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往鑒來,抗擊疫情!泉州鼠疫往事

2020-01-31     曲江家學


我們相信,我們一定能戰勝新型冠狀肺炎感染病毒疫情!

2020年的春節,無法像往年那樣走親訪友歡度春節,全國上下都在以積極而又謹慎的狀態抗擊著新型冠狀肺炎感染病毒疫情。但是,我們依然勇敢自信地面對著,因為中華民族就是數千年來在一次次苦難中英勇地走過來的偉大民族。

今天,為您分享一段約一百年前泉州鼠疫肆虐的前塵往事,感受下在那個窮苦年代,泉州人挺過了怎樣的苦難。以至於直到今天,「得老鼠症」在閩南語中仍然是很嚴重的咒罵人的話語。



· 疫情猛於虎

據文獻記載,鼠疫約在清末光緒二十年(1 8 9 4 年),在香港慘烈流行。而廈門作為當時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首先被波及。約六年後,鼠疫開始侵入福州、泉州,其後逐漸蔓延於閩南沿海各地,並及閩西永定、上杭,閩北的南平、建陽等地。

疫情初入之時,因官府治理無能,且當時衛生醫療條件較差,地方上也不夠重視,疫情迅速加劇,死亡人數很多,有時候一個縣一次鼠疫死亡人數就高達數千人。但因當時許多地方比較封閉,人口流動較少,其後漸漸變為消長性態勢。死亡人數雖然有所減少,但疫勢時起時落,有時劇烈流行,有時散發性。

從三十年代開始,據福建省防疫總所的調查,全省發現鼠疫的多達二十四縣。福建的鼠疫大多是由水路交通而蔓延的,沿海各縣是因廈門、福州相繼染疫後由海輪而傳播,內地的閩西、閩北,分別由廈門、福州兩處的民船向內河行駛而傳播。這些傳播的貨船主要是因運載糧食而攜帶了帶菌的鼠及跳蚤等,鼠疫也由此隨之而分散各地.



在這種情況下,鼠疫常常消而復起,而且有時更加猛烈。如:1 9 3 5年龍岩鼠疫劇烈流行,城廂及附近鄉郊,死亡三百餘人。1 9 3 7年閩南鼠疫爆發,同時流行的有沿海十餘縣,約死四千餘人。閩南尤其是泉州地區的疫情之所以更為嚴重,與泉州的濕熱氣候及以石頭房為主的建築情形適合老鼠、跳蚤的生長有莫大關係。攜帶鼠疫桿菌的跳蚤通常在三至七月繁殖最為迅速,所以泉州的疫情在這期間經常爆發。加上泉州人的口糧比較多樣,糧食儲存比較分散,為跳蚤、老鼠提供了分散生長繁衍的條件。兼具農業文化和海洋文化性格的泉州人,一方面宗族聚居性比較強,另一方面地區往來流動比較頻繁,也使得鼠疫更容易傳播、蔓延和盤踞。

當時衛生醫療條件低下,鼠疫的死亡率高達七八成。據不完全統計,從1935-1946年,泉州死於鼠疫的就有四千三百一十多人。今日再讀當時的調查資料,依然會觸目驚心。紫江街賴姓全家十八人,中兩月間因鼠疫死了十六人。通政街陳姓全家十四人,染疫而亡者十三人。東海下淮村全村1400多人有三分之一死於幾次鼠疫流行。當時的人們可謂談鼠色變,一旦染上鼠疫,人命朝不保夕。老一輩有這樣一句話:「早上是好人,中午是病人,晚上是死人」來形容鼠疫病情之猛烈。更嚴重的是,一旦發現鼠疫,常常是整個鄉村的居民都想方設法逃避一空,不僅社會秩序和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影響,而且恐慌情緒擴散之下盜竊、搶劫等各種犯罪行為也問題叢生。

· 治民甚於治疫

面對一次次嚴重威脅人民生命的慘烈疫情,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於1937年抗戰爆發前成立了東南鼠疫防治處,福建也設立了福建省防疫總所,聘請了德國人蘭度雅為顧問,學習引進國外先進的抗鼠疫技術和經驗。抗戰初期,閩南防疫所在泉州設立,第一任所長叫柯主光。1939年,日本人戰機空襲泉州城,閩南防疫所內遷至永春。

當時的閩南防疫所不僅設有檢驗、鼠防等科,還設立了一支捕鼠工程隊。依靠發動群眾的力量,捕鼠工程隊在各縣各鄉招收工程隊員,每日在各城區和鄉郊布放捕鼠器,並將抓捕到的老鼠送到檢驗科檢驗,以跟蹤探究疫病的傳染源。工程隊的另一個任務,則是堵塞鼠洞,滅蚤噴洒,疫戶消毒,從根源上杜絕傳染源。疫所還在當時舉國艱難抗戰的情況下,利用疫區附近的廟宇等設立了多處臨時隔離醫院,並宣傳發動群眾接受預防注射。

然而防疫之難不僅在於克服經驗與技術的落後,還在於當時落後的民情。因臨時隔離醫院多設在廟宇,加上設備簡陋,許多感染鼠疫的民眾都不願意接受入院隔離治療。而疫苗接注也無法按照戶口管理秩序進行,只能依靠號召,而當時還有許多群眾出於落後觀念而怕打針,常常逃避,就算後來開始採用強制手段也依然效果不理想,只有中小學生大多接受了疫苗接注,普遍民眾的免疫力依然比較弱。而疫區封鎖大多也只能採用拉圍繩、貼封條的方式,撒石灰、灑來蘇水等消毒工作也大多只能在公共場合進行,難以深入遍及到民居深宅內。



因為防疫工作無法徹底進行,僅能做到控制其蔓延,因此泉州地區數十年間幾乎年年不絕。這種情況下,也引發了民眾封建迷信活動的活躍。1932年,泉州城鼠疫、霍亂流行,有人要抬塗門關帝廟的關帝爺「出巡」,以「驅除瘟神」,嚴重地干擾了防疫治疫工作的進行,還引起了當時一場破除迷信運動和反對破迷的風波。然而,當時兵荒馬亂的年代,很多防疫宣傳工作也難以得到廣泛和深入執行,也嚴重影響力疫情的控制和根治。

故而,從清末到解放前,泉州鼠疫連年不絕,根子裡還是國家落後窮困,民風民俗也有待更新,這些因素和疫情之下,人性也面臨了極大的考驗,如何根治疫情,也成了新中國成立後泉州的一大工作重心。



· 解放後根治疫情

如前所述,鼠疫傳播感染的速度很快,一旦染病就迅速病情加重且死亡率極高。鼠疫爆發之時,慘狀劇烈,令人震撼哀痛。

有的是一人染疫,因為看護和探望病人,全家和親友也受感染,數日之間死亡殆盡的。而還有一人染疫,家人、親友乃至整個村子陷入恐慌,丟下病人遠躲去了,放任病人自生自滅的。有患者自己也深陷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摺磨之中,將自己鎖在內屋,不與任何人接觸,也拒絕家人給他送飯,希望以此避免傳染他人。而因條件簡陋,閩南防疫所的許多衛生人員也在抗疫過程中不小心染上鼠疫死亡的。疫情考驗人性,而在此時,有人相守不棄、有人付出奉獻、有人全力奔走才顯得如此的可貴。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肆虐泉州近六十年的鼠疫才真正得到根除。解放後,泉州貫徹中央以預防為主的方針,特別注重改善群眾的衛生環境和衛生習慣。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時,當時流傳美國可能利用日本在二戰時的研究成果對新中國發動細菌戰,於是毛澤東主席號召:「動員起來,講究衛生,減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敵人的細菌戰!」這個號召在全國掀起了一股「愛國-衛生運動」的浪潮,而這場運動確實極大程度地幫助了泉州根治鼠疫。



於是,每年春節前後至春季之時,泉州都組織一支包括全市的醫務人員和各街道積極分子的滅蚤大軍,深入郊區、農業社,及城區半農業街道,交通要道等處,開展春季滅蚤工作,切斷鼠疫桿菌的傳播途徑。據資料統計,當時全市每年為了滅蚤所消耗的滅蟲藥高達萬斤以上。

同時,還發動群眾進行大掃除,找好鼠洞後作標識,然後一一進行噴藥。當時還臨時設立了一個獎勵措施,每捕捉一頭老鼠獎大米一兩。而市防疫站則每年開展檢疫工作,每天由環衛處派人收集群眾繳交的老鼠,送交防疫站進行解剖檢驗,以實時掌控染病動態。這個時期,全市的鼠疫預防注射也得到普遍開展,對比舊時期,新中國展現了非常了不起的群眾動員組織能力。

到1956年提出「除四害」的運動後,滅蚤捕鼠防病工作更是進一步得到鞏固。今天可能很多人不理解當年提出除四害的口號,但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看,它的確大大地改善了人民群眾的衛生習慣和衛生環境。

由於採取了上述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因而迅速控制了鼠疫、天花、霍亂等幾種危害泉州人民生命安全最嚴重的主要傳染病的流行,解放後,泉州從未再發現新的鼠疫患者。六十年來一直流行不息的閩南鼠疫,也終於停止了!


結語:

我們不該因對健康、安全的生活環境覺得理所當然,而忘了這是需要堅強有力一心為民的黨和政府之有效治理,還有無數人犧牲奉獻所換來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J8BCHAB3uTiws8Kj1y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