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歷史上,北方草原曾經出現過許多不同的遊牧族群,這些族群與中原農耕王朝的碰撞與交流可以說構成了中國古代史的主旋律。比如從西周時代開始,犬戎就成為了西周的主要對手。而到秦漢時代,匈奴又成了秦漢持續數百年的頭號強敵。而在匈奴之後,鮮卑人對中原的衝擊甚至要超過匈奴。之後突厥又在北方草原建立起了強大帝國,並曾逼迫唐朝簽訂了《渭水之盟》。但這些早期的游牧民族雖然起源地類似,最後的結局卻有很大差異,北匈奴和突厥都有許多部族西遷,而鮮卑大部則最終入主中原。那麼他們的這種很大的差異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要回答為什麼這些游牧民族最後結局如此不同,恐怕首先要搞清楚一個問題,就是這些游牧民族是否想入主中原?而這個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因為從這些游牧民族在歷史上的一些行為來看,他們早期的目標也都是入主中原是沒有什麼疑問的。
河套地區在戰國末期被匈奴占領
我們先來說匈奴。匈奴生活的年代非常早,而在當時,因為馬鞍和馬鐙等有助於騎兵長途作戰,並強化其戰鬥力的重要馬具都還沒有發明出來,所以匈奴跨越長途地理阻隔,舉族進入中原是基本不可能的。但即使這樣,匈奴還是在戰國末期,趁秦趙兩國激戰之機,走出了北方草原的遊牧區,占領了屬於農耕區的河套地區。而這其實就可以被看成是匈奴對於進入中原農耕地區的一種試探。
而除此之外,在北匈奴已經西遷之後,實力並不算強的南匈奴最終也還是傾舉族之力做了入主中原的最後嘗試。比如我們現在說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或者「五胡亂華」,揭開了這一重大變故序幕的其實並不是後來成功入主中原的鮮卑人,而是南匈奴。公元308年,南匈奴首領劉淵建立了前趙政權,並在公元316年滅亡了西晉。之後南匈奴基本上整體遷居到了中原地區,草原上反而再無匈奴這個族群了。所以匈奴人想入主中原是沒有什麼疑問的。
與西突厥有淵源的沙陀人建立的後唐
同樣,突厥的情況也類似,在突厥擊敗柔然自立之後不久,就在公元581年、599年和600年三次侵入隋朝位於長城以南的疆土。而在唐朝建立之後,突厥又趁唐朝發生玄武門之變,政局不穩的機會,一路進軍到距離唐朝首都長安只有40里的涇陽。當時唐太宗李世民布下疑兵,並與突厥頡利、突利兩可汗隔河談判,才最終使突厥退兵。而在唐朝滅亡之後,源自西突厥的沙陀人也曾短暫入主中原,建立了後唐、後晉和後漢三個政權。當然沙陀人是高度漢化的突厥後裔,但這一系列事件也說明突厥人對於入主中原也是長期有很大熱情的。
從剛才桃花石雜談的描述里,大家也可以看出,其實西遷的突厥和匈奴也都只是一部分,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最後是留在了中原,最終也融入中原各個民族之中了。但確實也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匈奴人和突厥人最終確實西遷了,那麼他們西遷的原因何在呢?
當然兩者西遷的一個共同原因都是他們入主中原的目標無法達成。匈奴和突厥在其鼎盛時期分別遇上了中原實力最強的漢唐兩朝,因此其入主中原的目標最終經過多次嘗試都功敗垂成。匈奴本來是戰國時期漠北一些部落的統稱,但在秦末,匈奴的冒頓單于也緊隨著秦始皇的步伐,實現了匈奴的統一。之後匈奴曾一度對漢朝占據了軍事優勢,但漢朝通過高文景三朝大力發展馬政,最終在武帝時期扭轉了對匈奴的武力劣勢。
匈奴鼎盛期大致活動區域
而在武帝之後,匈奴相對於漢朝再也沒有重現漢初的武力優勢,相反因為游牧民族自身的局限性,還在公元46年因為嚴重的自然災害導致嚴重饑荒,最終出現了分裂。而不願意附漢的北匈奴從公元65年到73年又多次入侵漢朝的河西走廊區域,導致東漢與其戰事重啟。而此時的北匈奴相對於漢朝實力差距更大,所以在東漢的持續打擊之下被迫步步西遷,直至在公元160年前後消失在了中原的史料之中。關於歐洲的匈人是否是匈奴,桃花石雜談之前許多文章都已經詳細論述,這裡就不重複了。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北匈奴的西遷確實與漢朝強盛的武力有密切關係,是在入主中原甚至與漢朝對峙都沒有希望達成之後的無奈選擇。
而與匈奴的情況相比,突厥的情況稍微有些不同。因為在突厥擊敗柔然崛起之後,一路追擊西遷的柔然殘部(可能是當時出現在歐洲的阿瓦爾人),在很短的時間內其勢力就發展到了西亞乃至東歐地區。當然這跟當時人類科技水平的自然發展,特別是馬鞍和馬鐙等騎兵用具逐漸成熟,騎兵作戰半徑大幅增加是有很大關係的。
西突厥鼎盛時期大致統治區域
比如從公元558年起,也就是突厥擊敗柔然僅僅6年之後,突厥就開始聯合薩珊波斯帝國,對在中亞稱霸了200多年的白匈奴嚈噠(yèdā)發動夾擊,並在8年之後將其滅亡和瓜分。而在滅亡了嚈噠之後,突厥又馬不停蹄的繼續西進,遣使聯絡東羅馬帝國,一方面與其夾擊薩珊波斯,另一方面還試圖說服其不要收留突厥的敵人阿瓦爾人(疑似柔然殘部)。而不久之後,因為與東羅馬之間發生矛盾,突厥人還在公元576年進入歐洲,占領了位於克里米亞的東羅馬城市潘提卡彭(今天的克里米亞刻赤市)。而在這些征服行動中,許多突厥部落就已經西遷到了從中亞到東歐的廣大區域,因此突厥也在此期間分裂成了東西兩個汗國,因為當時突厥統治的區域確實不小,如果不分治是沒法統治的。
當然,除了西征期間的西遷之外,在東突厥突襲唐朝,使唐朝經受了渭水之辱之後,唐朝也迅速對東西突厥展開了一系列反擊,並最終在差不多30年的時間內將東西突厥先後攻滅。而在此之後,一些突厥部落就也開始了西遷。所以唐朝的強盛,使得突厥無論在漠北還是在西域都很難立足是也是其西遷的另外一個原因。而且當時即使這樣,也還有很多突厥人留在了漠北和西域,並在幾十年後一度又建立了後突厥汗國。
所以匈奴和突厥的西遷其實跟當時中原王朝的強盛,使其不但無法達成入主中原這一首要目標,而且在漠北和西域都很難立足都有一定關係。而鮮卑面臨的情況卻完全不一樣。
當然在一開始,鮮卑所面臨的也是實力很強的大一統中原王朝,也就是西晉。但西晉是建立在三國接近100年的亂世之上的。而中原地區經過三國接近100年的戰亂,人口損失非常大,所以當時的國力哪怕是和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前)比,也有非常大差距。
八王之亂打了16年
而且西晉的和平維持的時間也短的嚇人。西晉在公元280年才滅亡了吳國,僅僅11年之後,就又爆發了八王之亂。這場戰爭在中國歷史上名氣沒法跟三國相比,但其造成的破壞卻和三國不相上下。因為這場戰爭也打了差不多16年之久,使中原地區的人口在三國的低谷狀態下還沒有恢復多少就再次暴跌,從根本上改變了西晉和各個北方游牧民族的實力對比。
而且在八王之亂的高峰期,西晉在很多地方的政權接近瓦解,還發生了很多民變,形成了大量的遊民。無論是北方的氐人齊萬年,陝西四川的李特、李流還是南方的杜曾、張昌等民變,都進一步加重了饑荒和瘟疫的蔓延。而更加嚴重的是,在八王之亂期間,敵對雙方因為軍隊傷亡慘重,後來竟然爭相向南匈奴、拓跋鮮卑、段氏鮮卑等北方游牧民族借兵,而這些行動則加速了游牧民族武裝的崛起,這一正一反兩方面的變化,使得西晉自身的實力迅速被各個游牧民族超過。南匈奴的首領劉淵就是從這種混亂局面中受益最大,實力增長最快的人。
劉淵建立的前趙,而劉淵就是八王之亂最大的獲益者之一
西晉在八王之亂之後還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面對游牧民族就更是一盤散沙,所以鮮卑和其它幾個游牧民族才得以實現了之前的匈奴和之後的突厥都沒能實現的目標,即入主中原。所以從這個角度,鮮卑和匈奴與突厥的不同,其實更主要的原因是他們的對手,即中原農耕王朝的不同所造成的。而在一定程度上,後來女真和蒙古也能入主中原,也都跟中原一定程度的內亂有很大關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