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家庭教育一直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近些年雖然大家都會從主觀拒絕「吼叫式養娃」,但生而為人,總有情緒控制不住的時候,難免會因為孩子的頂嘴、犯錯對孩子發火,可你有留意過自己發火後,孩子的反應嗎?
陶虹「吼罵」女兒後,孩子的反應引出了「語言暴力」危害
演員陶虹曾在節目中講過一件關於自己女兒的故事,有次她準備帶女兒出門,但是女兒不小心將桌上的牛奶打翻在地。
陶虹看到這個舉動之後,沒能控制住情緒,立刻沖女兒大吼:「你怎麼回事?」
女兒被媽媽的喊叫聲震懾到,嚇得不敢說話,也不敢哭,只是全身發抖,無助地望著她,眼神里充滿了恐懼。
這時陶虹才反應過來,發現自己剛才的態度過於嚴厲,當她走過去握住女兒的手時,孩子的雙手已經冰涼而顫動,但這並不是結局。
有一次當女兒再次將牛奶打翻時,陶虹只是走過去抱住孩子,沒有生氣,沒有發火。這一次女兒「哇」地一聲大哭起來,心理的那份恐懼才得以放下。
直到這時,陶虹才知道之前的吼叫給孩子帶來的多大傷害,讓孩子心有餘悸,孩子的這種反應,值得每一位父母深思,唯有如此,才能意識到吼叫傷害。
- 很多網友看到後,感同身受,並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一位網友說,他小時候不想去幼兒園,父親不同意,將他關進了放入裝雜物的小黑屋中,雖然最後妥協了,但卻留下了一生的陰影。
從此他只要一個人在一個空間時,就會將所有燈都打開,來逃離黑暗。
還有網友表示,雖然很多父母都了解,但是在行為上依舊沒有任何改變,每一次難以自控的吼罵,都給孩子心理帶來的成長陰影。
父母對孩子使用「暴力語言」的原因有哪些?
1)傳統教育觀念代代相傳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孩子做錯事情,父母更多的處理方式就是打、罵,他們不在意孩子是否會受到傷害,也沒有考慮到孩子當下的情緒。
因此這樣的思想傳承下來之後,父母的教育觀念依舊沒有改變。認為自己的父母就是這樣的教育方式,因此自己打罵孩子也無可厚非。
2)父母的法律意識比較淡泊
雖然現在的法律意識非常普及,但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並沒有認識到,孩子一個獨立的個體,並非父母的私有財產。因此家長在面對孩子時,缺乏應有的尊重。
3)父母的情緒管理能力較弱
很多父母能夠認識到責任孩子是一種錯誤的行為,但是他們無法克制自己的情緒。當孩子做錯事情時,父母會下意識地吼叫或是指責。
長此以往,父母的情緒狀態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發展,如果不能妥善處理,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多負面影響。而這樣的教育方式也會繼續傳承下去。
如何避免「語言暴力」?讓孩子在和諧的氛圍中成長?
1)父母不宜對孩子講的10類語言
- 不要威脅,如:如果你再不聽話,你就不要出去玩了!
- 不要哀求,如:求求你,咱們把作業寫了吧
- 不要抱怨,如:我不捨得吃,不捨得穿,把你辛辛苦苦帶大,容易嗎?
- 不要許願,如:如果你這次上了90分,我就……
- 不要諷刺,如:你竟然做出了這樣的事,真厲害!
- 不要責備,如:說了多少遍了,怎麼還錯?
- 不要惡語,如:你是頭豬嗎?
- 不要壓抑,如:閉嘴,我讓你說話了嗎?
- 不要強迫,如:說不行就不行,沒有理由。
- 不要侮辱,如:你真是個沒用的東西!
2)父母可以採用「冷處理」,克制自己的情緒
「冷處理」的意思是,父母在非常憤怒的情況下,不應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教育和指導。首要是讓自己冷靜下來,待情緒穩定之後,再去分析孩子的行為,這樣可以避免情急之下, 說出不當之言。
對於孩子的錯誤,父母應該明白,打罵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與孩子理性溝通,共商解決問題的對策,才能有助於他們的成長。
寶媽們,你們有對孩子「忍無可忍」打罵吼叫的行為嗎?你有關注過孩子事後的反應嗎?亦或者你的童年有哪些「吼叫陰影」?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討論吧。
ps: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ffdlXIBnkjnB-0zAfY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