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板斧幫你深入學習供應鏈

2019-12-15     採購從業者



導讀

想要深入學習供應鏈,本文給出了三板斧:深入一線,業務為先;由淺入深,線性前行;抓住重點,掌握核心。


供應鏈是個很複雜但有趣的領域,有一些新認識的產品朋友微信問筆者,自己沒有經驗,又想深入這個行業,有沒有什麼方法?筆者根據自己的經驗整理了此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思考:為什麼想要進入供應鏈領域


首先,我們分析一下供應鏈領域的優勢和劣勢。


1、優勢


(1)有壁壘


如果想要精通供應鏈領域的全域,沒有一定時間的沉澱是不可能的,工作3年和工作5年、8年的人對這個行業的理解程度是真的不一樣。而一旦掌握了某個領域,你就具備了有很高的不可替代性,不用擔心畢業一兩年的畢業生能迅速上手頂替你,儘管他們的精力和性價比都比你強。所以,供應鏈領域的專家,一般需要在行業深度和廣度上都需要有足夠的深耕沉澱,年紀普遍不會太小。都說網際網路行業很少有40歲以上的產品經理,但我身邊確實有很多超過40歲的供應鏈產品專家,確實很牛。


(2)有空間


供應鏈領域涉及面非常寬,每個面又可以鑽得很深,無論從廣度還是深度,你都能有足夠的學習和發揮空間。從廣度上來講,你可以涉足供應商、商品、採購、庫存、銷售、倉儲、配送、財務等多個專業領域;從深度上來講,你所涉足的每個專業,都是一門很博大的學問,例如倉儲,很多專家一輩子鑽研這一個方向就足夠了。


(3)有需求


無論大小企業,只要干實體,都需要用到供應鏈。你的產品從哪裡來、該怎麼保管、銷往何處、如何結算等等,公司日常業務開展無時不刻都離不開供應鏈範疇,自然就需要各類供應鏈人才的加入。另外,供應鏈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業務的發展和科技技術的進步,供應鏈也需要不停地更新疊代。從整體上來看,國內的供應鏈還處於比較早期的階段,隨著5G、人工智慧等技術的推廣落地,供應鏈也會迎來更蓬勃的發展,未來對人才的需求也將是更加全面和多樣化的。


當然,金無足赤,別以為供應鏈就那麼好。聊完優勢,再來說說從事供應鏈的劣勢:


(1)難


由於供應鏈的各個環節是以鏈狀相連、環環相扣,加上很多專業術語和策略,如果沒有機會實操,很難上手。加上領域廣泛,要深入了解全域就更難了,很多人只能在某一兩個領域裡深扎,精通全局的人少之又少。


(2)苦


供應鏈是個苦差事,身居幕後,往往能被人惦記的只有在出現問題的時候。而且供應鏈建設見效慢,不像做前端業務那樣立竿見影。如果做倉配相關業務,特別是新建物流中心,一般都地處偏地、荒無人煙,周邊生活環境、設備設施不全,也許連廁所都沒有。所以,必須要有一個苦中作樂的好心態。


(3)累


做供應鏈項目,經常需要等半夜業務停止作業以後才能進行上線聯調,熬夜加班是常事。如果現場業務操作出現問題,往往要隨叫隨到,及時處理,否則就會導致業務停擺、損失重大。所以,做供應鏈會經常面臨身心俱累的情況,也需要一個好心態。


如何學習供應鏈?


想要深入學習供應鏈,我這裡給出三板斧。


第一板斧:深入一線,業務為先。


做任何需求,都不能閉門造車,一定要基於真實場景來實現,這是作為產品經理的入門教令。在供應鏈領域尤為適用,作為供應鏈新人,深入到一線去學習業務是最好的方式。


首先,供應鏈的需求大部分來源於業務部門和一線崗位,只有深入一線,才能更好地體會需求的價值。比如庫房要增加一個批量打單的需求,那批量列印的價值在哪裡呢?了解以後才知道現在一單一單列印的方式效率低下,成了出庫環節的瓶頸,每天早上第一批揀貨員要等待20分鐘才能領到揀貨任務開始作業。當然這個現象你通過倉儲經理描述也能了解到,但當你去現場看到一批揀貨員站在打單員身後等待,就會有更深的體會了。


其次,供應鏈和其他業務領域相比,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其他很多業務系統只需要關注信息流,而供應鏈要同時關注信息流和實物流。當深入一線以後,你能夠通過實物在眼前的流動更好地了解業務,更深入地理解信息流。比如你能看到需要揀貨的貨位上的揀貨燈亮起,也能夠實地掃描商品條碼完成覆核,這種實際操作對視覺的衝擊,和單純的靠想像得來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再者,即便你已經有供應鏈的相關經驗了,還是建議入職以後先深入一線學習一段時間。雖然每個行業的供應鏈大體上一樣,但因為行業特色、公司特色和管理特色不同,細節的差異還是很大的,只有了解實際業務以後才能更好地開展工作。


以上說明了一線學習的重要性。那麼,到一線以後,該怎麼學呢?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多看多問多思考。


比如想了解庫房的入庫流程,可以分為三步:


(1)了解正常流程:多看。從你所見到的第一個操作開始(如供應商到貨),一直到入庫的最後一個操作(如庫房上架),了解每一個環節所在的場地、涉及到的角色,操作步驟和時間,用到的工具,有沒有系統支持等。然後把各個環節串起來,形成完整的閉環。


(2)了解異常流程:多問。異常流程不是經常發生,所以現場不一定能隨時碰到,這個時候就需要和現場的同事多聊了,當然不是尬聊,而且應該帶著思考和問題去聊。比如看到收貨掃碼操作,就擴展性地思考一下如果碼不對,或者碼掃不上應該如何處理。


(3)了解系統邏輯:多思考。對正常和異常的操作流程了解清楚以後,就需要剖析一下系統邏輯了,對著系統操作,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反推系統內部處理邏輯,然後和對應的技術人員驗證一下思考的正確性。注意,不要問過於小白的問題,否則會被程式設計師們鄙視。


第二板斧:由淺入深,線性前行。


供應鏈也講究一個循序漸進,千萬不要奢想用一招小無相功來催動少林72絕技。這裡也給幾個建議方法:


(1)以某一業務為原點,按業務流向擴展知識面。大部分產品經理都是先負責某一塊業務,隨著自己負責的業務足夠熟悉,才有機會涉足其他知識面。所以,可以以自己負責的業務為起點,順業務流程的正向或反向逐步去延伸學習其他領域,直到到達這一業務的起點或終點。如果你負責的是採購系統,就可以基於採購為起點,延展學習倉儲入庫、庫存管理、財務核算等領域;如果你負責的是財務系統,則可以反向延伸學習到倉儲、採購等業務。


(2)多總結,以點成線,終成面。作為供應鏈新人,可以先從最基礎的術語、基礎資料、操作開始學習,等到有一定基礎以後,再橫向學習系統流程和縱向學習供應鏈相關策略,等到某一個流程足夠熟悉了,再向前或向後延伸到更高更廣的維度。例如:如果要學習訂單履約流程,先弄清楚「波次」、「批揀」、「分播」、「覆核」、「打包」等專業術語以後,再系統地學習出庫流程,繼而深入研究波次策略、揀貨路徑、分播規則等算法。


(3)要輸入,更有輸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系統的學習以後,一定要學以致用,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比較好的方式是能夠用自己的理解將學到的知識整理成文,在整理的過程中會發現很多遺漏點,然後繼續學習,繼續補充,直到全部融會貫通為止;另一個好方式是分享出來,分享的過程就是將輸入轉成輸出的過程,如果能完整地就某個流程以自己的理解分享出來,說明這些碎片化的知識已經經過你的大腦整理成體系了。


第三板斧:抓住重點,掌握核心。


學習供應鏈和評估需求優先級一樣,也講究「二八法則」,在有限的精力里,重點突擊重點和核心主幹知識。這裡,提供幾個學習思路:


(1)結合實際業務掌握供應鏈里的進銷存相關的概念和常識;


(2)結合供應鏈範疇,了解組織內部供應鏈涉及的範圍、系統、角色、流程;


(3)以物流和資金流為兩個主要方向,學習供應鏈的主要業務和系統流程;


(4)以「降本增效」為目標,了解供應鏈領域常關注的指標和常用的策略算法。


以上就是我教大家的三板斧了。除了公司日常工作中接觸到的知識之外,大家還可以通過看書、公眾號學習、參觀學習、行業交流等其他方式拓展自己的視野,保持自己遠離井底之蛙式的局限思維。


供應鏈領域學習的幾個重點方向


很多人還想知道,供應鏈有哪些方向可以去深入學習?在此,我結合自己的理解列舉一部分:


(1)商品方向:包含品類規劃、商品建檔、商品運營、商品推廣等。


(2)採購方向:包含供應商管理、詢價比價、採購計劃、銷量預測、採購返利等。


(3)庫存方向:包含庫存成本、庫存計劃、安全庫存、庫存分布、智能調撥、庫存健康等。


(4)物流方向:包含物流規劃、倉儲管理、配送管理、物流策略、物流設備自動化、逆向物流、物流開放等。


(5)財務方向:包含庫存周轉、應收應付、對帳與結算、成本與毛利等.


在此我推薦一些書籍:想了解採購,推薦看看劉寶紅老師的《採購與供應鏈管理》;想了解倉儲業務,可以看看《倉儲管理實務》教材;想更深入研究供應鏈,可以看看大衛.辛奇-利維的《供應鏈設計與管理》,裡面有很多比較晦澀的公式和方法論可以去研究。」


也許有人要問,如果我是零經驗的,又想往供應鏈轉行,該怎麼辦?我的建議是不要硬轉,否則別人會認為你拿著與你能力不匹配的薪水,幹著水平與你的年齡不相符的事情,這樣你就會特別痛苦,所以也給你兩個建議吧:


(1)以自身已有優勢切入工作,待站穩腳以後,再以本職工作為起點逐步滲入到供應鏈領域。


(2)在工作中找機會和供應鏈相關的同事多接觸,多看多問多思考,等到有機會時,讓別人第一時間能想到你。


以上是筆者對於學習供應鏈的一些建議,希望能對讀者起到幫助。


作者:木筆作畫 來源: 供應鏈產品筆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48JB28BMH2_cNUgiep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