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作舍道邊」中,「邊」是什麼意思?

2020-02-18     談藝錄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這一課講「辵」部的最後三個漢字:迒、(吊+辶)、邊。這三個字中,迒和(吊+辶)已均不常用,邊字在1986年《簡化字總表》中列為「邊」字,邊是現代漢語常用字,因此,這一課的重點漢字是「邊(邊)」字。

先奉上標題中的問題答案:成語「作舍道邊」指在路旁蓋房子,和過路人商量。其中的「邊」,意思是旁邊。成語比喻各有各的說法,事情沒法做成功。

三個字的詳情如下:

1、迒。讀音有兩個:

(一)háng。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迒,獸跡也。從辵,亢聲。」形聲字。本義是獸跡。一個足,一個更的寫法是它的異體字。《爾雅·釋獸》:「兔子嬔(fù,兔崽),其跡迒。」邢昺疏引《字林》:「迒,兔道也。」陸德明《經典釋文》引阮孝緒云:「迒,獸跡也。」從兔子腳印延展到了獸類的足跡。

(雪地兔子腳印)

最經典的例句即《說文解字敘》里的話:「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在許慎看來,倉頡造字,就是從鳥獸的足跡受到啟發的。

(傳說倉頡在洛南造的28個字)

迒字在本義之外,還有兩個引申義:

(1)道路。或者說是獸徑。《廣雅·釋宮》:「迒,道也。」《玉篇·辵部》:「迒,長道也。」比如張衡《西京賦》:「結罝(jū,指捕兔子的網)百里,迒杜蹊塞。」李善注引薛綜曰:「迒,道也。」劉良註:「迒、蹊,皆獸徑也。」

(2)長。這個意義出自《方言》卷十三:「迒,長也。」郭璞注稱:「謂長短也。」未見典籍有應用實例,暫不舉例。

(二)xiáng。這個讀音出自《集韻》。車跡。《集韻·江韻》:「迒,車跡也。」

迒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迒字的小篆寫法)

2(吊+辶)。GBK字型檔無此字,字形描述為(吊+辶),讀dì。《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吊+辶),至也。從辵,吊聲。」形聲字。本義同「吊(diào)」,至。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小雅、《盤庚》皆作吊,《釋詁》、《毛傳》皆云:『吊,至也。』至者,吊中引申之義。加辵乃後人為之。」

為什麼吊會有「至」的意思呢?吊同「吊」,即弔喪。在遠古,人死之後,並不土葬,而是以薪或茅覆蓋,親人或孝子弔喪,不忍心被野獸所食,於是皆持弓而至,所以吊最早的字形就是人持弓。弔喪也以到達現場為最基本標準,所以,吊,有「至」的意思。(《吳越春秋》有載:「古之人民質樸,死則裹以白茅,投之中野,孝子不忍見父母為禽獸所食,故彈以守之,絕鳥獸之害。」)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也說:「(吊+辶),經傳皆以吊為之。」

(吊+辶)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吊+辶)字的小篆寫法

3、邊(邊)。讀biā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邊,行垂崖也。從辵,聲。」形聲字。這個字的本義有很多相似的說法。所以要先看字形發展:

(《字源》裡邊的字形發展)

注意看,這個字在楷化之前漢代並不寫作「邊」,聲部的字形有細微差異,既有「方」的象形,又有楷化後的「方」字,《說文》是漢代著作,所以,它的小篆是方的象形,並不是「方」。

許慎說它的本義是「行垂崖也。」就是在懸崖上行走。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釋詁曰。邊垂也。土部曰。垂、遠邊也。《厂部》曰。厓、山邊也。《屵部》曰。崖、高邊也。行於垂崖曰邊。因而垂崖謂之邊。然則邊不當廁於此。」他覺得邊不應當歸在辵部。但王筠在《說文句讀》里卻稱:「《土部》:『垂,遠邊也。』《厂部》:『厓,山邊也。』然則邊者,垂厓耳。言行者,為其從辵也。」

我們不管他們的爭論,許慎把邊歸在辵部最後一字,想必也正是這個原因吧。

邊的本義是邊緣、邊際、邊境、邊界。《玉篇·辵部》:「邊,邊境也。」比如《左傳·成公十三年》:「(秦)又欲闕翦我公室,傾覆我社稷,帥我蟊賊,盪搖我邊疆。」這裡作邊境、邊界,(秦國)又想損害我們的公室,顛覆我們的國家,率領我國的內奸,以動搖我們的邊疆。這裡指邊境、邊界。

《小二黑結婚·三仙姑的來歷》:「小鞋上仍要繡花,褲腿上仍要鑲邊。」三仙姑衣服的特徵。這裡指邊緣,衣服的邊緣;

(歌劇《小二黑結婚》里的三仙姑)

《玉篇·辵部》:「邊,畔也。」比如湖邊,就指湖畔,如李白《荊州歌》:「白帝城邊足風波,瞿塘五月誰敢過。」指白帝城旁的瞿墉峽險峭,五月無人敢行。這裡指事物的旁邊;湖、池的畔。又比如李白《望天門山》:「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太陽的旁邊。

(白帝城邊瞿塘峽)

又比如《後漢書·曹褒傳》:「諺言作舍道邊,三年不成。」在路邊建房子而與過路的人商量,三年也蓋不成房子。這裡的諺語出自《詩經·小雅·小旻》:「如彼築室於道謀,是用不潰於成。」後來,「作舍道邊」發展成了成語,指在路旁蓋房子,和過路人商量。比喻各有各的說法,事情沒法做成功。道邊指道路的旁邊。

本義之外,邊還有如下用法:

(1)盡頭。比如李白《長干行》:「淼淼暗無邊,行人在何處。」沒有盡頭。現代漢語也常這樣用,比如魯迅《且介亭雜文·阿金》:「不過這是晚快邊才得到的結論。」最後才有的結論。

(2)靠近;連接。《廣韻·先韻》:「邊,近也。」比如《史記·高祖本紀》:「齊邊楚,權輕,不為假王,恐不能安齊。」裴駰《史記集解》:「文穎曰:『邊,近也。』」齊與楚接壤,所以「齊邊楚」。

(3)偏側,偏倚。《字彙·辵部》:「邊,側也。」《禮記·檀公》:「齊衰(讀zīcuī,喪服的一種)不以邊坐。」鄭玄註:「邊,偏倚也。」孔穎達疏稱:「邊坐謂偏倚也。」穿著齊衰時要坐得不偏不倚端端正正。

(齊衰)

(4)數學名詞,比如,平形四邊形。

(5)古國名。宋羅泌《路史·國名紀·己二》:「邊,商國。周有邊伯。」

邊(邊)還是姓氏,《通志》、《萬姓統譜》均有載。

邊的小篆寫法如圖:

(邊的小篆寫法)

到這一課為止,辵部漢字118個全部講完。「辵」部有13個新附字,依照慣例,不再細說。

(【說文解字】之285,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NCrXHAB3uTiws8KB-Y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