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年齡在8-12歲期間,研究表示:這1點比智商,更能預測孩子成績

2019-08-12     來川父母課堂

古語有言,「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長大後有怎樣的成就,往往在很小的時候就能通過一些細節,察覺出來。

像孩子成績的好壞,很多有經驗的教師常常一眼就能通過「孩子表現」看出。美國兒童心理學發展研究中心,也早有調查顯示,孩子的一項在校能力,比起智商更能「預測」將來的學業成績。

這項調查邀請了153名年齡8-12歲的孩子,對他們進行了智力測試,專注力、自我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測試。並持續跟蹤了他們未來5年的學業情況,最後研究人員得出的一項結論是:

自律性,往往比一個孩子的智商,對學習成長的幫助更大。

那些學習生活上「自律」指標得分更高的孩子,比單純「智商成績」得分高的孩子的學業成績,平均高出17個百分點。

01 自律和大腦執行功能相關

很多人說到自律,聯想到的是「自我控制能力」,包括意志力、情緒調節能力、 保持注意力的能力等等。甚至還有很多人知道,這是一種「延遲滿足」的能力。

雖然大家都知道「什麼是自律」,卻好像總是做不好,所以這裡還要從科學的角度給大家解釋一下自律。其實它與大腦以下幾個執行功能,密切相關:

一、首先,是大家常談到的自我控制、衝動控制。比如:孩子上課忍不住講悄悄話,作業寫到一半的時候跑去玩遊戲,你雙十一忍不住的買買買,都是缺乏自控力的行為表現。

二、其次是在「工作記憶」方面,能夠在眾多繁雜的任務面前,清晰得記住每一項任務。合理比較出優先級,順利執行時間線來完成,做到不馬虎遺漏。

三、最後是在「心智彈性」方面,可以做到根據情況臨時應變,適時轉換注意力和做事的方法,了解自己的狀態和情緒,做到高效地完成任務,不拖延。

02 生活上自律的孩子好處多

有的家長曾和我說,孩子放暑假,給他報許多輔導班,「實在是因為孩子在家,無人看管太可怕」。兩個月的空白時間,孩子學習不自覺,怕他玩著玩著就廢了。

一般自律的孩子,首先表現出的應該是生活上的自律。比如:早上自己按時起床、獨自吃早飯,面對心愛的玩具是否能和小朋友一起分享,顧及他人的情緒,行動上注意環境和自己的行為是否干擾他人等。

這樣的孩子,在面對挑戰的時候,即使沒有父母在身邊,也能做出健康的選擇。他們能良好地管理好自己的壓力,因此在許多方面也能走的更長遠。

但是,如今生活中的誘惑太多,像手機電視這類東西,無時不刻在侵蝕著孩子的注意力。而學習壓力的過重,也會使得孩子沒有自主選擇的機會,這樣都不利於孩子自律能力的養成。

03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性

一般來說,孩子的自律性,會隨著年齡的成長顯著提高。這與孩子出生後大腦的發育,前額葉質皮層的成熟發展有關。

比如:幼兒園的孩子,聽課的注意力,普遍只能坐得住10-15分鐘;等到了中學的年齡,基本上就能集中30-45分鐘時間了。這也是為何學校課堂,總是45分鐘一節課的原因。

想要培養一個優秀自律的孩子,關鍵有4點做法。一個是幫孩子找到自律的動機,比如集中注意力的源頭。孩子在玩遊戲,做自己感興趣的事的時候,往往是注意力極高的,一個人有了目標,行動力也會增強。父母要幫助孩子找到這樣的動機。

其次是父母需要給予孩子一定充分的「自由時間」進行鍛鍊,不能是「學習生活」上的事物,全由他人安排,讓孩子有自己「施展拳腳」的空間。再一個,就是大人要在生活中樹立榜樣,比如:工作上不拖延、不熬夜不睡懶覺、積極學習閱讀……這樣的好的自律習慣,也將會傳達給孩子。

最後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掌握時間管理的能力,當然這一點也要從許多習慣上養成。比如做計劃、總結的習慣,這都是幫助孩子落實自律的辦法。

這些方法習慣,同時也能遷移到孩子學習的方面。這就能使學習的效率提高,這也是自律的孩子,成績表現上往往更優秀的誘因!

2008年世界首富華倫·巴菲特曾說:如果你在小事沒辦法約束自己,你在大的事情也很可能不約束自己。自律能力,要讓孩子從小練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Ra_bm0BJleJMoPMWgI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