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9月26日,在60年前的這一天,也就是1959年9月26日,就在這一天上午,東北松遼盆地的松基3井噴出來油流,工作人員很快就確定,這裡的石油儲量能夠保持穩定可靠的生產,因為當時已經臨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大慶的日子,因此當時的黑龍江省委第一書記歐陽欽建議將這裡改名叫做大慶。
這就是我們今天國人耳熟能詳的大慶油田的來歷,大慶油田作為新中國最大的油田,同時也是世界範圍內屈指可數的大油田,到今年為止,已經持續為共和國工業建設提供了號稱「工業血液」的石油長達60年之久,累積生產原油23.7億噸。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就在大慶發現之前30年,當時的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在入侵中國東北之後,由於日本本土極度缺乏石油產地,因此侵略者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石油、為侵略軍火工業輸血,而在東北地區內組織過多次大規模的勘探,但是,經過了近15年的努力,日本侵略者在東北的石油勘探性行動,卻最終成了枉費心機的竹籃打水一場空。
這裡大錘必須要強調一句,日本帝國主義與大慶油田的擦肩而過,對於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來說,都是一件大事。因為日本帝國主義後來之所以不惜偷襲美國珍珠港,進攻南洋英美等國殖民地,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在美國等列強的禁運之下,到1941年8月,日本的戰略石油儲備已經不足1000萬噸,這個儲備量,大概只能支撐日本維持20個月的正常經濟運轉,至於20個月之後呢?日本就只能自己唱一首「涼涼」了。
因此,日本帝國主義才決心鋌而走險,與其坐等經濟崩潰,不如玩一把自殺式搶劫,日軍於是直下南洋,占領那裡的婆羅洲一帶的英國和荷蘭油田,而代價就是太平洋戰爭的全面爆發。
這裡大錘舉個參照,那時候婆羅洲的巨港油田號稱年產量740萬噸,就足以讓日本侵略者不顧一切去搶它,甚至不惜與英美開戰了。而就在當時日本侵略者控制的中國東北,大慶油田在20年後被我們中國人發現以後,曾經維持了27年之久的每年年產5000萬噸原油的產量。這才叫做貨真價實的「肥的流油」,如果當初日本帝國主義發現了大慶油田,那麼後果是不可想像的。不過,這一切都只能停留在假設,大慶油田的成功,已經與死無葬身之地的日本侵略者,徹底無關了。
日本侵略者曾經在中國東北搞過多次石油勘探行動,甚至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軍侵占中國東北之前,日本人就偷偷在中國東北特別是北部地區進行過石油探勘。到了日本侵略東北之後,這種勘探規模更大,日本人在黑龍江的扎賚[lài]諾爾以及遼寧的阜新地區曾經進行過長達十年之久的勘探,但是最終一無所獲。
從技術上來說,日本當時把世界範圍內所有能夠採用的石油勘探技術,幾乎都在東北試驗過。但是除了花費巨資之外,最終沒有任何所獲,到了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日本被迫將部署在中國東北的石油勘探人員和設備統統調往南洋油田,日本侵略者就此與大慶油田徹底無緣了。
等到二戰結束後,因為石油資源斷絕在太平洋戰場上被盟軍痛打的日本人,其實也非常不甘心,尤其是後來,就在他們曾經勘探過的松遼平原上,中國人發現了大慶油田;就在他們曾經重點勘探過的遼寧阜新地區,那裡沒有石油,不過就在距離阜新相對比較近的地區,中國人後來又發現了遼河油田。而這些刺激的事情,都跟日本侵略者沒有關係了。
那麼,日本人當初到底犯了什麼錯呢?日本方面曾經有參加東北勘探點的石油技術人員在戰後分析說,當時日本人採用的石油勘探設備還不夠先進,日本人勘探石油時的鑽探深度在那個年代,只能達到800米左右,而大慶油田最淺的油田深度也有1000米左右,所以在戰後的日本,曾經流行過一種說法,那就是只差了最後200米,日本帝國主義最後的石油救命稻草,就此斷絕了。
但是,這只是日本人的一種說法,屬於把歷史的錯誤解釋成一種偶然。實際上,歷史上的日本人可沒不是這麼偶然倒霉的,他們的倒霉是必然的——在侵略中國東北的十幾年裡,日本人在東北的石油勘探,最深的達到過2000米,而且當時日本的鑽井技術已經能夠達到3000米深的水平,不過,日本人有深度技術,卻沒有把這些普及到勘探領域,幾個有限的鑽探點,他們全選擇了八竿子打不著的錯誤地點,而沒有選擇與大慶油田相關的地點。
這是因為,日本人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這個錯誤必然導致他們的失敗——日本侵略者信奉當時世界主流的石油勘探觀點,也就是海相生油理論。這種理論的核心是認為,石油的形成是史前時代淺海中大量浮游生物死亡之後,它們的屍體沉入海底經過各種複雜變化之後,在海底形成沉積物最後成為石油。而松遼盆地的大慶油田是陸相地層,這在當時是被認為不可能有石油的。
所以當時的日本侵略者就把有限的深探能力,都用到了他們根據錯誤理論推斷出來的那些更可能出油的地點,結果跟真理徹底背道而馳,結果就是直接錯過了大慶油田。
當然,站在事後的角度,日本帝國主義錯過大慶油田,這只是一件好事,並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不過,作為科學發展路徑選擇錯誤、最終導致技術挫折的一個經典案例,大慶油田在成功的歷史中,正因為此,給後世的我們提供了一段足可借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