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嶺市新河鎮吳慎這一家出了2個博士4個碩士

2019-09-07     至德傳媒吳蜀豐

溫嶺市新河鎮吳慎這一家出了2個博士4個碩士

發布時間:2018-09-14 12:41 來源:中國報道

中國報道訊(記者 吳蜀豐特約撰稿 周旻澍孫敏瑛)浙江省省溫嶺市新河鎮政府一樓今年初春文化大餐令人銘刻難忘,大會議室墨韻飄香,在這裡預展的「吳氏一門書法展」,上百幅書法精品吸引了眾多市民和書法愛好者紛至沓來。走進新河預展大廳,80多件雄渾敦厚、氣度恢弘的書作,呈現在觀眾面前。


書法展展出溫嶺新河鎮吳慎因一家十人多年來120多幅書法作品,內容較為豐富,正、草、隸、篆各種字體都有。吳慎因先生七十年來筆耕硯田、臨池不輟。其作品遒勁有力、筆風酣暢。而吳氏一門三代有十人鍾情於書法藝術,也是省內不可多得的文化家庭。

正在觀賞作品的市民林崇增被書法展上的一幅「虎」字吸引,連聲叫好。他說,這件作品朴茂奇崛,遒勁有力。在這裡展出的街坊鄰居吳家十人的書法作品,很有親切感,今天特意跑過來觀看。


這一家,出了2個博士4個碩士。吳慎因先生為溫嶺新河人氏,在《溫嶺縣誌》有其小傳。吳公自幼嗜書法,十六歲起直至臥床不起之日,未嘗一日離紙筆。1983年寫成《染經》一書發表於北京紡織科學研究所出版之《中國紡織科技史資料》第十二集中,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先生曾專程為此前來新河交流,並互贈書法作品。

2008年,《溫州日報》記者張女士作《中國的藍夾纈》一書,猶全部引用,詳作注釋,以為染業之經典。《西湖雜詠》等詩作清新可讀,著述有《閱微草堂筆記索隱》、《台諺集成》、《今也則無》、《瓦瓶隨意插新花》等數種。


吳老幼年家境不佳,但他勤業持家,硬是把吳大成染坊復興,並著《染經》聞達於世,這種耕讀精神對後代的啟示很大。

吳老自己飽讀詩書,亦誨後人博覽群書。吳慎因育有四兒二女,皆愛好書法,有四人為書法家協會會員。其中長子延齡是眼科醫生,農工民主黨溫嶺主委、省政協委員,為浙江省書法家協會會員、理事,作品曾多次入選省內外書法大賽,著有《念慈堂詩集》等。次子小維為新河中學退休教師,出版有《常用典故千條釋譯》、《啟明星》等著作。四子茂雲,為溫嶺市政協文史委主任,出版有新聞散文集《崛起在東海之濱》和《戴復古全集校注》。


吳門第三代出了2位博士4位碩士,其中一位博士吳頡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系,現在美國國家實驗室工作。另一位為研究高分子化學的化學博士,現為澳大利亞莫奈什大學副教授。此外,吳家第三代中吳良健尚在北京大學法學院在讀研究生。

書香傳家久,翰墨繼世長,據吳慎因四子吳茂雲先生轉述,其父親極重做人之道,講究學書先要品格修練。


「書法是我們一家人的精神家園,可以說我是從小看著父親寫毛筆字長大的。我的父親以前開著一間染布店,他每天坐在店中手拿毛筆寫字,幾十年來從不間斷,就是大年初一,起床後也要寫個開筆條,叫我們也學著寫上:新春開筆,萬事大吉,四方大利。」

因為父親欽佩顏真卿的人格和書法,所以吳氏後人大都是從顏體入手開始學習書法。「因為我父親的店裡可以坐坐,所以新河的文人都喜歡來坐坐,成了新河的一個文人聚會的地方。我們就是在這樣一個氣氛環境里長大的,那個時候溫飽都沒有解決,更不用說是居無屋、出無車,但覺得有了書法、有了藏書,也就其樂融融。」現在,吳茂雲有五千多冊藏書,去年還被評為台州市藏書家。


全家人都有共同愛好,共同討論學問上的事,買到一本好書,兄弟姐妹們就會互相交流傳看。這樣的家庭氛圍,真是其樂融融。吳茂雲說,六中全會建設提出文化強國,這個提到了點子上。這幾十年來經濟發展了,但文化建設相對滯後。經濟發展了,很多人喜歡物質追求,奢侈消費,但很容易讓人迷失方向。人們在溫飽之餘,文化會使人有所追求,讓人生有個目標,有利於消除浮躁,陶冶情操。


吳氏一門書法展,墨香飄萬里。近些時日,我不止一次地去小鎮文化館展廳觀摩「吳氏一門書法展」。我原本不是一個愛風雅的人,也不知道是什麼吸引著我,或許,是因為那些聽來的故事?

吳家世代書香,曾在新河一帶開過染坊,吳慎因老先生在暮年寫成《染經》一書,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先生為此專程從北京趕到新河與他交流……在那個年代,應該算是一件了不得的事吧。而且,這位老先生,除了在染藝上有成就,還一直勤習書法,他覺得,學寫字先得學品性,顏真卿的剛正不阿令他欽佩,所以,他也要求他的子女們學顏體,他的子女們皆遵從他的意願,從臨摹顏體開始學習書法。


能在戰亂頻仍、世事繁雜的歲月里,創辦著那麼大一個染坊,還能盡力傳給子女安心靜氣平和的生活方式,這本身就有些傳奇的意味,且不能不令人敬仰。


蒙蒙的雨絲里,街頭寂寥。我沿著高高的石階上去,展廳里早已聚了好些人,吳家幾個兄弟叔侄見來了觀展的客人,不分長幼,皆禮數周到地一一過來招呼,讓人覺得溫暖。吳慎因老先生的四子吳茂雲先生是我很早就相識的,他是一個謙和有禮的人,多年以前,我曾托他幫我介紹過工作,雖然最終未成,但是,那種熱心助人不言報酬的品德讓人感念深刻,我還知道,他是溫嶺戴復古研究會的主要會員,家裡有5000多冊藏書,去年被評為台州市藏書家。


展廳右門口掛著一張像,一位老者穿著件青黑色的長袍,坐著,面容清癯和善,正是吳慎因老先生。邊上,一幅挨著一幅,多半是他的墨寶。吳老先生在晚年時信了佛,所以其中有幾幅是寺里的禪師應和的墨寶。他摘了一首白居易的《招韜光禪師》詩:「白屋炊香飯,葷膻不入家;濾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青芥除黃葉,紅姜帶紫芽。命師相伴食,齋罷一甌茶。」這首詩我早年學詩的時候,曾在書上讀過,但是,現在它每個字都沾了墨香,讀來更是有一種清冽的氣息。還有一幅,上面有一句:有作詩之俗子,有不作詩之雅人。真是令人回味,讀罷此句,不禁使我對這一次書法展生出一分親近來。我仿佛看見老人家「回腕高懸」,墨痕在柔軟潔白的紙上輕輕划過……他的身側,是雕花的紅木椅、明凈的木窗,窗外,是靜靜遠走的時光。


吟詩作畫描摹書法,這些雖不是直接有益於生活的東西,但是,就像黑夜裡有篝火、草原上有牧歌,有了這些,才可以使人的生命濾去沉重,變得婉轉輕盈吧。

轉過來,是吳慎因老先生長子吳延齡先生的墨跡。看了掛在牆上的照片,我的心裡不禁起了一絲傷感。這一位,我也是認得的,許多年前,他是小鎮上很有名氣的眼科醫生,我曾多次在他的診室里看過眼疾。他的科室里,總是排著長長的隊。老先生滿頭白髮,無論給誰看病,都耐心細緻,開出來的藥也都是極便宜的。有一次我問他:「老先生,常樂寺外牆上的字可是您寫的?」他樂呵呵地點頭,說:「是啊,是啊。」後來沒多久,居然聽聞他老人家去世了。隔了五六年的光陰,沒想到還能在這裡欣賞到他的這麼多真跡。


一幅一幅,我認真看過來,吳小維的作品,有兩幅是臨拓的,非常眼熟,後來才想起,那副對子,曾經在新河中學的翼然亭里見過。一問,果然是,他曾經在新河中學任教,出版有《常用典故千條釋譯》、《啟明星》等著作。


吳雄飛的「厚德載物」 不熱烈,不張揚,仁厚溫暖,又顯拙樸:吳福勇的「丑妻可以白頭」 稚趣巧妙。還有吳敏芬的作品,因為她多年生活在異國,字裡行間充滿了對親人的憶念和牽掛。吳家的年輕一代里,吳良顥的隸書篆刻獨樹一幟;而吳良健的作品也已經漸漸成熟起來了。我看見他一幅十二歲就讀方城小學時的一幅練筆作品,與眼下的骨架硬朗、筆風老到,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吳氏一門,雖然都是從顏體開始研習,風格卻各不相同。展廳里上百幅書法精品,皆凝了各自的心緒,其中的滋味,只有真正置身其中才能深切體味吧,我這個局外人,感受到的只是一些浮光掠影。

第二次去觀展,出展廳的時候,邂逅了一位老先生,他正站在吳延齡先生的墨寶前,偶爾的對視中,我見他眼中隱約的淚花。我想,是他看到舊作又憶起故人了嗎?默默的,我對這份傷感懷著一分敬意。

吳氏一門能舉辦這麼大一個書法展,吳慎因老先生和吳延齡先生若地下有知,當會萬分欣喜並覺得欣慰吧。

從展廳出來的時候,雨絲還在飄著,小風吹落了幾隻麻雀,撲稜稜的,它們漸遠的身影,像是幾點濃墨落在乾淨的留白,空氣中散開隱約的墨香。


「書法是我們一家人的精神家園,可以說我是從小看著父親寫毛筆字長大的。因為我父親欽佩顏真卿的人格和書法,所以我們都是從顏體入手開始學習書法,並且也都因此而喜歡上了書法。」在開幕式上,市政協副秘書長、文史委主任吳茂雲深情回憶起其父吳慎因先生與書法之緣。


吳慎因先生主攻顏體,兼融百家,樸實敦厚。在慎因先生的言傳身教之下,其子吳延齡、吳小維、吳福永、吳茂雲,女兒吳碧媞,孫子吳雄飛、吳良顥、吳良健,代代相殷,延續吳氏書風。此次展出的100多幅書法作品(包括吳良顥的篆刻作品),蔚為大觀,生動展示了這個文化家庭多年來對於書法藝術的追求足跡。出席開幕式的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林慷認為,這次展覽是該家族多年來對於書法藝術腳踏實地、苦心鑽研的成果展,此次展覽將對進一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引領帶動全市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吳茂雲檔案】吳茂雲,男,1957年出生,現任溫嶺市政協副秘書長兼文史委主任、中國宋代文學學會會員。1978年招工入溫嶺市化肥廠,工人、廠辦文書,1982年考入浙江廣播電視大學語文類就讀1985年畢業,1986年5月調入縣政府辦公室任秘書,1987年北京人文函授大學秘書專業畢業,1988年7月任縣府辦綜合科副科長,1990年12月調任溫嶺市委報道組任組長,1994年10月籌辦《溫嶺日報》,併兼任報社副總編,2003年5月調任溫嶺市科技局副局長,2007年1月調任政協溫嶺市委員會常委、副秘書長兼文史委主任,1985年畢業論文《戴復古家世考》被評為優秀畢業論文,並在《成都大學學報》1987年第四期上發表。

在市委報道組工作期間,每年在各類報刊雜誌上發表各類作品300多篇,其中每年在《人民日報》發表作品5到10篇,在《浙江日報》上每年發表作品30篇到50篇,所負責的溫嶺市委報道組在全省91個報道組中名列第一,連續十餘年被評為全省十佳報道組,獎勵赴韓國考察一次,每年被《浙江日報》社評為先進個人。1990年加入浙江省民間文藝家協會,1999年當選浙江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溫嶺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長。

2006年被浙江省科技廳評為全省科技系統先進個人。2000年8月,33萬字的散文集《崛起在東海之濱》在海洋出版社出版。20多年來一直跟蹤地方文獻的研究,並有數十篇論文在各學術刊物上發表。2006年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將「浙江文獻集成」課題向全社會招標,結果《戴復古集》整理項目中標,作為省社科研究課題立項,並獲得研究經費的資助,2008年完成課題,並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了36萬字的《戴復古全集校注》。2012年春節,在市文化局和新河鎮人民政府的資助下,舉辦了《吳氏一門書法展》家中10人愛好書法,省地報紙均作了報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Ip7DG0BJleJMoPMKJV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