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日本的軍事,恐怕有許多朋友會很快想到「武士道精神」這個詞,而「武士道精神」又是與日本軍國主義密切關聯的一個含義。不過「武士道精神」雖然是二戰日本對外擴張的一系列瘋狂行動中具有重要地位,日本近代軍事體系的建立在本質上卻是建立在武士階層的衰落並被淘汰的基礎上的。
公元1868年由法國顧問訓練的最後的幕府軍隊
日本在公元1868年開始明治維新之後,效仿西方國家建立了徵兵制度。而這項制度在當時的日本甚至可以說是明治維新最為核心的內容之一。因為在古代日本,軍隊完全來自傳統的武士階層,這看似是一種責任,但實際上也是一項特權,因為與打仗出力相伴的是武士階層的各項特權和較高的社會地位。
描繪西南戰爭武士絕唱的畫作
而明治維新的一項核心理念就是打破武士階層的這種特權,所以在公元1873年1月10日,日本開始在全國推行徵兵法,將當兵的權利與義務從武士階層專享改成全民共享。而當時這一新政曾在武士階層引發激烈反對,最終演化成了公元1877年爆發的西南戰爭(電影《最後的武士》故事背景就是西南戰爭)。雖然精英武士的戰鬥力當時仍然很強,但在數量和裝備上相對於按照西方標準以普通農家子為主建立的新軍都處於劣勢,因此西南戰爭在打了9個月之後以傳統武士集團的完敗告終。此後日本軍隊就完全是按照西方近代制度,由從普通國民中徵召來的士兵所組成的了。
公元1872年最早的近代日本軍隊
按照日本新建立起來的徵兵體系,所有20歲以上的健康日本男子都需要為國進行為期7年的軍事服務。而這7年又被分成3個階段。其中第一階段是為期3年的兵役,就是直接進入軍隊服役(在營)。之後兩年則成為「第一後備軍」,這些後備軍每年會定期進行軍事訓練,如遇戰爭爆發,則會被立即補充到一線部隊。而這兩年過後則會進入第二後備軍,這些人平常已不再定期訓練,在戰時也只會從事後勤及其它非戰鬥工作,只在戰事極其緊急的情況下才會直接參戰。
按說通過這種方式,日本本來立即就會建立起一支數量龐大的軍隊了,但其實在明治維新之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日本的軍隊規模還是比較小,而這裡面有幾方面的因素。首先是當時日本用不了那麼多軍隊,所以雖然在名義上讓所有20歲以上的男性青年都服兵役,但同時又設置了徵兵考核,只有通過徵兵考核的人才能有資格真正去服兵役。而多數沒有通過徵兵考核的人則會被分配進入象徵意義的國民軍,也就是級別更低的預備役組織。而國民軍的涵蓋的範圍更廣,名義上所有17到40歲的日本男性都是其成員。
即使是通過考試的年輕人,也不是都會進入軍隊服役,而是要再經過一次抽籤,抽中的才進入常備軍服役,另外還有一小部分會成為替補,一旦被抽中進入常備軍的人出現傷病減員等情況,會先從這些人中選擇替補。其它人則也跟沒有通過徵兵考核的人一樣,進入國民軍成為預備役。
甲午戰爭時期的日本陸軍
而且除此之外,早期的日本徵兵法還規定了一系列可以免服兵役的人員。首先是每個家庭的長子都可以免除兵役,不用參加徵兵考核。另外,所有在徵兵年齡仍在上學或者當上了公務員(包括教師)的人也都可以免服兵役。而除此之外,日本政府還出台了通過付錢可以免服兵役的政策,只要一個人能向政府支付 270日元,就也可以免服兵役。但這筆錢在當時是筆巨款,只有少數富裕家庭能夠付的起,所以在當時等於是給富裕階層專門提供的一項特權。
所以當時的日本常備軍,主要是由貧窮農民家庭的第二或者第三個兒子所組成。因為各種免服兵役的條款累加,在初期人數也非常有限。比如在公元1873年開始實施兵役制度是,日本全國3500萬人只徵召來了1.7萬名士兵。但在此後這個數字就不斷攀升,兩年之後就翻了差不多一倍,達到了3.3萬人。而隨著日本常備軍數量的不斷擴大,再加上其數以千萬的人口基數,日本也迅速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同時反過來,日本對外的不斷擴張也促使其軍隊數量進一步擴大。到1900年時,光日本陸軍就已經擁有了38萬常備軍和第一後備軍,另外日本海軍也有了10萬人左右。
在1930年代日本開始發動侵華戰爭之時,也很快開始大幅擴軍。首先是後備軍的編製得到了迅速擴大,很快就擴大到了200萬人,同時常備軍也在不斷擴充。當時日本本土的人口已經增長到了差不多7000萬左右,其適齡勞動力人口能占到總人口的差不多60%,也就是4200萬左右,除去一半左右的女性就還剩下了2100萬人。當然這2100萬人當然不可能全部去打仗,其國內必然還要留下大量壯年男性從事各類體力勞動,但考慮到其有一定工業基礎以及對被其占領區域的掠奪等因素,短期內徵召幾百萬軍隊投入戰場當時的日本還是可以承受的。
二戰期間攻占了新加坡的日本軍隊
而且從1938年開始,在之前日本50年非法擴張過程中被其侵占的朝鮮半島和台灣地區的青年人也開始被允許加入日軍之中,而這些人在此前一直不被其信任,是禁止入伍的。當然,日本對這些來自朝鮮半島和台灣地區的青年也仍然不信任,所以他們入伍之後也基本上都被編入支援部隊,成為作戰人員的人數少之又少。
隨著日本在戰場上逐漸轉入被動,軍隊所需兵員缺口越來越大,日本軍隊對壯年勞動力的利用也逐漸達到了極限狀態。從1943年秋天開始,學生服兵役的豁免權被取消。從此時開始,無論是否在上大學,所有20歲以上的男性青年都要去服兵役。而因為能夠考上大學的年輕人通常學習能力較強,所以許多人都被安置到了技術要求比較高的兵種,比如飛行員。但說到這裡大家可不要以為這些年輕人此時還得到了優待,其實他們的這種待遇是讓他們當敢死隊員。因為此時逐漸陷入絕望境地的日本,已經開始籌劃專門發動自殺性攻擊的神風敢死隊,而神風隊員有許多人就是大學生,所以在此時開始被應徵入伍的大學生軍人其實可以說是最符合炮灰定義的一個群體了。
二戰時期的日本海軍
但自殺性襲擊也沒法挽救日本失敗的命運,日本在戰場上的劣勢在1944年之後仍在不斷加深。所以不甘失敗的日本軍國主義政府從1944年開始進一步擴大了徵兵範圍,開始規定只要是15歲以上的男性青少年都可以被徵召入伍。同時日本開始從朝鮮半島徵召士兵進入作戰部隊。到1945年2月,已經完全陷入絕望之中的日本政府又將徵兵範圍進一步擴大,規定所有15至60歲的男性和17至40歲的女性都要接受軍事訓練,同時開始從被其非法侵占的台灣地區強征作戰人員,這也使能夠被應徵加入日軍的兵員庫達到了史上最大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