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謎案:千年盛典為何消失

2020-02-04   大錘說史

節目開始前,大錘要繼續說一下題外話,現在是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關鍵時刻,在此大錘向所有抗疫的逆向前行者致敬

書歸正傳,2月4日是農曆的立春,這也是我國歷史悠久的二十四節氣之首,國內不少地方有在這一天吃春餅的習俗。熟悉咱們大錘說史欄目的讀者聽友都知道,我們這個講史欄目是非常善於「蹭熱點」的,之前我們在立春的時候也曾經推出過一期節目叫做《春餅和春卷曾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在流行1500年後卻消失於清末》。本期我們在立春之際,繼續說關於立春的歷史故事。

我們本期要說的,是一樁關於立春的歷史謎案。

作為農曆二十四節氣之首,立春在我國古代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同時也非常隆重的民俗節日。早在2000年前的漢代,就已經出現了立春的一系列民俗活動,在這一天,漢代居民要在郊野組織迎接春天之神的儀式,而且這個儀式重要到什麼程度呢,只有在立春之時才有,其他夏秋冬三季都是沒有的。

這種與神仙占卜相關的立春祭祀活動,核心點正是立春所代表的春耕工作,這可是古代農業社會的核心經濟活動,因此民間和官府都異常重視,東漢皇家在這一天要搞出動以青色布置的車輛旗幟在東郊祭祀,並且發展出了一整套嚴肅的皇家祭祀禮儀。而在民間也流行迎接青衣青帽打扮的「春神」。

進入唐代,立春的活動集中在了立春第五日的春社。春社不僅是朝廷的大典,要組織朝廷宴飲並且還要給大臣賞賜,在鄉里民間也表現出了更群體化更加熱鬧的特點,那就是以宗族和鄉鄰為單位,組織大規模的集體祭神活動,這個活動是殺牛宰羊的非常隆重的活動,大家聚在一起分享春社的酒肉貢品,大吃大喝,熱鬧非常。晚唐詩人王駕曾經專門做詩,描述當時鄉里春社飲宴的勝景,詩人寫道:「桑柘[zhè]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到了宋代,民間的立春成為一場盛大的春神祭祀儀式。從漢代開始,已經有了在立春祭祀時使用春牛來送寒迎春的習俗,到了宋代,立春的迎春儀式,已經正式成為由官府操辦、民間廣泛參與的盛大祭祀聯歡活動。

那時候,北宋所在的都城開封以及南宋所在的都城臨安,當地官府在立春這一天將春牛、農具等具有農活象徵意義的物件送入皇宮,然後用彩色木杖擊打春牛三下,寓意就是春天到了,趕緊驅趕牛下田耕作,農夫們不要誤了春耕的時候。

這裡大錘解釋一下,所謂的春牛,這可是一個延續兩千年歷史的立春老習俗了,從漢代就有,所謂春牛不是真的牛,它是立春舉行迎春祭祀活動時候使用的道具,一般是用粘土或者紙張製作的。兩宋時代皇家都十分重視立春「打春牛」活動,結果上行下效,各地方也紛紛舉行打春牛儀式,皇城這邊自然是皇帝來打春牛,地方上就是各地官府長官出來打春牛了。

而且整個打春牛活動需要首先迎春牛,然後裝飾春牛,最後運春牛入宮廷或者官府,整個過程中有大量的鼓樂加入,沿途還有各種花色裝飾,因此這個遊街過程就吸引了大量民眾參與,由此,立春打春牛就成為了一項盛大的春季慶典,延續千年之久。

到了明清時代,不僅王朝統治者繼續延續隆重的立春祭祀活動,而且民間參與的立春慶典更加熱鬧了。比如在明代,江南地區的立春打春牛慶典,就融合了當地的社火表演和集市販賣,因此熱鬧非凡,而且往往要提前立春十天就開始籌備,要民眾籌款邀請各種戲班子啊、雜耍啊還有官妓等等前來加入春社表演,各種立春戲劇盛行,劇目包括什麼昭君出塞、西施採蓮等等。

這一加入各種文藝演出,打春牛活動就更加熱鬧的不得了,經常是到了立春這一天全城出動,打春牛雖然仍舊是核心活動,但是它的吸引眼球程度,早就被之前花里胡哨的各種表演啊集會所取代了,甚至婦女在這個時候還有機會出來逛一逛看熱鬧,甚至有人在數十里外專門趕來觀看。

但是到了民國時代,準確的來說,就是在1930年代前後,立春盛典已經基本在我國大面積消失了,只有少數地區還保留這一習俗。曾經繁盛千年的立春慶典,為何突然就大面積消失了呢?

後世學者對此有很多研究,解釋的原因也有很多。其中一個比較普遍的觀點就是,立春的盛典之所以能夠在明清時期達到了鼎盛,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官府活動與民間活動在立春這個時間點上實現了完美的融合,因此立春慶典顯得特別盛大。

但是這個讓立春盛典壯大的特徵,在民國時代反倒成了立春慶典消亡的關鍵因素。——因為進入民國之後,封建帝制官制都終結了,過去在明清時代充當立春打春牛活動核心動力的封建帝王和官僚們,都已經被掃入了歷史垃圾堆,帶頭的皇帝都沒有了,他所帶頭的立春慶典也隨之無人問津

失去了封建皇權儀式規則的立春慶典,很快就失去了其財力和權力的號召力。而與此同時,後繼的民國政府則從移風易俗的角度,曾經一度大力禁止立春慶典活動,(因為這些慶典中往往包含一些封建迷信等內容),內憂外患之下的立春慶典,由此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

而時至今日,我們生活於工業社會甚至一隻腳已經踏入信息社會,古老的立春慶典的基礎——農耕社會的基本條件已經不復存在,曾經繁盛千年的立春慶典,雖然如今在一些地區還有保留或恢復,但是只能作為歷史隧道中的遺珠,已經與我們的生產生活漸行漸遠,只有在追溯傳統時才能引起我們的精神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