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被「綁架」的CEO
一位CEO跟我抱怨:
幾年前上馬了一批先進的設備,雖然價格高了點,但是想著效率高也沒什麼。
可是真正運轉起來之後發現利潤一直上不去,仔細研究了成本後發現設備用的耗材非常昂貴。
這些耗材都是進口,價格是國內同類耗材的3倍!因為是獨家,買方議價能力很低。
而且最要命的是,設備採用了特殊的設計,只能使用原廠的耗材。
另外,設備的維修保養也只能用原廠的,價格是第三方服務公司的2倍多!
我問他這種情況下有什麼辦法嗎?
「還能有什麼辦法」,他嘆了口氣,無奈地說。
「只能指望採購下一批設備時要關注總成本!」
發生在這位CEO身上的事情其實很普遍的也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上,而且工作生活中中都無處不在。比如你買的膠囊咖啡機,話費換手機,等等。
2
所見非所得
一家公司要買研發設備。有兩家供應商的產品A和B可以選擇。
產品A:售價50萬元
產品B:售價80萬元,是產品A的1.6倍。
如果只考慮售價,應該選擇產品A。
但是採購在計算成本的時候,除了考慮了售價,還考慮了5年期的維護成本和5年後的剩餘價值:
產品A總體擁有成本:48萬元
產品B總體擁有成本:46.4萬元
產品B的總體擁有成本比產品A的便宜了(480,000-464,000)=1.6萬元,雖然初始價格B是A的1.6倍。
總體擁有成本之I+M+R
如果再加上一個因為宕機而導致的成本,這裡假設宕機成本是每小時5萬元。
產品B的總體擁有成本比產品A的便宜了(630,000-514,000)=11.6萬元。
總擁有成本之I+M+D+R
如果我們再加上更多的變量,比如運營成本,生產成本等等,則這個差異可能更大。
對於專業採購來說,我們會從更全面和結構化的角度看總體擁有成本。它包括交易前成本,交易中成本和交易後成本,也就是涉及到全生命周期過程中產生的所有成本:
交易前成本:成本的主要構成是人力成本,更確切地說是投入的時間和精力。
如果有兩家供應商A和B都可以生產一種產品。
A供應商有與大公司合作的經驗,各種資質齊全(比如ISO,CCC,UL),且可以使用英文作為工作語言,但是價格稍高;
而B供應商是個新手,相對經驗較少,缺少一些非必須的資質和流程且不能以英文作為工作語言,但是價格有很大的優勢。
A和B,你會選擇認證哪一家?
交易中成本:成本的主要構成是產品/服務本身的成本以及相關的各種費用,比如價格、付款周期、設計/定製成本、模具攤銷、運費、保險、質保、關稅等等。
交易後成本:成本的主要構成是生產成本、運營成本和處置成本,比如耗材、備件、上門服務、維修成本、呆死料報廢、客戶違約金等等。
總體擁有成本TCO的公式:
初始成本(I)+ 運營成本(O)+ 維護成本(M)+ 宕機成本(D)+ 生產成本(P)- 剩餘價值(R)
初始成本(Initial Cost):是交易前+交易中的成本部分。
初始成本以外的成本是交易後成本,也是我想展開介紹一下的部分。因為相比於初始成本,它的某些組成部分在實踐中更容易被忽略。還是以故事二中採購的研發設備為例,交易後成本包括:
運營成本(Operation Cost):比如安裝、調試設備,員工培訓,設備所消耗的能源成本等等。設備越複雜,培訓成本越高。技術越先進,能源成本可能會越低。
維護成本(Maintenance Cost):包括常規的維護保養,以及設備宕機後的維修成本。這裡的關鍵之一是能否使用第三方服務。
宕機成本(Downtime Cost):設備down掉了,涉及的成本不僅有生產成本的損失,還有員工的工時損失(操作工以及管理人員),客戶罰款等等。
生產成本(Production Cost):兩台不同設備的產出率可能不同,質量也會有差異,對耗材的使用要求會不同(比如故事一中提到的),要求的輔料和環境因素也有可能不同。這些會產生不同的生產成本。
剩餘價值(Remaining Value): 一方面不同設備的生命周期會有差異,這將使剩餘價值有很大的差異。另一方面即使是相同的使用周期後,不同品牌的設備的剩餘價值也是不同的。
關於剩餘價值,問大家一個生活中的問題:
哪個品牌的汽車是最保值的?
作者:盧山 來源:KEEP精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VK74W4BMH2_cNUgTvU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