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歲的黃曉明肯定沒想到,他今年收到的最好的生日禮物,是張一山送的,讓他徹底擺脫了「最油最拉胯韋小寶」的名號。
生日時發的這組圖著實穩中帶角
更沒想到的是53歲的跨界歌手陳小春,22年前那個韋小寶,如今在同行的襯托下,日日刷屏熱搜,全網關注度第二
送上一首他和GAI合作的《沒那種命》,最近我每天要聽一遍
很多網友一遍遍地摳細節,把陳小春版拿出來當教科書。
這種跨時空的愛戀,還導致當年的CP小玄子、如今的北大EMBA馬浚偉,和本人心中劇版最建寧的劉玉翠,都跳出來鼓勵了新版
但鼓勵也不能漲血啊,剩下40多天,應該沒有更沒眼力見的劇組,會來爭這個年度豆瓣最低分的名號
這兩天,關於張一山的演技部分,很多號都寫了,簡單概括就是,擠眉弄眼,上躥下跳,表情誇張,不合時宜。
沒有市井底層那種為了生存熬出來的混,五官和四肢用力到有種櫃門踹碎的騷氣
這個串起兩大IP——鹿鼎記和西遊記的對比圖,也轉了不要轉
因為爭議過大,開播第二天,張一山工作室也出面回應,稱小寶還在成長,感謝大家的建議
把鹿鼎記的失敗都推到張一山身上,肯定是沒道理的#看下去就知道##投資方別跑,我關注你了#。
在導演的引導下,表演層面,不止男一號有問題,女一號——唐藝昕飾演的建寧公主,也讓人接受無能。
看得出來,唐藝昕很重視這部劇。
出道這些年,除了《甄嬛傳》的祺貴人,以及現在很少被提到的《軍師聯盟》,唐藝昕最深入人心的標籤是【張若昀老婆】
作為演員,她需要好的角色和機會,建寧其實還蠻適合的。
唐藝昕有一張沒有被欺負的嬌俏臉,靈氣也夠,讓人相信她是嬌生慣養的。
開播第一天和第二天,唐藝昕每天發四條微博宣傳,#唐藝昕演的建寧公主好可愛#還登上過熱搜第一
嗯~~~她給角色的取這個英文名吧,有多少宣傳作用我不知道,倒是時不時讓我聯想到:他們這是在強調演的是一個動畫片?
再配上這樣的表演,這是哪國的公主?
刁蠻不等於野蠻,靈動不等於多動#而且建寧和韋小寶之間有一種特殊的情趣愛好在,所以配合她喜歡打他掐他咬他,才合情合理#
往大處聊,江湖上最了解金庸作品的六神磊磊說了,這版《鹿鼎記》最大的問題是:不懂江湖。
這些年,不講內核或胡謅內核的導演也不少,比如郭老師啊,於老師啊,但人家還知道拿形式遮一下,拿畫面補一下,用BGM撐一陣子,再包裝包裝,詭辯一下也不會被罵到一無是處。
新鹿鼎記不。
布景粗糙,服裝廉價
劇情零碎,節奏混亂。根據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的信息來看,劇集經過兩次調整,至少刪掉11集
#現在是45集#
我日常看劇是要調1.5的倍速,但不等於,你刪減成這樣,就叫節奏快不拖沓。
第一集,韋小寶就和茅十八結成了生死之交,重要人物海大富的眼睛就瞎了,韋小寶和康熙莫名其妙地不打不相識了
第三集鰲拜就被逮了,第四集海公公就下線了,第四集末鰲拜也領盒飯了,而且全部都鋪墊不足,上來就結束
東一頭西一腳,再配上高頻率出現的【突然死亡BGM】,宛如在看抖音短視頻,看過原著的人要氣死,沒看過原著的人要木死
該走心的地方插科打諢,跟建寧公主打架卻能打上十幾分鐘
這麼爛,我不想再舉例了,老闆,我工傷啦,你來看看!!!
這個班底,是欠了裸條嗎?
導演拍過《幸福來敲門》《營盤鎮警事》,編劇申捷代表作有《重案六組》《雞毛飛上天》《白鹿原》,出品方是新麗。
從前作看,都是現實主義高分題材劇,那為什麼要避開所有的正確答案,去翻拍一個武俠劇,還是一個經典IP?
推送寫到一半,發現導演出來接受了採訪。
首先,肯定了張一山的表演,說他是韋小寶的不二人選;
其次,說自己是書版鹿鼎記的鐵粉,婉拒了三次,最終才接下這個餅
我覺得80後、70後、60後的觀眾群都有屬於自己代際的韋小寶和《鹿鼎記》,我沒有必要向誰致敬向誰看齊,甚至機械復刻。所以,各個影視版本的《鹿鼎記》我從未看過,屬故意迴避。
第三,這個劇是拍給00後和10後看的,再往上,也就到85後為止
如果不能以新的維度去闡述作品,翻拍將毫無意義。儘管這麼做有風險,但我對風險向來無所畏懼。我們這一版《鹿鼎記》的受眾是誰?我坦白地說,是00後和10後。當然,85後陪著10後一起看我也很開心。我們更希望《鹿鼎記》的老粉能夠接受它、喜歡它,這才是圓滿和完美。
最後,關於網友的嘲點,他也把鍋背了強行解釋了
有人說《鹿鼎記》是悲劇,有人說是喜劇,也有人說是正劇,我恰恰覺得它是個鬧劇,這是基於對韋小寶人生際遇的高度抽象。於是,「解構江湖、解構神功」便成為這一版《鹿鼎記》的核心訴求。由此,解構的路徑與畫風漸漸成形——以基本寫實的場景氛圍、以紅配綠的清代LOGO級配色、以卡通畫風的表演特質,完成這一次雙重解構的探險之旅。當然,這種畫風也可以被理解為新表現主義。
原來,導演心中,把《鹿鼎記》歸結為是一部鬧劇,還要以【解構江湖】的方式表現出來,張一山這樣的猴戲法是新表現主義的構成部分。
我明白了,不是我們不配看這個劇,是您們不配翻拍。
《鹿鼎記》作為金庸的封筆之作,和他之前的作品相比,本身就是一個反武俠的特殊存在,可以說是他所有作品里拍攝難度TOP的,也可以說是在當下,最不適合翻拍的一部。
從最直觀的演員說起,韋小寶和建寧公主,就很難挑#我暫且按你拍動漫的喜好,把建寧提檔成女一號#
金庸筆下大多數男主都是俠肝義膽偉光正,可選擇的小生市面上不少,但韋小寶不一樣。
韋小寶,是個極其複雜多面的人物, 趨利避害是他的法則。
從反面看,他生在妓院長在妓院,市井底層出身,為了生存下得了狠手,干遍了十八禁的事,和7個老婆之間本質上也沒有愛情,都是利益和權衡;但從正面看,算是聰明有心眼,機靈講義氣,嘴皮子利落。
這個角色拿捏正了會無聊,拿捏邪了會油膩。
演員需要演出他的油腔滑調和賤兮兮的神情,還不能討人厭,還要hold得住古裝頭套的扮相。
長相上,韋小寶不是帥哥,身上沒有明顯的性吸引力,演員也不能選得太英俊,但同時,也不能選太醜,這是電視劇,總要讓觀眾看得下去。
反觀迄今為止所有版本的韋小寶,其實或多或少都有不合適的地方,觀眾真正滿意的韋小寶可以說並沒有出現過。
梁朝偉版和張衛健版的韋小寶都挺古靈精怪的,但偏正面化,也長得太帥了
周星馳版爭議很多,傳聞,當年金庸聽說周星馳要演韋小寶時,當即發傳真稱「不做第二人想」,但拍完後,金庸態度大變,認為這是「胡搞」
黃曉明版,不說了,在張一山出來之前,是油膩代表
最受好評的是陳小春版的,拋開年紀偏大這點,倒是挺合適的。
顏值貼合,人現代裝不就是一個古惑仔,陳小春演出了韋小寶身上圓滑卻不卑鄙、貪財好色卻不討人厭的性格,亦莊亦諧,不僅僅和7個老婆,和康熙之間的這段情也很好嗑#放到現在這個環境下,陳小春和馬浚偉是有CP超話的#
但,現如今的市面上,又有哪個年輕男明星能吃得住這個角色的?
大多數人能演出機靈,卻可能演不出那種小人感。
很多人提名陳曉,他長相過於周正,年紀也擺在那裡。書中韋小寶出場十一二歲,就算電視劇改大到18歲20歲,那也駕馭不了#別拿當年陳小春的「高齡」比,不同款#
也有很多人提名鄭愷,同樣年紀不合適之外,演慣了配角的,未必能挑得起這樣重的主演戲份
所以選擇張一山,顯然是在當下娛樂圈仔細挑選過了。
畢竟「劉星」古靈精怪的形象深入人心,乍看是挺合適的,很多觀眾一開始也是看好的
但問題是,真的拍了才發現,張一山身板太瘦小撐不起清裝
張一山的浮誇風其實和韋小寶也完全相悖,韋小寶本人是最不肯平白扮小丑,讓人看不起的
同樣的問題也存在建寧身上。
金庸筆下的建寧,不僅刁蠻潑辣,從小被寵大的她對愛的獨占心是非常強的,越是留不住,越要掌控,可以理解成是個抖m,也因此愛上了不服她的韋小寶。
原文有這麼一段,算是小學雞的我的SM啟蒙——
韋小寶大奇:「我如此用力打她,怎麼她不哭反笑?」從桌腿上拔出匕首,指住好頸項,左手將她身子翻了過來,喝道:「笑什麼?」
只見她眉眼如絲,滿臉笑意,似乎真的十分歡暢,並非做作,聽她柔聲說道:「別打得那麼重,可也別打得太輕了。」
公主伏在他腳邊,抱住他兩腿,將臉龐挨在他小腿之間,輕輕磨擦,嬌媚柔順,膩聲道:「好桂子,好哥哥,你給我打一次罷,我不打痛便是。」
韋小寶見她猶似小鳥依人一般,又聽她叫得親熱,心神蕩漾,便待答允。公主輕聲呼叫:「哎唷,哎唷!」
媚眼如絲,櫻唇含笑,竟似說不出的舒服受用。
你品品,你細品。所以,建寧公主不僅嬌俏可愛,該霸道的時候霸道,該害羞的時候害羞,該性感展露慾望的時候,從不遮掩。
劉玉翠的建寧可以封神。
在陳小春版里,她不是最美的,但入木三分
另一個我最愛的,就是全香港的慾望——邱淑貞。
很多人想起邱淑貞,第一印象是小昭
第二印象是《賭神2》叼著撲克發牌的海棠
#最美的紅衣TOP#
周星馳版里的建寧,完全不輸啊。
邱淑貞,小圓臉,翹下巴,卻自帶嬌俏可愛的氣質,和建寧這個角色很是契合。
雖然當時也被張敏和林青霞先後「壓番」,但她演可謂是把建寧天真自然、媚而不妖、辣而不潑演得活靈活現。
可愛
任性
狐媚
這段!自己用形容詞
放眼當下,年輕小花,哪個吃得消走這個路線?還能再找出一個邱淑貞來嗎?沈月都不行#不是你們想的那個沈月,是她親生的那個#
演員只是表,《鹿鼎記》的骨子裡還面臨著許多無解的難題。
的確翻拍是要適應時代,不僅僅是把金庸劇的故事再講一遍,更需要適應當下的語境。
一來,這是近些年來內地所有崩掉的武俠劇的困境:名義上拍的是武俠,但江湖卻沒有了。
內地10年後翻拍了一輪金庸作品,大部分口碑都不佳,也就2017版的《射鵰》還算過得去#因為基本忠於原著,所以故事能看,就是打得莫名其妙#
這一次也很多人拿了TVB的童年記憶來比較。
TVB版雖然打鬥招式簡陋,布景塑料,但勝在選角貼合、故事緊湊、演技過關,觀眾能感受到江湖兒女的快意恩仇,代入感強。此外,這和他們的成長環境有很大關係。金庸是在香港開始武俠連載,從小,導演、編劇、演員就是在武俠的氛圍中長大的,從60年代就開始拍攝武俠片的香港早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武俠風味。
反觀內地的武俠片,沒有江湖,沒有煙火味,沒有俠義感,觀眾看到的只是一個個的場景切換,畫面假,劇情假,演得假,就連打戲也都是假的
武俠片,除了俠客的柔情,還有正邪的對立,時代的選擇,需要多人物多線索展開,才能烘托出來的。
然鵝,比起構建不起來一個武俠世界觀,內地的劇更喜歡把重點放在了拍攝男女主戀愛上,習慣地把它拍成一個古偶
更窒息的是,韋小寶的七個老婆里有六個看起來更像是找了同一家
二來,《鹿鼎記》比金庸其他小說更難拍的原因在於,這並不是一部男性成長文或者爽文,而是一部反諷小說。
所有武俠小說,全寫英雄,寫兩情相悅、纏綿悱惻,但《鹿鼎記》本質是反英雄主義,它的主角只是一個普通人,這完全解構金庸先前書的俠肝義膽,愛情更是飄渺。
在武俠的包裹下,他用諷刺口吻寫了韋小寶的故事,把人性的惡劣展現的很明顯。
小說中,像陳近南這樣的正人君子卻處處碰壁,最終死於自家人之手;韋小寶這樣圓滑的真小人混得風生水起。
就連韋小寶的7個老婆,也都是各有各的問題:雙兒是始於報恩的無腦忠犬,阿珂方怡也是無奈才跟了他……
這個故事,怎麼講出來?很顯然,如今的社會主流價值觀弘揚的,肯定不適合韋小寶這樣的人物成功了。
現在的劇,為了迎合市場,要對人物的缺點進行美化,韋小寶要按原著拍,絕對會被批是另一部《爹道》,在豆瓣和微博吵翻天,會被輿論批評死,有多少女觀眾受得了男主角沾花惹草四處留情還迷奸的?
所以,這些年的《鹿鼎記》都基於原著進行了美化,把韋小寶變成了一個正面人物,但這也完全偏離了原著的初衷。
新版《鹿鼎記》更甚,不僅忽視了原著中的批判精神,還把這樣一部劇解構成了一部鬧劇,給00後和10後看。
哪裡好笑了?
自以為是地拿著【搞笑】做營銷,反而將人物和鬧劇的橋段拿捏偏了
韋小寶也是在這樣的畫風走偏的。
不只是張一山,其他角色也因為這樣的鬧劇氛圍全部坍塌,大部分演員都透著一股子浮誇勁。
陳近南沒有俠氣
滿洲第一勇士鰲拜是個憨憨
皇帝像個二傻子
一向演技很出彩的田雨都演成了腎虛版唱雙簧的海大富
劇方所謂的搞笑,更多的是低俗。
康熙大庭廣眾讓韋小寶脫褲子驗明正身這樣的情節,好笑嘛?真的好笑嘛?
導演,就這,哪來的自信成為00後們的經典?
00後只配看這樣的劇麼?
從1977年開始至今,《鹿鼎記》前前後後拍了十個版本,八個劇版,兩個影版。
目測,這個數字並不會停止增長。
彭浩翔版的《鹿鼎記》正在路上,投資16億,拍成三部曲
包貝爾似乎也想自導自演《鹿鼎記》哈
真的看得我兩眼一黑……
金庸小說深邃之處在於,他善於安排眾生相,也通過豐富的想像力構建出一個個或美好或淒離的愛情故事,塑造出一個個讓人感同身受的飽滿角色,並在此過程中糅合了許多傳統文化元素。
金庸於大多數人而言,意味著一種情懷。他筆下的武俠世界影響了幾代年輕人,也有很多人因此萌生了行俠仗義的英雄夢,文中盪氣迴腸的刀光劍影、俠骨柔情、兒女情長、家國情懷,吸引了無數的讀者。
但不爭的是,金庸在年輕讀者中正日漸流失,如今的00後們,不再像70後、80後一樣沉浸於金庸古龍梁羽生構建的那個武俠世界,影視呈現或許是一個不錯的讓他們了解金庸武俠的途徑。
但,如果要讓00後們以這樣完全顛覆的方式去認知,還有翻拍的必要嘛——既沒法忠於原著,還拆散了原有的巧妙的基礎文化框架,改變了深層的內核,這樣的江湖失去了原有的世界觀,和於正郭敬明的爽文故事又有什麼區別?
在這個女性意識覺醒的時代,請放過《鹿鼎記》吧。
不想再看新N次版《鹿鼎記》的撰寫 | 何曉婷
| 胡先煦 | 棋魂 | SM | 綜藝磕cp | 楊采鈺 | 瞄準 | 網紅夏夏 | 張信哲 | 新西遊記八 | 喜寶 | 風犬少年 | 陳凱歌 | 爾冬升 | 琉璃 | 平凡的榮耀 | 吳越 | 帕丁森 | 劉詩詩 | 馬伊琍 | | 摩天大樓 | 以家人之名 | 蘇芒 | 胡宇桐 | 江疏影 | 言承旭 | 張含韻 | 易立競 | 金秀賢 | BA4 | 密室大逃脫 | 姐夫 | 林允 | 薇婭 | 隱秘的角落 | 鮑勃貓 | 丁禹兮 | 趙露思 | 怪你過分美麗 | | 于小彤 | 鞠婧禕 | 讓生活好看 | 小助理 | 葉璇 | 天醒之路 | 葉祖新 | | | 清平樂 | | | | | | | | | | | | | | | | | | 田雨 | 蔡徐坤 | | | | | |鄭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