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家的孩子長大後能夠在有一定的學習天賦,在將來的學習中奪得一席之地。可事實上,學習天賦這玩意可不是說有就能有的。
現代科學證實,孩子的大腦發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孩子剛出生時的大腦處於一種「開發空窗期」,隨著孩子的長大,孩子大腦獲得開發的程度也會加深。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推理、邏輯、記憶、想像力、專注力等能力都會逐漸形成,並一起在孩子的學習天賦上發揮效果。這種效果被統稱為腦力。
換句話來說,孩子的將來能否在學習上占得一席之地,腦力發育得好不好才是關鍵。
研究證實:孩子身上的這三種壞習慣,暗示腦力非凡,是天生的學習苗子壞習慣之愛拆家:表面搗蛋鬼,實際小天才
典型代表:曹源
在2018年Nature年度十大人物頒獎典禮上,曹源可以說是無數聚光燈的焦點。他憑藉在《Nature》自然雜誌上的兩篇論文,開啟了物理學的新紀元。
在絕大多數的印象中,曹源理應是一個一絲不苟的學者形象,可實際上,這個22歲的年輕人,從小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搗蛋鬼。
曹源的爸爸媽媽沒少為這個「搗蛋鬼」犯愁,畢竟誰也不願意一回到家就看到家裡被拆得亂七八糟,可這種「亂糟糟」正是曹源的常態。
最讓曹源的爸爸媽媽印象深刻的是,曹源小時候曾經為了獲得一個實驗用的二極體,無數次拆掉了家裡的電器設備。有一次為了獲得硝酸銀,甚至將媽媽的銀手鐲「偷拿」過來。
壞習慣之愛好奇,滿腦子的奇怪想法
典型代表:比爾蓋茨
誰也不能說,這個考上哈佛大學,創辦了世界上最大的商業帝國微軟的創始人,不是一個學習天賦滿格的小天才。
而在這種學習天賦的背後,其實是好奇心為他的成長鋪平了道路。
比爾蓋茨的爸爸在向記者介紹自己兒子的成長經歷的時候,特意強調說,好奇心是蓋茨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關鍵。他甚至驕傲地表示,自己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為孩子保持了旺盛的好奇心。
壞習慣之愛固執,總是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執著
典型代表:達文西
相信對於父母來說,最頭疼的就是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固執的「怪孩子」。他們總是有著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常常問得父母左支右拙,難以招架。
如果遇到這樣的孩子,家長先不要覺得煩惱,這其實是孩子「高腦力」的表現。
著名藝術家、科學家達文西無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總是會抓住一切機會,積極地向人們發問,即使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都在好奇啄木鳥的舌頭到底是怎麼工作的。
0~3歲:腦啟蒙期
孩子的大腦體積會在0~3歲迎來發展的「高潮」,從剛出生的390克一直到1000克,整整變化了2~3倍。
大腦的質量變化也意味著孩子大腦發育「啟蒙期」的到來,父母如果能掌握大腦開發的鑰匙,做好後續的大腦啟蒙開發,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大腦開發的基本原理其實就是大腦皮層的活躍度,而腦間結構突觸就是判斷大腦皮層是否活躍的重要標誌。
畢竟突觸作為大腦信息傳遞的高速公路,突觸的數量越多越發達,孩子接受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就會越強,大腦獲得開發的程度自然會越好。
而刺激多少,就是突觸產生的重要前提。
為此,英國頂級心理研究機構維托克指出,3歲內的寶寶要儘量多地接觸多元刺激,這種刺激不應該僅僅集中於視覺、聽覺、觸覺都應該是孩子刺激的主要來源。
3~6歲:腦鞏固期
寶寶一旦邁過三歲的這個門檻,就說明他們的大腦發育也來到了第二個發育的黃金階段。這個階段的大腦發育重點,其實落腳在了大腦質量的發育上。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孩子的大腦結構在3歲時已經和成年人基本接近,父母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培養孩子大腦接受學習的能力。
畢竟當孩子過了3歲之後,他們會逐漸來到幼兒園,嘗試接觸新的知識,這就要求他們能夠有必要的專注力作為學習的基礎。否則知識一直都是看完就忘,根本起不到大腦開發的效果。
畢竟當孩子過了3歲之後,他們會逐漸來到幼兒園,嘗試接觸新的知識,這就要求他們能夠有必要的專注力作為學習的基礎。否則知識一直都是看完就忘,根本起不到大腦開發的效果。
寫在最後寶寶的成長存在無數的彎道,作為家長,要做的就是要在無數的彎道中幫助孩子掌握住方向,這樣孩子才能走得更加穩當。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