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什麼用一個跟狗相關的字來形容低頭走路的人

2019-08-21     談藝錄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標題中所提問題的答案,已在正文中加粗顯示,無興趣內容請忽略。今天是第205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這六個漢字基本全部是生僻字,甚至其中四個字GBK字型檔已經沒有了,但為了保證整套課程的完整性,我們還是保留了對這幾個字的解說,這可能枯燥,所以我們加一點《說文解字》的基礎知識:

《說文解字》的說解體例:

(1)凡許慎對於文字的說解,必先字義,然後字形。比如:「定,安也。從宀,從正。」

(2)凡說解形體,必先舉本部首,而後再舉別部之形體。如:「暴,晞也。從日,從出,從収(shōu),從米。」暴的字形很複雜,但它在日部,必先言「從日」。

(3)凡言「從某某者」是連文以為意,以意為主,不必以部首為主,此等皆為會意字。如:「武,楚莊王曰:『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為武。』」這裡,武在戈部,只能言「止戈」,卻不說是「戈止」。(此節節引自姚孝遂《許慎與說文解字》)

好了,言歸正傳,今天要講解的六個漢字分別如圖:

(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

1、<走里>(這個字GBK字型檔沒有,大部分設備無法正常顯示,字形為<走+里>)。讀音有兩個:

(一)hái。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走里>,留意也。從走,里聲。讀若小兒孩。」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認為最後這個「小兒孩」,應是「小兒咳」之誤,似有道理。形聲字。本義是延擱不去。桂馥的《說文義證》:「留意也者,《類篇》:『<走里>,將走有意留。』」清代胡文英的《吳下方言考·卦韻》:「<走里>,延不去也。吳中謂遷延不走曰<走里>。」意思是說,在吳中地區,把拖延著不走叫<走里>。這實際上也是<走里>字的本義。

(二)kuī。這個讀音出自《集韻》,意思有兩個:(1)斜足。《集韻·灰韻》:「<走里>,邪足。」(2)斜走。《改並四聲篇海·走部》引《玉篇》:「<走里>,邪走。」均未見典籍有應用實例。

<走里>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走里>字的小篆寫法)

2、<走臭>(這個字GBK字型檔沒有,大部分設備不能顯示,字形是<走+臭>。)讀xiòng。《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走臭>,行也。從走,臭聲。」形聲字,本義是低頭行走。唐代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送韻》:「<走臭>,低頭行。」即低頭行走的樣子。

(低頭走路的狗)

【猜想】根據上下字歸類來看,低頭走路很可能是這個字的本義。有意思的是,古人造字時,給低頭走路造了一個「走」加上「臭」的字形,「走」不用說了,就是走路,為什麼低頭走是「臭」呢,《說文解字》稱:「臭,禽走,臭而知其跡者,犬也。從犬從自。」狗是一邊走一邊聞地上的氣味,所以它總是低頭走路,這是「臭」的來源,臭,多通「嗅」。狗低頭走路,臭,那麼,人低頭走路,自然就是「走+臭」了。

也指走的樣子。《改並四聲篇海·走部》引《對聲音訓》:「<走臭>,走貌。」這個字用來形容現代人很合適,因為大家很多是一邊低頭走路,一邊看手機。只是古人造字時,一定不知道現在有這麼多「低頭族。」

(低頭走路看手機)

典籍之中未見此字的應用實例。<走臭>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走臭>字的小篆寫法)

3、趛。讀yǐ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趛,低頭疾行也。從走,金聲。」形聲字,本義是低頭快走。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許意從<金頁>(這個字後世已經沒有了,左邊一個「金」右邊一個「頁」,西周金文之中有這個字,李學勤先生編《字源》中,認為「趛」與此字屬同源字。)省,故訓低頭。」因為「頁」的本義就是頭。

趛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趛字的小篆寫法)

4、趌。讀音有兩個:

(一)jí。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趌(<走曷>GBK字型檔無此字,下面一個字會講到它),怒走也。從走,吉聲。」形聲字。與<走曷>組成詞組「趌<走曷>」,本義為怒走。徐鍇的《說文系傳》稱:「直去不低視也。」就是生著氣走掉。如圖,生氣走人:

(生氣走人)

生氣走人的樣子,大多是直走不低視,昂頭挺胸地離開,用以表達情緒。

(二)jié。讀音出自《廣韻》有兩個用法:(1)組成詞組「趌<走+厥>」,意為跳起;凶豎。唐代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五:「趌<走+厥>,《纂文》云:『趌<走+厥>,凶豎也,亦跳起也。」【猜想】既是凶豎,大概是生氣跳起來,就是氣的直跳腳。

(2)組成詞組「趌趌」,意為跳動貌;搏動貌。唐代張鷟(zhuó,鳳的別稱之一)《朝野僉載》:「割取心擲地,仍趌趌跳數十回。懿宗忍毒如此。」這裡的懿宗是指武懿宗,武則天的侄子。(楊齊莊)被眾人箭射成刺蝟之後,又遭剖心至死,心在地上還趌趌地跳,楊好歹是三品官,武懿宗卻不以為然地殘暴處死了,可見他的殘忍與歹毒。

(影視作品裡的武懿宗)

《新齊諧·某侍郎異夢》:「侍郎覺冷氣一條,直逼五臟,心趌趌然跳不止。」趌趌,這裡是形容脈搏的形容詞。

趌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趌字的小篆寫法)

5、<走曷>(GBK字型檔中無此字,大部分設備不能顯示,字形是<走+曷>)。讀音有兩個:

(一)jié。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走曷>,趌<走曷>也。從走,曷聲。」形聲字,與趌組成詞組「趌<走曷>」,義為怒走。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趌<走曷>,怒走也。」他也認可怒走是這個詞的本義。

本義之外,<走曷>還有兩個用法:(1)走貌。《廣韻·月韻》:「<走曷>,走貌。」(2)越過。《古文苑·班固<車騎將軍竇北征頌>》:「轔幽山,<走曷>凶河,臨安候。」章樵注稱:「凶河水超而越之。」就是越過了凶河(即匈奴河,後面的安候也是河流)。這一段是稱頌車騎將軍竇憲征匈奴一路行程的險阻的,如圖:

(竇憲破北匈奴之戰圖)

(二)jué。這個讀音出自《集韻》:「古月切(不同於《廣韻》的『居竭切』,入月見。」給的解釋仍然是:「<走曷>,怒走也。」讀這個音時,也是怒走的意思。既然同樣的意思,為什麼會有兩個讀音呢,我們只能【猜想】或者是《集韻》注音時切音用字之錯吧。

<走曷>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走曷>字的小篆寫法)

6、<走睘>(GBK字型檔無此字,大部分設備無法顯示,字形為<走+睘>)。讀xuā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走睘>,疾也。從走,睘聲,讀若讙。」形聲字。本義是疾速。除《說文》外,不見其他典籍記載。

本義之外,<走睘>還有另外一義:急走貌。《玉篇·走部》:「<走睘>,疾行也。」《集韻·仙韻》:「<走睘>,疾走。」《廣韻·先韻》:「<走睘>,疾走貌。」明代王紳《右平江漢二十二句》:「<走睘><走睘>狡兔,固其窟穴。」跑得很快的狡兔啊,也有它們自己的窟穴。

(奔跑的野兔)

<走睘>字 的小篆寫法如圖:

(<走睘>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205,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r6JwGwBJleJMoPMk8p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