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文章,嚴禁轉載)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能夠養出聰明寶寶,但很少有父母意識到,自己對孩子「聰明值」的期許,很有可能讓孩子掉進「聰明陷阱」。
這其實並不難理解,生活中經常會發現,自己周圍常常會有一些從小就看起來很聰明的孩子,但隨著他們的逐漸長大,我們會發現這些孩子的「聰明勁」會慢慢減少,別說學習成績一落千丈,甚至於長大後也會變得非常平庸。
別讓孩子的「假聰明」給騙了,清華前校長坦言:社會更需要X型人才
清華校長陳吉寧曾經在一次演講中指出,現在的清華校園中存在著許多優秀的「A型學生」,這些傳統意義上的優等生,代表著當前中國學生群體中的佼佼者。
但可惜的是,這些天之驕子最擅長的不是將知識轉變為生產力,而是更擅長將自己卷面上的成績變成門門是A。但當他們離開學校後,他們往往很難適應社會。換句話來說,他們的聰明更像是一種「假聰明」。
相比之下,現在的社會更需要的是「X型學生」,更需要那些敢於嘗試新鮮事物,願意冒險的孩子。可能他們的成績不是最高的,也不像父母傳統想法中那麼聰明,但是他們卻更能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
實際上,對「X型學生」的期盼不僅是陳吉寧先生的一家之言,國內外的眾多教育家都持和陳吉寧先生一樣的看法。
日本松下公司的總裁松下幸之助曾經在接受採訪時說,自己更願意招聘「70分人才」,這些看起來不如100分人才的年輕人,具有更多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松下幸之助和陳吉寧的想法不謀而合,這似乎也為父母提了一個醒:與其花費心思來讓孩子變得更聰明,倒不如讓孩子掌握更多「X型人才」的優勢。
這三種「假聰明」的孩子,常常讓孩子錯過成為「X型人才」的大好機會
1)現代趙括——只敢紙上談兵,不敢嘗試
對於這部分孩子來說,他們能夠循規蹈矩地完成家長老師給他們規定好的任務,而且往往會取得一個不錯的成績,但是面對一些新的事物,他們最多能做到紙上談兵,可真等到做的時候,卻又很難邁出第一步。
這種亦步亦趨的學習和思維習慣,會在潛移默化中吞噬掉孩子原本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讓孩子很難在現有的模式下,產生更多的新思維。
2)典型書呆子——只會學習,面對挫折潰不成軍
生活中還有這樣一種孩子。他們將自己的全幅身心都放在書本上,很難將書本上的東西「活學活用」到生活中。特別是在一些「媽媽勤快」的家中,即使他們原本有自己的想法,也會被父母的一句「管那麼多幹什麼,得100分才是正事」給堵回去。
久而久之,這些孩子和實際生活的脫節越來越大,當他們獨立走上社會,面對複雜的社會問題時,很容易產生挫敗感。這種挫敗感甚至會讓他們做出遺憾終生的糊塗事。
3)陪跑「王子」——假裝努力,實則專注力為0
生活中總是不缺少陪跑的孩子。這些孩子看似下了苦功夫,費了不少的力氣,可最終的結果卻總是不能讓所有人滿意。實際上,仔細觀察一下這些家長眼中的「聰明孩子」,就不難發現端倪。
看起來這些孩子都坐在了教室學習,可實際上他們的心思早就飄到了教室外面。原因就在於他們低得可憐的專注力。低專注力讓他們很難將重點落在知識的學習和整理上,學習更像是他們討老師家長喜歡的一項小技巧。
想要養出更受社會歡迎的「X型人才」,父母一定要重視孩子這三項能力
1)培養孩子的思考力
「A型人才」之所以不受歡迎,是因為他們更像是一台學習機器,而缺乏更多的獨立思考,旺盛求知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孩子擁有創新性思維的必然前提。
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思考和好問的好習慣:
「太陽公公為什麼東升西落?為什麼月亮發的光沒有太陽熱?為什麼冬天會變冷?」
而不是忙著打斷喜歡問問題的孩子。這樣,孩子才會更加擅長於思考眼前的問題,而不是單純地成為一台解決問題的機器。
2)培養孩子抗挫折的能力
未來的社會競爭可想而知,一定是激烈的。現在社會上最缺的不是人才,而是具有更強心力的人才。也就是汪涵所說的「養孩子就是要野蠻其心臟。」只有當孩子有一顆足夠強大的心臟,才能更好地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
現在社會上越來越多剛畢業的大學生想不開的案例,正是為父母敲響了警鐘:那些不能面對挫折的孩子,將來勢必很難取得成就。
3)培養孩子專注力
李玫瑾老師曾經說:影響孩子未來成就的不是智力,而是專注力。
這其實並不難理解。高專注力的孩子能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課堂上,從而做到向課堂要效率。相比之下,那些低專注力的孩子,更多的課上時間都浪費在頻繁的走神中。以至於很難取得一個好的成績。
換句話來說,孩子將來成績如何,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專注力所影響。這也在提醒父母,一定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寫在最後
寶寶的養育過程其實充滿了秘密,與其讓寶寶將重點放在「門門是A」這件事情上,倒不如幫助寶寶成為更受歡迎的「X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