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標題中成語「啞然失笑」中的「啞」的讀音舊讀為è。後因俗讀多讀為yǎ,詳情請見文中加粗字部分,其他無興趣內容可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66課,講《說文解字》「口」部的五個漢字,這些漢字都跟笑有關,我們來看一下,古人們是如何來用文字描述笑的,詳情如下:
1、咥。這個字常用的讀音有兩個:
(一)xì。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音出《廣韻》《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咥,大笑也。從口,至聲。」形聲字。《廣韻.質韻》:「咥,笑也。」咥的本義是大笑的樣子;笑(多指譏笑)。比如:《詩經.衛風.氓》:「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大意是:兄弟不知我處境,見我回家哈哈大笑。這個笑,含有「譏笑」的意思。比如儲光羲的詩《田家雜興八首》:「安知負薪者,咥咥笑輕薄。」也是這個意思。
(《詩經》詩意)
(二)dié。咬。《廣雅.釋詁三》:「咥,齧也。」比如《易.履》:「履虎尾,不咥人。」這是履卦的部分卦辭,大意是踩到了老虎的尾巴,但是老虎沒有咬人,此卦屬於一路暢通,亨通四方。
(《易經》履卦)
咥的小篆寫法是:
(咥的小篆寫法)
2、啞。這個字在1986年《簡化字總表》里簡化為「啞」,啞字有三個讀音:
(一)è。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啞,笑也。從口,亞聲」形聲字。本義是笑聲。《玉篇.口部》:「啞,笑聲。」《易.震》:「笑言啞啞。」陸德明釋文引馬融曰:「啞啞,笑聲。」又引鄭(玄)曰:「啞啞,樂也。」
比如《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禹乃啞然而笑」徐天祐註:「啞,笑聲。」現代漢語有一個成語啞然失笑,就出自此典故,啞然失笑指感情激動得不能控制因而笑出聲來。其中的啞,舊讀即為è聲。後因俗讀多讀為yǎ,是標準語言向大眾妥協的結果。因為讀yǎ明顯另有意義,具體見下一個讀音的解釋。
(二)yǎ。讀音出自《廣韻》,《玉篇.口部》:「啞,不言也。」《集韻.馬韻》:「啞,喑也。」用法有幾種:
(1)指由於生理缺陷或疾病失去言語功能。如啞巴;裝聾作啞。比如《史記.刺客列傳》里描寫刺客豫讓:「豫讓又漆身為厲,吞炭為啞」司馬貞《史記索隱》稱:「啞,謂喑病。」豫讓為了給智伯瑤報仇,用漆毀容,又用火炭燙啞了自己,後謀刺趙襄子未遂,為趙襄子所捕。臨死求得趙襄子衣服,拔劍擊斬其衣,以示為主復仇,然後伏劍自殺,留下「士為知己者死」的歷史典故。
(豫讓吞炭)
(2)不說話;不發聲。如:啞劇;喇叭啞了。比如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八回:「斷無啞酒之禮,少不得行個酒令方覺有趣。」
(3)聲音乾澀,不響亮。比如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第四十五回:「把十六塊洋錢拿出來,翻來覆去的看了半天,又一塊一塊的在桌上釘了好一回,一聽聲音不錯,格外感激那帳房照顧他,連一塊啞板都沒有。」這裡的「啞板」,指假銀元。
(4)舊體詩稱聲韻低沉或冷僻字多的韻部為「啞韻」,不再舉例。
(5)蒙哄。比如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五:「沒性氣閒男女,不道是啞你,你喚做是實志。」凌景埏注稱:「啞,哄騙」。
(6)顏色黯淡。比如《天工開物.錘煅.治銅》:「凡銅經錘之後,色成啞白,受鎈復現黃光。」又比如現在化妝品里的啞光口紅。
(啞光口紅效果)
綜上,啞然失笑的啞,讀作yǎ,顯然不合理。
(三)yā。讀音出《廣韻》、《集韻》。有三種用法:(1)象聲詞。如啞啞,啞嘔。<1>形容烏鴉之類的叫聲。比如李白《烏夜啼》:「黃雲城邊烏欲棲,歸飛啞啞枝上啼。」<2>嬰兒學說話的聲音。《集韻.麻韻》:「啞,啞嘔,小兒學言」,比如成語啞啞學語,
(2)嘆詞。相當於現代漢語裡的「呀」。比如《韓非子.難一》:「啞,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3)語氣詞。相當於「呀」。比如《西遊記》第二十一回:「你放心,莫哭,我去啞」這是悟空變成蚊子勸師父唐僧的話。
啞的小篆寫法如圖:
(啞的小篆寫法)
3、噱。這個字有兩個讀音:
(一)jué。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噱,大笑也。從口,豦聲。」形聲字。本義是大笑。《漢書.敘傳上》:「皆引滿舉白,談笑大噱」顏師古注說:「噱噱,笑聲也。」引滿指倒酒滿杯;舉白指喝乾舉杯告白。這句話的意思是:都是杯中斟滿酒,一飲而盡,並張口大笑。
本義之外,噱還有兩個意思:(1)口腔。《漢書.揚雄傳上》:沈沈容容,遙噱虖紭中。「顏師古註:「口內之上下名為噱,言禽獸奔走倦極,皆遙張噱吐舌放紭網之中也。」一說「噱」是「谻」(jí)的通假字,疲倦已極的意思。(2)舌。《廣雅.釋親》:「噱,舌也。」未見應用示例。
(二)xué。此音常用,方言。笑,發笑。比如:發噱。噱頭。
噱的小篆寫法如圖:
(噱的小篆寫法)
4、唏。讀xī。《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唏,笑也。從口,稀省聲。一曰哀痛不泣曰唏。」形聲字。本義是笑;笑聲。《廣雅.釋訓》:「唏唏,笑也。」比如:《西遊記》第五回:「四個健將,領眾叩迎那大聖,哽哽咽咽大哭三聲,又唏唏哈哈大笑三聲。」因為孫大聖戰勝了天兵,他的手下,又悲又喜。再比如《紅樓夢》第二十四回:「只見秋紋碧痕唏唏哈哈的笑著進來,兩個人共提著一桶水。」
(87版《紅樓夢》中的秋紋和碧痕)
此外,《說文》又說:「哀痛不泣曰唏」,即唏的另一本義哀嘆。《方言》卷一:「唏,痛也,哀而不泣曰唏。於方則楚言哀曰唏。」比如《淮南子.說山》:「紂為旬箸而箕子唏。」這個典故之前講過,箕子因為看到紂王使用象箸而哀嘆(因為君王的腐化,國家將走向滅亡)。
(象箸之憂)
以上兩本義之外,唏還有兩個用法:(1)象聲詞。比如《紅樓夢》第六十四回:「只聽見屋裡唏里嘩喇亂響,不知是何物撒了一地。」(2)詞曲中的襯字。比如湯顯祖《牡丹亭.索元》:「你道差不差?中了狀元干鱉煞?你道奇不奇,中了狀元囉唣唏。」徐朔方等校注說:「唏,語詞,無意義。」
唏的小篆寫法如圖:
(唏的小篆寫法)
5、聽。這個字雖是現代漢語常用字,但《說文》所列本義卻不同今義,現代漢語聽聲音的「聽」,來源於古漢字的「聽」。在《說文解字》中,「聽」和「聽」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字,「聽」字加上現代漢語有兩個讀音:
(一)yǐn。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音出《廣韻》,《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笑貌。從口,斤聲。」形聲字,本義是笑貌。比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無是公聽然而笑。」裴駰集解引郭璞曰:「聽,笑貌也。」
本義之外,還有兩個用法:(1)口大貌。《廣韻.軫韻》:「聽,口大貌。」《集韻.准韻》:「大口謂之聽。」(2)仰鼻。《玉篇.口部》:「聽,仰鼻。」這兩個意思好理解,一個人大笑的時候,必然是大張口的,鼻子自然也是上仰的。
(笑貌)
(二)tīng,這是現代漢語的讀音,同古漢語的「聽」。現代漢語的「聽」,是從元代開始就有的「聽」字的簡化字。上述讀yǐn的聽,是異代同形字。讀yǐn之「聽」在古籍中極罕用,所以讀tīng之「聽」不會與之混淆。有關讀tīng的聽的字義,我們會在「聽」字字條詳解。
聽的小篆寫法如圖:
(聽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166,部分圖片引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