十來歲的小孩手腳靈活,猴子似的上下攀爬、左右騰挪,比大人採摘快得多。大人力氣大,負責把油茶果成擔成擔挑回家。通常誰家孩子多,油茶下樹的速度也快。
摘油茶
上山摘油茶果,要穿厚實的粗布舊衣褲,才不會讓樹枝刮傷手腳。採摘油茶果最讓人難受的是,樹幹上土黃色的粉末總是掉進領子裡,沾在汗濕的皮膚上很癢。油茶摘回家後,要趁了大日頭,挑到曬完穀子的禾坪上曬至裂殼。日頭大,三五天就能曬好,曬裂殼的油茶果露出黑油油的茶籽,村子上空飄散著若有若無的油香。
爹把曬裂的油茶果一擔擔地挑回屋子,堆滿樓角。油茶不急著剝,堆漚上一陣子,果殼由堅硬變得鬆軟了,剝起來更適手。正好趕在這個空檔,上山搬回年前和來春雨季燒的柴火。
油茶
不知那天天氣開始變壞,落起了雨,接著又開始落小的雪珠,天氣極冷。田裡的莊稼早都進倉了,柴也砍得夠燒到來春雨季結束。有了閒時,正好剝油茶。
母親找出圓篩、撮斗、谷籮、爐盆,爹從樓上裝了半谷籮堆漚好的油茶果下來。吃好飯,洗過熱水腳,母親做飯時把舊年的油茶果殼倒進灶膛燒得透紅,鏟進爐盆里,蓋上一層薄灰,熱力比炭火還大。
曬茶籽
爹把谷籮里的油茶果倒了一堆在圓篩里,一家人、大大小小圍著圓篩坐下來剝油茶果,爐盆放在木凳下面的四根橫木上,散發著微紅的亮光。外面的雨落得不小,屋檐水跌落在石頭上的聲音連成一片,鄉村的夜異常地寂靜……篩面上的油茶堆漸漸下去,裝茶籽的撮箕漸漸隆起,夜已深,雨聲也停歇下來,半谷籮茶子剝完了。母親起身收拾茶仁、茶殼。逢上母親興致好的時候,便會大聲說,你們幾個都這麼早睡?我弄碗擂茶你們吃。我們幾個高興說,敢情好。母親就又忙開了,找出擂缽、擂棍,把薑片、芝麻、陳年的鹽豬膏、茶葉、茶油倒進擂缽里喀卡咯卡地擂開了,一股混合的清香撲鼻而來。我幫著母親到灶間生火,把捆成小把的蒿草點燃,隨即一陣啪啪的爆響,接著一股濃烈的乾草味從灶膛逸出。水開了,屋子裡瀰漫了一片白色的水汽。母親已把茶泥擂好了,舀起一瓢開水,倒進擂缽里,騰起一片霧氣,濃烈的暖香沁人心脾。母親從木櫥里拿出一個黑陶罐子,罐子裡裝的是茶油炒出的炒米,吃茶時,在茶麵上撒上一層,極香。一連吃了幾碗,母親說,不敢多吃了,晚上天冷難起來上廁所。
幾個冬夜下來,樓角那堆油茶果全部剝完,整整裝滿五大籮筐。茶籽剝出來了,接下來就是榨油。
剝茶籽
榨油一般在臘月初開始,好趕在過年吃上新油。榨油的人太多,需要抓鬮排號進行。
聽老人講,我們村子形狀像條龍。村裡頭唯一的一間榨油坊在龍尾。榨油坊枕溪背山,牆是土夯版築的黃土牆,橫樑由整根的何樹組成,支撐起錐形的屋頂,椽子是杉木薄板,上蓋黑瓦。油坊內有四五個柴火灶台、一個水車石碾盤,一根水桶粗的榨槽木和一根吊在屋樑上四五米長的碗口粗的撞槌。屋後溪流流過,水流從高處衝下,帶動與石碾連接的一個水車不停地轉動。
榨油坊內終日熱汽騰騰,暖香如醉。又正是冬閒時節,還沒輪上榨油的村民沒事做,喜歡三五成堆聚到榨油坊里天南海北聊天吹牛。油坊師傅各自忙著份內的事,有炒茶籽的,有碾茶籽的,包茶籽餅的,光膀子掌槌下力榨油的。大人小孩除了喜歡來此湊熱鬧,更重要的是來取暖,因為油坊里炒茶籽、蒸茶粉不間斷燒柴火,整個油坊從早到晚暖烘烘的。
茶籽、油茶花
輪到我家那天,母親根據茶籽多少先備好幾畚箕的干木柴,因為榨油前需要先炒籽。炒籽在烘烤房一個鍋里進行,須文火慢炒,因此灶塘火候的控制顯得十分重要。記得燒火的通常是一個我們叫山生公太的老頭,他一刻不離地守在灶塘。炒籽炒到香而不焦,多餘水分焙去,就可倒入水碾槽里碾碎。
碾爛的茶籽粉用撮箕收起來,倒進灶台上的大木甑里蒸,木甑上蒸氣升騰,直衝屋頂,頂上的橫樑給熏蒸得溜光水滑,仿佛鍍了一層亮膜。蒸過的茶籽粉,其油脂的流動性加強,黏度也更好,方便下一步包餅。
水碾
包茶餅用的是一種鐵箍,先在鐵箍里舖打好結的稻草,倒入茶籽粉,光腳踩實,再用稻草包裹起來,最後箍成餅狀。包茶餅的稻草選用當年收割的早稻稻草,草長且韌性好。打稻草結需要技巧,茶餅全賴稻草受力,打不好結茶餅會散架。厚度也要控制,餅做得太厚不行,影響出油率,餅薄了也不行,藏在鐵匝里榨不幹,同樣影響出油率。包餅師傅心中有桿秤,每百斤茶籽粉包幾塊餅,每塊餅榨乾後重多少,他都一清二楚。做好的茶籽餅,十幾個堆放在一起壓實,在壓實的過程中會有少量的茶油流出,壓實後排放進榨槽中。
榨槽是一段巨大的樟木挖空後做成的。據《天工開物》中記載:凡榨木巨者,圍必合抱,而中空之,其木樟為上,檀與杞次之。可知做榨木的樹材以樟樹最好。故鄉樟樹多,現在村後山上還有好多株大樟樹,二三個大人合抱不攏。
碾籽
排好茶籽餅後,在榨槽的一端,放進與餅大小相同的圓形木塊,先放一個退楔,再裝進樁,最後裝入主進樁即可開榨。開榨時,由四個人掌撞槌,撞槌是一根長五六米大海碗粗細的硬實雜木,前端裹有鐵皮,前面兩人主要是掌控撞槌的方向,後面兩人須壯漢,主要用力執著懸吊在空中的撞槌,四人需配合好,將抬高的撞槌用力撞到油槽中「進樁」上。
我們把掌槌的叫油匠。油匠們光著膀子,腰間扎一條長長的白棉布汗巾,鉚足勁一起發力喊號,向前推送撞槌,撞槌盪起的慣性撞擊進樁,聲響轟然如雷,地動山搖。撞槌一遍遍撞向進樁,一次次加木楔。油匠們汗如雨下,渾身油亮,吼喊著「嘿喲嘿喲」的號子……隨著進樁被打入榨倉,榨倉中橫放的木塊對茶餅產生擠壓,鐵箍邊上沁出了細細的油珠,油珠迅速彙集成一股油水。「出油啦!」在眾人的歡呼聲中,清香四溢的茶油順著油槽汩汩地往油桶里流淌,瀰漫整個油坊。
蒸茶籽粉
重慶路邊攤上賣一種叫油茶的早點,起初我以為是用我們家鄉的油茶做的什麼東西,一看原來是一碗米糊糊,拌入酥黃豆、大頭菜碎、花椒麵、辣椒油、蔥花等,再在上面點綴一撮饊子。與我們那的油茶八竿子打不著。
山村是客家人聚集地。據祖輩講,先民們為躲避戰亂災荒,從中原一路逃竄,千里跋涉,萬苦千辛,最後有幸躲進這大山長谷的南贛瘴癘之地,得以活命。起初,先民們披荊斬棘,刀耕火種,墾山造田,發現野生的山茶樹結的果能榨油,於是滿山遍嶺廣種野山茶,後經長期的馴化,才形成今日之良種。據有人統計,東北黑土地盛產大豆,那裡的人吃得多的是大豆油。山東、河南、河北人多半吃花生油。安徽、浙江、四川、重慶、江蘇人主要吃菜籽油。江西、湖南、貴州和廣西等地的人吃茶油多。果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我的家鄉,茶油滲透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包餅
據《本草綱目拾遺》記載:「茶油可潤腸、清胃、解毒、殺菌。」在《居飲食譜》中也寫道:「茶油烹調,日用皆宜,熟蒸食之,澤發生光。」
早些年,洗髮水還沒有在鄉下流行,村裡女孩子洗頭,用的是茶枯,潤髮油就是清亮的茶油。村裡的女子大都有一頭茂密烏黑的頭髮。祖母八十多了,給她洗完頭,依然堅持要往頭上抹茶油,頭髮雖然比年輕時稀疏不少,大半頭髮還是黑的。村裡明生叔的媳婦是外省女子,頭胎生下男孩,發奶少,孩子餓得哇哇叫。村裡的婦女,見了給她說,用茶油燉鯽魚湯,食後奶水保證充足。果不其然,那年輕媳婦才吃過幾次,奶水就發得順了。小孩子生下來,皮膚嬌嫩,屎尿頻繁,容易紅屁股,抹上一點茶油,很快就好了。讀初中時候,住宿學校伙食不好,我特容易上火,咽喉發痛,每次回家,母親就會倒半碗茶油,讓就著冷水吞下去,涼沁沁的,第二天喉嚨就好了。
開榨
祖父喜歡讀書,讀大部頭的《本草綱目》,是半個赤腳醫生,用茶油治好了許多人的病。有一回,小姑父患了眼疾,眼部充血紅腫,疼痛難忍,找醫生看了不見好,祖父正好去他家做客,看到給他滴幾滴茶油,一天數次,不消三日就好了。村裡的孩子不小心給狗咬了,祖父找來舊的木凳子,刮點凳腳上的舊土屑,碾成粉末,用茶油和好,塗在患部,傷口很快痊癒,不會得破傷風。畜生生病了,也經常用到茶油,誰家耕牛腸胃不適,進食困難時,鄉民便給耕牛灌一勺茶油,不消半個時辰,耕牛的胃口就會恢復如初。
色若黃金的山茶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