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婦河到底多厲害?河邊住的全是大牛人

2019-07-08     淄博二三事

熟悉孝文化史的人都知道,我國是個特別講究孝道的國家,孝是薪火相傳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文化之於齊魯更是源遠流長。

從「孝感動天」的虞舜大帝、「鞭打蘆花」的閔子騫,以「孝」著稱的先賢不勝枚舉,以「孝」命名的山川村鎮也比比皆是,孝婦河就是其中之一。雖然無論長度還是水量她都算不上小清河支流中的「老大」,但她滋潤的200平方公里土地、哺育的千千萬萬孝婦河畔兒女,卻在中國的文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孝婦河發源於淄博市博山區。博山古稱顏神鎮,隸屬於青州府益都縣,離濟南不過100公里。域內群山環繞,泉水遍布,倒與泉城濟南有異曲同工之妙。前些年我曾在博山工作,對這座山城印象最深的除了美食,就是十里壁畫中緩緩流淌的孝婦河了。

河水從博山城郊鳳凰山南麓的靈泉泉群汩汩流出,匯岳陽河、白楊河、范陽河、般陽河諸河後一路向北,經淄博市的淄川區、周村區、張店區、桓台縣,然後入小清河東流從廣饒一帶入海,長度不到200公里,在一眾大江大河中不過是個不起眼的小角色。

但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孝婦河雖然不深也不長,卻因為一位孝婦的傳說讓她聲名遠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最遠可以追溯到晉朝。晉代郭緣生在《續述征記》寫到:「梁鄒城西有籠水,雲齊孝婦誠感神明,湧泉發於室內,潛以緝籠授之,由是無負汲之勞。家人疑之,待其出,而搜其室,試發其籠,泉隨噴,涌流漂居宇,故命籠水。」而南北朝顧野王的《輿地誌》中載:「籠水古名孝水」,可見早在晉朝以前,孝婦顏文姜的故事就已經廣為流傳了。

顏氏的真實名字不可考,有人說她是顏子之後。我倒覺得她的名字是後人為了美化而起。顏,指顏神鎮,並非她夫家姓氏;文,在古代指有才華的人;而姜,多是美女的代稱。這個名字合起來就是說顏神鎮一位有才華的美貌女子。

我聽當地多位老人講述過顏文姜的故事,大體是說她是一位普通的農家女子,多年前就與顏神鎮神頭村一位青年定了親,後來未婚夫病重,家人就想提前把她娶進門「沖喜」,沒想到剛過門丈夫就去世了。婆家人把喪子的悲痛遷怒與她,對她百般虐待,其中之一就是每天都要到幾十里外的石馬莊去挑水,而且中途還不允許休息。

有一天,顏文姜路遇一位討水喝的老翁,感動於她的孝順和善良而傳授她一根神奇的馬鞭,馬鞭指處她的臥室就有一股清泉湧出,從而把她從繁重的挑水勞動中解脫出來。她的婆家人疑惑於她的清閒,趁她外出的時候搜查了她的臥室,打開了蓋在泉眼上的籠子,結果泉水不斷湧出,沖毀了房屋。

聽到消息匆忙返回的顏文姜情急之下以身堵泉眼,用自己的犧牲換取了全村人的生存。於是被村人立祠供奉。後來,人物逐漸神化,普普通通的村婦逐漸變成了當地百姓口中無所不能的神靈「顏奶奶」。宋神宗年間,顏文姜被敕封為順德夫人,祠堂被賜名為靈泉廟,顏文姜開始由民間神靈成為列入國家祭祀的官方神仙。據說此處非常靈驗,所以四時香火不斷,祈福求財、許願卜筮、求子求官者絡繹不絕。

作為全國僅存的3座唐代木質建築之一,顏文姜祠也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了很好的修繕和保護。

我曾有幸多次參加過一年一度的文姜廟會。廟會的內容大概從傳說中顏文姜回娘家省親而來,農曆的6月初一,顏文姜娘家人——博山八陡幾個村莊的百姓會抬著神輦,把「顏奶奶」的神像從神頭的「大廟」接到八陡閣子前村的「奶奶棚」,過一個月的時間,到了6月底再送回神頭大廟。

迎送的過程都聲勢浩大,抬輦的隊伍打著旗幡儀仗,一路鑼鼓喧天,沿途所經之處,都有善男信女在道路之側設置香案供桌,焚香設供,燃放鞭炮。有些人還會集資或者獨資為「顏奶奶」置辦換季衣服,五顏六色的錦緞長袍隔幾米就有一個。有的長袍有幾米長,在夏夜搖曳的燈光里隨風飄動,很是壯觀。當地百姓也多以孝為榮,孝文化的碑石標語隨處可見,也出了很多孝子孝女,除了央視的紀錄片出現的,我還知道一位叫焦波的攝影師,也是紀錄片《鄉村裡的中國》的導演,他幾十年如一日為父母拍了上萬張照片,舉辦的《俺爹俺娘》攝影展曾在各大高校巡迴展出,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中國人。

沿孝水北行不到三公里,就來到了被《新聞聯播》報道過的古老集市博山大街。沿大街東行百米,就是報恩寺街,在一簇青瓦粉牆之中,沉默著一座曾經顯赫一時的府邸——一代帝師孫廷銓的故居。

孫廷銓是孝婦河流域的奇人。他少有才名,20多歲就中了進士。順治年間,32歲的孫廷銓出山應召出任清朝的低級官吏,短短十年,就成為兵部尚書這樣的高官,並先後擔任戶部、吏部尚書, 50歲拜內秘書院大學士成為位極人臣的宰相,25年仕途無罷無貶,孫廷銓的宦海之旅可謂出奇的順利。但你如果因為這個就想當然的認為他是唯唯諾諾的老好人、是非不分的「常青樹」那就大錯特錯了。

順治皇帝駕崩的時候,玄燁年幼,孫廷銓不懼壓力,率九卿上疏,力主舉行玄燁登基大禮,並在廷議中侃侃而談,全然不顧以鰲拜為首的輔政大臣們惱羞成怒的臉色,入閣拜相後在很多國家大事的處理上據說也與鰲拜多有不和,因此一年多就辭官還鄉。

康熙除掉鰲拜親政後,並沒有忘記這位耿直的老臣,親書「為帝者師」、「帝賚良弼」兩幅匾額贈給孫廷銓,以示恩寵。我們都知道,所謂少保,不過是加官的虛銜。孫廷銓也從未擔任過太師或者太子太師之類的官職,康熙為什麼會給他「為帝者師」的匾額呢。

從2004年4月山東大學《文史哲》雜誌發表的《孫廷銓獻計擒鰲拜考》中,我們可以推測,很可能是孫廷銓在返鄉後秘密參與策劃了誅鰲拜事件,為康熙順利親政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但因為當時的政治形勢過於險惡,知情者肯定少之又少,孫廷銓自然守口如瓶,所以相關描述斷不會出現在正史之中,也野史中也幾乎找不到相關記載。

走在博山的大街小巷,問起孫廷銓,不少人一臉懵懂。再三解釋,被問之人才往往恍然大悟:「你說的是孫國老啊,這個我知道。」所謂國老,大概是「閣老」的訛傳。但孫廷銓在當地有如此家喻戶曉的名氣,倒並不完全得益於他地位的顯赫一時。相比於官職,他對博山美食和博山琉璃的貢獻更為人所津津樂道。

博山是琉璃之城,孫廷銓的祖上就是擔負為京城皇宮製作琉璃貢品任務的官員,孫廷銓自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中,耳濡目染,對琉璃製作的工藝可謂熟諳於心。在他正直年富力強之年辭官回鄉後,焚香著述,歷經數年,寫成《顏山雜記》一書,對博山地區的山川物產特別是陶瓷、琉璃、煤炭做了詳盡的描述,其中《琉璃志》部分被稱為中國第一部系統而全面地記述琉璃工藝技術的科技文獻,具有翔實可靠的史料價值。

博山還是遠近聞名的美食之城,民間自古有「吃了博山飯,圍著天下轉。」的諺語,以博山「四四席」為代表的宴席美食和以菜煎餅、油粉為代表的小吃同樣令食客們唇齒留香、欲罷不能。央視多次拍攝介紹博山美食文化的紀錄片,而其作為魯菜發源地的說法也終於在2016年得到了中國烹飪協會的正式認可。

據縣誌記載,博山菜的集大成者當屬「四四席」,而「四四席」就是孫廷銓在吸收了京城御膳和曲阜孔府菜以及濟南傳統菜的精華對博山當地菜肴改良的基礎上形成的自成體系的博山菜系,其中的名菜「博山豆腐箱」更是把孫廷銓本人胸懷乾坤、外表拙樸的性格體現得淋漓盡致。靜靜流淌的孝婦河已經把她的沉靜、大度和包容融入到孫廷銓的骨髓之中,從而使這位明朝舊臣能不拘泥於「貳臣」小節再次應召入京,也能夠在平步青雲的時候急流勇退。

孫廷銓是極力倡導「孝治天下」「光昭孝治」的代表人物,而且身體力行,踐行孝道,對故鄉文姜孝婦的美德推崇宣揚並對文姜古蹟擴修大力支持,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在吏部尚書任上,他多次上疏諫言,倡導「孝治天下」,建議把「孝義」作為「移風易俗久安長治」的重中之重,他還建議皇上對於大臣官吏探視病重父母或處理父母后事要准奏給假,讓其返鄉省親,盡孝心。孫廷銓不僅在朝廷倡導孝行,且身體力行,他因長期忙於國事而對家中年邁父母無暇顧及,深感內疚,主動上疏請假從丞相任上回家侍奉雙親盡孝。他親自撰寫了《重修顏文姜祠廟募引》洋洋上千言,記敘了孝婦「事姑至孝勤於遠汲」的動人傳說以及從古至今歷朝歷代對孝道的傳承弘揚,又將自家房舍一區及石田二十畝施入廟中,還親自主持參予了大廟無梁大殿的維護擴修工程,使這一地方歷史瑰寶得以完整保存下來。

自孫廷銓的故居繼續往東,不過幾百米就來到了青州古道的秋谷口。在百丈峭壁的腳下,有一座「怡園」,這孝婦河畔的另一位名人趙執信的故居。

趙執信的仕途並不順利。當時曾有人寫詩描述他的境遇:「秋谷才華向絕儔,少年科弟盡風流,可憐一曲長生殿,斷送功名到白頭。」前兩句是說趙執信才華橫溢、少年科第的,後兩句是說他仕途之路終止的原因。趙執信是當時有名的神童,9歲做《海棠賦》文驚四座,得到了孫廷銓的賞識並把孫女嫁給他為妻。18歲他就輕鬆考中進士,併入翰林院成為中級官員。但這位被大家普遍看好的才子並沒有在仕途之路上走得太遠,27歲時因為受洪升之約觀看《長生殿》而被人舉報,他的仕途也走到了盡頭。後來的幾十年他要麼四處遊歷,要麼潛心著書立說,不但有《飴山詩集》、《飴山文集》、《聲調譜》等著作流傳於世,更有《談龍錄》一卷,強調「文意為主,言語為役」與當時的文壇領袖王士禎的「神韻說」抗衡。

趙家是當時能夠與孫家分庭抗禮的名門望族,明清兩朝的進士、舉人有十幾人之多。受孝婦河兩岸孝文化的薰陶,這個官宦世家也極力倡導「以孝治家」的家風。趙執信參與了文姜廟的重修擴建工作,大殿外的柱子上「配江河揭日月至誠如神,驚天地感社稷莫大於孝」的楹聯以及大殿之南牆側《重修順德夫人墳院記》的碑文均出自於他的手筆。他的族兄,曾任四川巡撫的趙班璽,更是孝悌的模範,他悉心侍奉繼母、誠懇照顧同父異母的弟弟,以至於讓繼母都忘記了他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

在趙執信故居的北鄰,有一座著名的石橋——後樂橋。後樂橋是一座國內罕見的尖拱橋,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橋上流水,橋下行人」的特殊設計使其成為博山一道獨特的風景。後樂橋得名於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橋東有范泉和范公祠,都是為了紀念范仲淹而命名和修建的。范仲淹並非博山人,但卻在博山留下了許多印記和傳說。

相傳范仲淹年幼時,父親病故,母親為了生活,帶他改嫁。9歲時隨繼父到淄州上任,就住在博山秋谷這個地方。過了幾年,繼父去世,得知自己身世的范仲淹不願寄人籬下,就乘舟沿孝婦河逆流而上,回到百里之外的博山秋谷荊山寺苦讀,過著簞食瓢飲的生活,終於考取功名。有了俸祿後他改回自己范姓,並專程把母親接到身邊侍奉至終。《宋史·范仲淹傳》中給予了「性至孝」的評價,可以說,是孝婦河孝文化的底蘊和歷史哺育了一代名相的高尚節操。

沿河一路北行,幾十里的水路過去,孝婦河這串金光閃閃的項鍊就迎來了她身上最大最耀眼的鑽石——蒲松齡。蒲松齡字留仙,號柳泉居士,淄川蒲家莊人,他創作的《聊齋志異》是中國成就最高的文言短篇小說集,不僅集志怪傳奇小說之大成,使短篇小說的藝術水平達到空前高度,而且同李杜詩,《紅樓夢》等構成中國文學史上綿延不斷的高峰。

用現在的話說,蒲松齡年輕時曾是淄博市的中考狀元,但是參加全省的高考時卻發揮失常,屢試不中。這不但極大的摧毀了他的自信心,也讓他本來就不太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好在那時中了秀才的人自然就獲得了教師資格證,於是他開始了邊讀書應考,邊教書養家,邊著書立說的生活。蒲松齡屢試不中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因為鄉試的主考官不喜歡他的文風,有人說是他因為老師受牽連,也有人說他是心理素質不好,例證之一是48歲那年他因為得意忘形而「越幅」犯規被取消錄取資格,還有51歲那年因為生病再次犯規被黜。蒲松齡自己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在《聊齋志異》塑造的那些考生和考官的形象,大概有所指;但他的朋友們卻都認為是專心寫《聊齋》導致的。他的摯友,也是郢中詩社的社友張篤慶就曾寫詩奉勸過他:「此後還期俱努力,聊齋且莫競談空……咫尺聊齋人不見,蹉跎老大負平生」,其中既有友人對蒲松齡才學的肯定,以及對於他奪取功名的期許,也有對他寫作《聊齋》的曲折批評,俗話說,一心不能二用,在那個把小說當成文人茶餘飯後休閒之作的時代,蒲松齡的悲劇似乎不可避免。

我讀中師時,學校地址離蒲家莊不足十里,乘坐23路公交車幾站就到。我曾與同門組文學社,就以「松齡」命名,編印社刊《柳泉》,刊發社員習作交流學習。不知是先生的文脈尚存,還是青年們的勤奮感動了上天,幾年下來,文學社的社員竟達到了上百人,社員在各大報刊公開發表詩文也逾百,我還曾拿了一個省作協的二等獎。文學社得到了官方重視,校領導程文忠先生親任社團顧問,組織我們到蒲松齡故居參謁,並請來「蒲學」研究的專家為我們介紹蒲學研究的概況和最新成果,才使我們對蒲松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原來,老先生除了《聊齋志異》之外,還有很多詩詞、文章、俚曲作品,可謂著作等身。不過因為家貧,這些作品在老先生有生之年都沒有能夠刊印發行,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即便如此,《聊齋志異》一面世,還是引起了文人圈的轟動。蒲松齡的同鄉好友、時任刑部左侍郎的高珩不但欣然為《聊齋志異》的初稿作序,而且還把初稿帶到京城,帶到宮裡,從而使此書的迅速推廣成為可能。書稿也傳到了當時的文壇領袖、刑部尚書王漁洋手裡,這位「神韻」說的集大成者對這部傳奇志怪小說讀之再三,愛不釋手。他親筆題寫了七絕一首,對《聊齋志異》做出了高度評價:「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

歷代讀者讀《聊齋志異》,更多關注於先生瑰麗的想像和對現實的批判,就像郭沫若先生為蒲松齡故居題寫的「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很少有人注意到,《聊齋志異》也是一部孝文化的巨著,很多孝子孝女的故事被先生披上了怪力亂神的外衣,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對世人進行著默默的孝道的教化和引領。

在《考城隍》中,陽壽已盡的宋燾因為老母年邁無人奉養向關帝求情,竟如願以償增壽9年得以侍奉母親百年;在《席方平》中,席方平為了替父親伸冤,雖九死而矢志不渝;《孝子》中的周順亭,割下自己肋間的肉為母親療瘡。還有《嬰寧》、《促織》、《鍾生》、《商三官》、《小翠》等篇章,形形色色的孝子孝女孝婦不但極大地豐富了孝文化的具象,更有對孝的更高層次的思考和探索。

王漁洋,即王士禎,也是生於孝婦河流域的一位飽學之士。「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就是他的文學主張。王漁洋所在的新城王家被稱為「王半朝」,明清兩朝共有36人中進士、52人中舉人,貢生162人,其他監生、癢生、增生無數。鼎盛時期王家一朝就有子弟10幾人高中進士,同朝為官。「兄弟進士」「父子尚書」一時稱為美談。

王漁洋少年時曾居濟南,寫有許多詠濟南山水風光的詩作。其中《秋柳》詩最為有名:「秋來何處最銷魂?殘照西風白下門。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煙痕。愁生陌上黃聰曲,夢遠江南烏夜村。莫聽臨風三弄笛,玉關哀怨總難論。」這首詩,句句寫柳,卻通篇不見一個「柳」字,表現出詩人深厚的藝術提煉功底。此詩傳開,大江南北一時應和者甚眾,連顧炎武也由京抵濟,作《賦得秋柳》唱和。由於各地眾名家對《秋柳》詩的唱和,產生了享譽當時文壇的文社——「秋柳詩社」。

王氏家族自古有「所存者必皆道義之心」、「所行者必皆道義之事」的家訓,王士禎本人也是孝文化的推崇者和實踐者,他在《漁洋夜譚》里就寫有一篇讚嘆孝道的文章,記載當年子媳爭相奉養一位老人的故事。而他撰寫整理過的家訓家譜,更是把孝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王士禎的妻子也是至孝之人,「事翁姑至孝。相夫以敬,御下以慈。」王漁洋友人許天玉僑居揚州,向王漁洋藉資進京會試,王漁洋囊中羞澀,夫人便脫下自己的手鐲贈給他。至今,新城牡丹祠內還懸掛著王漁洋為夫人所作的悼亡詩:「一官長物吾何有,卻捐閨中纏臂金。」

縱觀孝婦河流域大大小小的文化名人,他們無一不是在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幾百公里外那位同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理論。居廟堂之高,他們就努力把「孝」作為治國的根本,大範圍推行孝道;處江湖之遠,他們也能在身體力行以孝治家的同時,物化孝的傳說,固化孝的思想,傳播孝的文化,從而使這片土地幾千年來一直閃耀著孝的光輝。正如明代山東御史熊榮詩中寫的那樣:「孝婦河名自古今,泉頭一派更弘深,何當汲去為霖雨,洗盡人間不孝心。」

作者:魏發家

簡介:中國教育學會會員,濟南市作協、攝協、稅務學會會員,淄博市作協會員,專欄作家,著有《在教育的田野上》等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特此致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r-FQB2wBmyVoG_1Zw4ri.html














興衰洪山礦

2019-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