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化 Ⅱ 080講 傳承吳文化,我們在路上.

2019-10-19     至德傳媒吳蜀豐

中華文明史中博大精深的吳文化普及講座80

發布時間:2019-10-19 10:37 來源:中國報道

文/吳美福

吳王余祭吳王余祭(公元前587年——公元前544年),姬姓,名余祭,又稱吳安王,吳王壽夢二子,諸樊之弟,春秋時期吳國國君,公元前548年─公元前544年在位。公元前548年,諸樊去世,余祭繼承王位,以公元前547年為元年。公元前544年,余祭被越俘刺死,其弟余眛(一作夷末、夷昧)繼位。


吳王諸樊十三年(公元前548年)十二月,「諸樊伐楚,以報舟師余祭約生於吳王壽夢六年(辛巳,前580),吳王諸樊執政時,他任吳國大夫。吳王諸樊十三年(前548)冬,他的長兄姬諸樊陣亡,按照兄弟們當年的約定,他便繼承了王位。以甲寅年(前547)為吳王余祭元年。

余祭即位後,封長兄吳王諸樊的兒子姬通為侯爵。仍以屈狐庸為相國,弟弟夷昧和季札都在朝中擔任要職,協助他治理吳國。

吳王余祭元年(甲寅,前547)夏天,楚康王乘吳王諸樊新喪,聯合秦景公共同出兵攻打吳國。吳相國屈狐庸早就料到楚國會出兵的,他已經通知各邊防城邑進入一級戰備,加強對邊境的巡邏,一有情況,立即快馬向朝中報告。另外,調集重兵於靠近楚國的邊境,加緊對水陸兩軍的訓練,隨時準備投入戰鬥。楚、秦兩軍剛剛出動,吳軍便立刻得到了情報。屈狐庸同時派出兩路軍隊,一路以逸待勞痛殲遠道而來的秦軍,使秦軍狼狽地逃回。另一路迎戰楚軍,使楚軍損兵折將無功而返。楚康王沒料到吳軍會如此厲害,旋即打消了進攻吳國的念頭。


吳王余祭三年(丙辰,前545),齊國的慶封目無君主,獨斷專權,齊簡公敢怒而不敢言。冬十一月乙亥日,齊國貴族利用在太公廟舉行祭祀的機會,謀殺了慶封的兒子慶舍和慶繩,然後又誅滅了慶氏的家族和同黨。慶封聞信率私兵趕回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舊臨淄城北),攻破北門後被貴族們聯合擊敗,只好逃往魯國。但魯國一些貴族也對他不滿,想把他逮捕送回齊國治罪。他得知後便又逃奔吳國。

冬十二月,慶封逃亡到吳國拜見吳王余祭。吳王敬重他是齊國的一位名將,便收留了他,任命他為吳國大夫,將他封在朱方(今江蘇鎮江市東),並賜越國女子與他為妻。


吳王余祭四年(丁巳,前544)春,吳王余祭派弟弟姬夷昧領兵討伐越國。就在吳國逐漸強大的時候,鄰邦的越國也開始強大起來。越國是夏王姒禹的後代。夏王少康十三年(丁巳,前1924),姒少康封庶子姒無餘於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市會稽山),以祭祀和守護夏禹的宗廟,此後歷三十餘世至姒夫譚,他任用賢能之臣,勤政愛民,越國日益強勝。吳王擔心越國的強大會對吳國不利,欲興兵滅之,故出兵伐越,越國人毫無防備,被打得大敗。吳軍還捉了一名越國的將軍,吳王下令將他處以刖刑(砍斷一隻腳),並責令他為吳國人看船。

夏五月,吳王余祭到江口軍營視察水軍,因喝醉了酒,在觀看「余皇」號大船時,醉倒在船上。那名被砍了腳的越國將軍恰好在這條船上,他突然奮力衝到吳王身邊,拔下他的佩刀就去刺殺吳王,由於腳下不便,又用力過猛,這一刀沒刺中要害,只扎在了吳王左肩上,吳王痛得立刻醒了酒,大叫「有刺客!」幾名侍衛衝進來殺死了那名越國將軍。因為《春秋》、《左傳》都記載了這件事,後來有人便附會成「越國的看門人殺死了吳王余祭」。事實上吳王只是受了輕傷,並沒有死。而且刺客是看船人,並非看門人。

吳王余祭六年(己未,前542)冬十一月,吳王又派相國屈狐庸訪問晉國,目的是消除兩國之間的誤會,恢復友好關係。吳、晉兩國同為周泰伯後裔,多年來一直保持友好,只是近年來相互間很少來往,從而產生一些誤會,因此,屈狐庸此次訪晉十分重要。晉平公以隆重的國禮接待了屈狐庸,並派卿士趙文子(即趙武)與屈狐庸會談,討論兩國間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的來往問題。


吳王余祭七年(庚申,前541)夏天,莒國(己姓方國,都於計斤,今山東青島膠州市西南)國君去世,公子展輿即位。己展輿是吳國人的外孫,他一上台便排斥異己,罷免同宗貴族的重要官職,同時還加重刑罰,增收賦稅,引起國人強烈不滿。這時,齊簡公派軍隊護送莒國公子己去疾回國,支持他討伐己展輿。己去疾是莒君的世子,因避禍逃亡於齊國,他知書達理待人寬厚,在國中很有威望。他的回國對己展輿十分不利。為了自保,己展輿搜颳了大量的財寶,帶著家人和親信逃往吳國。

冬十一月,楚國的令尹羋圍殺死了楚王羋員和他的兩個兒子自立為王。

吳王余祭十年(癸亥,前538)夏天,楚靈王在申邑(今河南南陽市唐河縣西北)召集諸侯開會,蔡、陳、鄭、許、徐、滕、頓、胡、沈、小邾等國都參加了,只有魯、衛、曹、邾四國沒有到會,但都派人向楚國說明了理由。

六月丙午日,楚靈王親自主持召開了諸侯大會,為了顯示楚國的權威,他下令當場逮捕徐國國君,理由是徐君是吳王的外甥,有私通吳國的嫌疑。會上主要討論了征討吳國的戰略和戰術。

秋七月,楚靈王以誅殺叛徒慶封為名,命將軍屈申為帥,聯合齊、蔡、陳等國軍隊攻打吳國的朱方。八月甲申日,楚軍攻下朱方,活捉了齊國流亡於吳國的大臣慶封,並誅殺了他的全家。屈申害怕吳國軍隊反攻,得手後便立刻下令退兵。

冬天,吳王余祭為報楚伐朱方之仇,親自率兵伐楚。先後攻占了棘、櫟、麻(均在今河南商丘市南)三座城邑,掠獲了許多軍械、馬匹、糧食和財物。

吳王余祭十一年(甲子,前537)冬十月,楚國聯絡東夷和越國共同出兵伐吳。楚靈王命薳啟強為先鋒打頭陣,他的侄子薳射聞訊也率繁陽(今河南駐馬店新蔡縣北)的軍隊參戰。兩軍會師於夏汭(今安徽淮南市鳳台縣西南)。越國派大夫常壽過率軍開到楚國的瑣邑(今安徽六安市霍邱縣東),配合楚軍攻吳。東海之濱的東夷(古國名,妘姓,居今山東青島即墨市以西)人,也乘船從水路趕來助戰,三軍同時向吳國發起攻擊。

但是,吳國軍隊在屈狐庸的指揮下,水軍和陸軍各就各位嚴陣以待,早已做好迎戰的準備。雙方大戰於鵲岸(今安徽銅陵、繁昌與無為之間的江岸)。楚將薳啟強率領舟師從江上向吳軍發起攻擊,中了吳軍的埋伏,江面上殺聲四起,數百條戰船從四面包抄過來,打得楚軍暈頭轉向,只顧著逃命,哪還有心思戰鬥。楚軍死傷慘重,大敗而歸。

楚靈王大怒,旋即領兵親征。兵至羅汭(水名,今河南信陽市羅山縣境內),吳王派他的同脈兄弟姬蹶由用馬車拉著豬、羊和美酒入楚營犒軍,氣得楚靈王七竅生煙,命將姬蹶由捆綁起來,準備出兵時殺他祭鼓。楚靈王走到姬蹶由跟前冷笑著問他:「你來時難道沒占卜過吉凶嗎?」姬蹶由說:「當然占卜過,是大吉。」楚靈王哈哈大笑說:「你已經死定了,這難道還算大吉嗎?」姬蹶由說:「我所占卜的是為了我們吳國,並非是為了自己,如果你們殺我祭鼓,那麼吳國人就會知道楚國人是兇狠殘暴的魔鬼,就會和楚國人拼戰到底,最後就一定能打敗楚國。我雖然死了,我們的國家卻能獲勝,這還不算是大吉嗎?」


楚靈王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便沒有殺他,而是把他囚禁起來。接著楚靈王指揮楚軍連著向吳軍發起數次進攻,都被吳軍擊退,楚軍死傷了許多將士,還耗費了大量的財物。楚靈王見吳軍防守如此嚴密,再打下去也撈不到什麼便宜,只好下令退兵。為了防備吳軍反攻,他命將軍沈尹射率一支部隊鎮守巢邑(今安徽安慶桐城市南),又命大夫薳啟強率一支部隊駐紮在雩婁(今安徽六安市金寨縣北)。

吳王余祭十二年(乙丑,前536)秋九月,徐國叛楚,楚靈王派將軍薳泄領兵討伐徐國。徐國求救於吳。吳王命侄兒姬光領兵救援徐國。楚將薳泄因貪杯酒醉,疏於防範,被吳軍乘夜晚偷襲了大營,楚軍大敗,傷亡慘重,使人回朝求救。

楚靈王聞訊大怒,旋即派令尹薳罷(字子盪)領兵增援。薳罷的二路楚軍與薳泄的一路軍會師於干溪(今安徽亳州市東南)。時值深秋,許多士兵都惦念家中的秋收,不願意出征,軍營士氣低落。薳罷使人往吳營下書,約三日後會戰。令尹薳罷貪功心切,親率精兵五千人乘夜晚前往房鍾(今安徽阜陽市蒙城縣西南)偷襲吳營。楚軍闖入吳軍大營後才發現,營中只是虛插旌旗,空無一人,知道中計,急忙退軍。只是為時已晚,剎那間喊殺聲四起,如狼似虎的吳軍蜂擁而出,到處都是吳國的軍隊。

楚軍大敗,死傷無數,連隨軍參戰的宮廄尹羋棄疾也被吳軍活捉。羋罷率部下拚死殺出重圍,五千士卒所剩已經不足一千。待他們垂頭喪氣地回歸大營時,卻遠遠看見楚營火光沖天。原來,吳軍主帥屈狐庸已料定楚軍主力精兵必去劫營,讓王子姬夷昧設伏兵於四圍,以空營虛待楚軍,然後自領一萬精兵襲擊楚國大營。楚軍毫無防備,很快被吳軍攻破大營。等到令尹薳罷率敗軍從吳營歸來,楚營已被吳軍占領,逃出大營的部分楚軍與令尹的敗軍合在一起,垂頭喪氣地撤回楚國。

冬天,吳王余祭病死於吳邑宮中。

余祭三十二歲即王位,在位執政虛記十八年(《史記·吳泰伯世家》),卒於吳王余祭十七年(庚午,前531)冬,卒年約五十歲。死後葬在在今江蘇蘇州市境內,尊號吳王,諡號安王。

【編者按】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以今蘇南、浙北一帶為代表,泛指吳地古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吳文化以荊吳和先吳以及最重要的吳國文化為基礎,經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生長,及隋、唐、宋、元歷代發育,至明代形成高峰清代以來,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萌芽,吳文化開始從傳統文化定式向現代文化方向轉型。吳地文化的區域包括蘇南、浙北的環太湖流域,蘇南是吳文化的發源地與核心區域。


【作者簡介】吳美福,男,1956年10月生,福籍贛邑萬年縣,現定居縣城。函授政治學本科學歷,1997年任萬年縣吳姓文化研究協會會長於今年已十一年,2013年任江西贛東北吳文化研究中心理事會會長至今五年,2017年發起閩浙贛吳文化經濟促進會。2013年參加發起「泰伯論壇」,多年來,致力於吳氏聯誼懇親,聯繫、聯絡各地吳家,走訪了絕大多數國內各地宗親和一部分海外宗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sWW6m0BMH2_cNUgTWL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