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銀行在金融生活中起到的作用非常大,它會運用一般性政策工具從總體或全局的角度,對貨幣和信用進行調節和控制,從而對經濟體系產生普遍影響。這類政策工具主要有三個:公開市場操作、再貼現政策和法定準備金率,人們習慣上將其稱為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三大法寶」。
公開市場操作
公開市場操作是指央行在金融市場上買賣有價證券(如國債)的活動。當央行買進有價證券時,向出賣者支付貨幣,從而增加了流通中的貨幣量。反之,則減少貨幣量。公開市場業務最大的優點,是央行可以經常運用它,對經濟進行微調,操作靈活方便,對經濟的震動小。所以,從20世紀50年代起,美聯儲90%的貨幣吞吐通過公開市場業務進行,德、法等國也大量採用公開市場業務調節貨幣供應量。
讓我們分析一下這種政策工具的使用價值。一般來說,當經濟繁榮、過多的貨幣追逐有限商品的時候,中央銀行通過賣出有價證券以減少商業銀行的準備金,進而迫使商業銀行減少或收回貸款,最終達到回籠貨幣的目的。反之,當經濟蕭條、市場資金匱乏時,中央銀行公開買進證券,從而使金融市場貨幣供給充足。在當代開放經濟條件下,隨著資本流動的增加和外匯市場的擴展,中央銀行的外匯市場操作、干預外匯市場的行為也會影響到貨幣數量和供給,因此,公開市場業務包括中央銀行的外匯市場操作。但公開市場操作有效地發揮作用,需要一些重要的前提,比如央行要有雄厚的實力、利率要實行市場化、國內金融市場發達、可供操作的證券種類齊全等。
再貼現政策
再貼現政策主要指貨幣當局變動自己對商業銀行所持票據再貼現的貼現率,影響貼現貸款數量和市場利率,從而對貨幣供應產生影響以實現貨幣政策預期目標;現在已擴及對商業銀行各種信用支持的利率。如果持有還沒到期的票據,但又急著用錢,就可以把票據轉讓給商業銀行獲得現款,代價是貼付一定利息,這就叫貼現。可商業銀行也有周轉不開的時候,它也可以把手中未到期的票據暫時「賣」給中央銀行,這就叫再貼現。商業銀行也得向中央銀行支付一定利息,這個利率就叫再貼現率。
當中央銀行降低再貼現率的時候,商業銀行發現從中央銀行再貼現借錢比較划算,就會更多地申請再貼現。這樣一來,中央銀行的基礎貨幣投放增加了,貨幣供應量自然也會增加。而且,再貼現利率的降低也會最終帶動其他利率水平的下降,起到刺激投資和增長的作用。反過來,中央銀行也可以提高再貼現率,實現相反的意圖。再貼現的確是個妙用無窮的法寶,它不但能調控貨幣總量,還能調整結構。比如,中央銀行規定哪些票據可以被再貼現,哪些機構可以申請再貼現,這樣分門別類、區別對待,使得政策效果更加精確。
法定準備金率
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是一劑猛藥,它是指中央銀行通過調整法定存款準備金比率,來影響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從而影響貨幣供應量的一種政策措施。從理論上講,有了存款準備金,商業銀行創造存款的能力就受到限制。存款準備金率越高,商業銀行創造存款的能力就越弱;相反,存款準備金率越低,商業銀行進行存款創造的能力就越強。這是為什麼呢?如果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商業銀行就必須多向中央銀行繳納準備金,能夠用來發放貸款的資金就少了,創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就變弱了,貨幣供應量則會成倍地減少。反過來,如果下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商業銀行創造存款的能力就會大大增強,貨幣供應量也會成倍增加。
1999年3月,我國人民銀行將存款準備金率降了兩個百分點,商業銀行一下子便多出了2000多億元的可用資金。1998年,中國人民銀行改革再貼現率生成機制,在內需不足的情況下,三年時間裡連續四次調低再貼現率,使商業銀行和企業有了大量的活錢可用。以上兩項大動作,大大增加了貨幣供應量,對刺激投資、拉動經濟,作用不可低估。但是,藥猛傷身,正由於存款準備金率和再貼現率對一國金融影響至深,所以,不到重要關頭,中央銀行並不輕易動用。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三個政策工具各有優勢:
公開市場操作勝在靈活,它的主動權操之於中央銀行,並且較準確,易於改變方向,無政策拖延能迅速實施。因此,公開市場操作是中央銀行控制基礎貨幣和貨幣供應的主要工具。
而貼現政策在影響基礎貨幣和貨幣供應方面雖然不及公開市場操作,但是貼現政策作為最後貸款人以防止金融恐慌有重要的作用。例如,美聯儲在1974年向富蘭克林國民銀行和1984年向大陸伊利諾斯國民銀行及時提供大額貼現貸款,避免了這兩家銀行由於存款人擠兌而發生破產從而引起其他銀行的擠兌現象出現而引起金融恐慌。但是由於挽救成本的存在,美聯儲在發揮其作為最後貸款人的角色時,也需在道德風險成本和防止金融恐慌的益處之間作出權衡。貼現政策還可以用作表明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意圖的一種信號。
法定準備金率的優點就是它的操作對銀行體系能夠產生普遍而平等的影響效果,並且對貨幣供應量有很強的收縮或者擴張作用。但是,微小的法定準備率會引起多倍的存款創造,政策上不宜經常使用。並且,對超額儲備很低的銀行,提高準備金率可能立即引起流動性問題。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央行的貨幣政策工具,只有合理搭配,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調控效果。比如央行試圖提高再貼現率控制信用膨脹,有些商業銀行卻會通過同行拆借、發行票據、國外市場籌資等獲得資金,而無須向央行求借。如果央行輔以公開市場業務,以市場上低價賣出證券,則商業銀行便會見利而購,緊縮性貨幣政策目標便得以實現。除了這三大法寶之外,還有一些非常規武器,它們被稱作選擇性政策工具和補充性政策工具。高居金融金字塔頂端的中央銀行,若能嫻熟地運用貨幣政策工具,便可收放自如,處變不驚了。
來源:劉揮 著《每天學點金融學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