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又到了年終歲末,泉州作為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著許些歷史很悠久的過年傳統老記憶,令人回味無窮。今天為您分享一段泉州的木版彩印年畫史。
年畫:神荼鬱壘
如今說到春節,都要聯想到貼春聯。春聯還有另一個名稱叫桃符,但桃符最早其實就是年畫,是用桃木刻山海經裡面的門神神荼鬱壘的形象貼在大門上,以驅邪消災用的。所以,年畫、春聯本就是一脈同出的過年習俗。
泉州的年畫歷史要遠從西晉時期說起,那時候泉州的木版年畫主要受是道家和佛教傳入泉州時的影響,過年時貼上道教太山老君或佛教觀世音菩薩的像以保平安。這種習俗一直影響到了唐代,宋代之後,泉州已是繁華之地,木板年畫的樣式也多樣化了起來。這時候,泉州城出現了很多成聚落的木版印刷工坊,其中最有名的當屬至今仍以木雕技藝聞名的泉州塗門外田庵村。
田庵村
據田庵村流傳下來的傳說,當年他們的祖先從安徽遷來泉州,舉族在田庵村聚居,已木雕為業。相傳其先祖是追隨朱熹來泉講學的,其元祖名叫洪榮山,最初跟隨朱熹學雕刻,後來發展到木版畫乃至木版印書。這跟隨學木雕一說很值得懷疑,不過朱熹跟泉州文化的發展有莫大的關係,應該是這一傳說的源頭所在。
後來田庵村的技藝還傳到了鄰村的淮口、後坂,技藝日益精湛,且逐步擴大其產業規模和影響。宋代時木版書聞名遐邇,尤其是單線平圖插畫,更是在印刷藝術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這些可以說是成就閩南海濱鄒魯才子輩出文化盛況的重要組成部分。
年畫:姜太公騎四不像
到了明代套色雕版印刷技術的成熟,使得彩色年畫在全國各地開始流行,而這其中尤其以沿海幾處城市的印坊最為繁盛,諸如天津的楊柳青、山東的濰坊、江蘇的蘇州桃花塢等,而漳州、泉州的木版年畫也是馳名當時。
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一些得以流傳保存下來的較古的泉州木版彩印年畫,主要是清代康熙-乾隆時期的。那時家家戶戶過春節,都要貼上這些年畫,內容不僅有普羅大眾常用的「神荼鬱壘」、「天官賜福」、「招財進寶」等,還有刻畫泉州名勝的「蹙里圖」,由八仙、玉兔、龜鹿等幾十個元素組合可作為棋牌遊戲的「葫蘆悶」等,品類多達六七十種之多,足見當時泉州人對過年時色彩紛紜的追求。
年畫:葫蘆悶
傳統年畫的製作是件很考驗匠人功力的事。先是由畫師在紙上繪圖成稿,貼在如圖大小的木版上,然後按稿分色分版雕刻。這個過程中對圖稿墨線須刻成上細下寬的楔狀形,這樣可以防止日後因木材漲縮而出現版面線條斷裂。使用日久時,線條會被磨粗,這時候還得用刻刀修細,且一般修過三次後就不能再用,就得再重新刻一版了。
拓印時先按色逐版套印,最後再蓋上墨稿。紙張一般選用一款叫上莊玉扣的竹紙,色彩用的是黃丹、蘇木(紅)、槐花(銘黃)、佛青、竹煙等傳統染料,以白土為填充劑,以海南膠為調劑,根據畫面需要精心調配。因此印製出來的年畫,色彩效果豐潤飽滿有厚度,使得泉州木版彩印年畫廣受歡迎。
年畫:獅頭銜寶劍
遠的不可考,晚清時期,泉州義全宮巷的美記——它還執有清政府發給的專利經營證,以及後來繼起的通興,三興、重美等家,其年畫產品不僅覆蓋廈漳泉,還遍及台灣,並通過華僑遠銷南洋各地,成為華人世界過春節的一道靚麗風景。
可惜的是,當年這些年畫的木刻善版今天留存的很少了,一則年代久遠散佚損壞了,更加上十年動亂期間不僅藏版被銷毀,連民間收藏的很多年畫也被付之一炬,殊為可惜。
今天雖然傳統年畫在閩南地區漸漸退出歷史舞台,但在港台和海外還有人在用新的印刷技術複印當年泉州的傳統木版年畫,可見中國人鄉情鄉思之綿延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