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前,任正非人生最大的一次豪賭,鑄就了如今的華為

2019-08-10     胖福的小木屋

1944年,任正非出生於貴州安順地區鎮寧縣一個貧困山區的小村莊,父親是一名普通的鄉村教師,因為父母對知識的重視和追求,即使在三年困難時期,任正非的父母仍然堅持讓孩子讀書。

青年時代的任正非正在刻苦鑽研

1963年,任正非順利考上了重慶建築工程學院,並且在大學自學了電子計算機、數位技術、自動控制等專業技術,還又自學了邏輯學、哲學以及三門外語。

大學畢業後,1974年為建設從法國引進的遼陽化纖總廠,任正非應徵入伍加入承擔這項工程建設任務的基建工程兵,因作出重大貢獻,1978年還出席過全國科學大會。

然而1983年,隨著國家整建制撤銷基建工程兵,因為沒有軍銜,已經39歲的任正非被迫離開了部隊,復員來到了深圳南海石油後勤服務基地工作,任正非原本想踏踏實實地做些技術工作,可惜事與願違,因為種種原因,任正非導致公司200多萬貨款收不回來,給企業造成了重大損失。在這種情況下,任正非被南油集團「炒魷魚」,成為一名失業者。

失去了經濟來源,妻子與他離了婚,他上有老下有小,還要兼顧6個弟弟妹妹的生活,他和父母租住在一小房裡,陽台當成了廚房,生活陷入窘境,甚至還需要靠母親撿爛菜葉維持生活。

1987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一個做程控交換機產品的朋友讓任正非幫他賣些設備,經過幾次經歷,感到收益不錯的任正非為了解決自己所處於的困境,萌生了自己乾的想法。任正非和朋友借了2.1萬元孤注一擲,在深圳灣畔的兩間簡易房裡創立了華為,成為香港康力公司的HAX模擬交換機的代理商。

華為公司成立後,任正非憑藉深圳特區信息方面的優勢,從香港進口產品到內地,以賺取差價,對於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而言,背靠香港就是最大的優勢,從零開始的任正非一開始還做得不錯,賺取了一些微薄的利潤。

當時,國內固話的骨幹網絡全面建成同期。此時,裝電話在理論上已經不是問題了,不過政府和電信部門還需要資金來發展城市網絡。但錢是一個大問題,政府就給了電信一個政策,允許收取居民裝電話的初裝費。在很多城市,初裝費高達5000元。

而小交換機則能通過提升效率降低企業部門的電話初裝費,什麼是交換機呢?交換機的主要任務是實現用戶間通話的接續,相當於電話時代的「路由器」,可以用來傳輸、轉接電話網裡的模擬話音信號。在90年代,話務員會利用交換機幫助用戶轉接電話。

通過安裝小交換機,企業和單位大大減少初裝費,同時滿足員工的通訊需求,把電話安到每個員工的桌上,而且在內部通話時也省下了市話費,因此當時幾乎每個單位都想要一台自己的交換機。

當時沒有國內廠商供應小交換機。因此巨額的需求都被集中到了香港和與之毗領的深圳,以轉口貿易的形式出現,這也是為什麼任正非代理交換機能夠獲利的原因。

另外當時的通信市場主要是國外產品長期占據著市場的主體地位。當時中國通信市場上總共有8種制式的機型,分別來自7個國家:日本的NEC和富士通、美國的朗訊、加拿大的北電、瑞典的愛立信、德國的西門子、比利時的BTM公司和法國的阿爾卡特,被稱為七國八制時代。

所謂的「七國八制」,來源於一幅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廣告:在中國地圖上塗滿了各種顏色,每種顏色代表一個程控的品牌,全國程控的版圖,被國外廠商瓜分完畢。

那個時候的中國通信市場,需求旺盛,可卻缺乏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中國廠商,這讓任正非看到了通信市場廣闊的前景。

「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像中國這麼多的交換機生產廠家,各廠家各自為政,很難使國產交換機的整體水平提高檔次,也是產生許多短期行為的原因。現在的現實,好的廠家都會被拖垮,差的廠家又成不了氣候。中國的通信工業處在一個非常時期。」

「中國電子工業中,唯有程控交換機有可能成為中國的拳頭產品。」

技術兵出身的任正非想自己做研發,而這個時候,華為加入了兩員大將,當時還在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院讀研的郭平來到深圳考察,因為偶然的機會,來到了華為公司參觀,任正非一眼就相中了郭平。為了留下郭平,任正非便充滿信心地為郭平勾畫了一幅燦爛輝煌的華為明天的畫卷。郭平被任正非畫的大餅吸引了,兩個人經過詳談,他認定任正非絕對是一個目光長遠的企業家,他決定加盟華為。

要知道,當時攻讀計算機的郭平可以說前途大好,那個時候進入跨國企業擔任高級工程師都輕輕鬆鬆的,郭平還特別實誠地勸說自己的師哥在清華大學的讀博士的鄭寶用加入華為,禁不住兩個人的勸說,鄭寶用最終同意留下。

經過幾年的銷售,華為建立了一定的銷售網絡。這時任正非開始考慮做自己的產品,他和清華大學的一個教授簽定了合作開發用戶交換機的協議。那位教授派了他的一個博士生來華為開發。那個學生就是鄭寶用。鄭寶用是在華中科技大學讀的本科和碩士,畢業後留校當老師,剛考上清華大學博士沒多久。他和清華大學的一個教授簽定了合作開發用戶交換機的協議。那位教授派了他的一個博士生來華為開發。那個學生就是鄭寶用。鄭寶用是在華中科技大學讀的本科和碩士,畢業後留校當老師,剛考上清華大學博士沒多久。 ——華為前副總裁劉平

當時,任正非的工號是0001,鄭寶用的工號是0002,鄭寶用擔任副總經理兼第一位總工,負責華為公司產品的戰略策劃以及新產品研發的全部任務。而郭平則擔任了產品開發部項目經理,一開始,他們用「借鑑和模仿」的手段,研製出偏低端的BH03交換機,獲得了用戶認可。

1991年9月,華為租下了深圳寶安縣蚝業村工業大廈三樓,最初公司員工僅50餘人。正式從代理交換機轉向自主研發交換機。

當時的華為公司既是生產車間、庫房,又是臥室和廚房,所有人吃住都在裡面,做累了就睡一會兒,醒來再接著干,後來在華為成為了傳統,被稱為「床墊文化」。

在研發的過程中任正非發現如果使用大家都用的通用晶片,產品就會陷入價格戰的汪洋大海中。要生猛甩開競爭對手,只能開發自己的晶片,這個時候,任正非又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挖來了一個人才。

當時,華為旁邊就是著名香港企業億利達,任正非經常去那裡溜達,後來,他瞧上了億利達的徐文偉,他畢業於東南大學,自控系碩士專業,而電路設計和彙編語言是他的強項。

不知道任正非使了什麼妖法,讓這個小伙子離開知名港企加盟還在剛剛成立 4 年前途未卜的小公司,億利達為了不放他走,還搞了一些小動作,但是這個小伙子還是非常堅決地和任正非走了。(當時被任正非看中的還有同為億利達工程師的高梅松,不過他在聽完任正非描摹的宏偉藍圖之後,卻不為所動,不知道他今天是不是會後悔~)

華為第一款自主研發的產品——HJD48小型模擬空分式用戶交換機,就是鄭寶用的開山之作,它負責整個系統的開發。而徐文偉來了之後,建立了器件室,從事印刷電路板(PCB)設計和晶片設計。

華為前期大將

徐文偉研發的晶片就是用於交換機的ASIC晶片,徐文偉首先要在PAL16可編程器件上設計自己的電路,再進行實際驗證,驗證通過後再委託香港的公司設計成ASIC晶片,再交由德州儀器進行流片生產。

這個代價是不菲的,一次性的工程費用就要幾萬美元。90年代初有外匯管制, 外匯額度非常稀缺。當時任正非可以說真的是咬碎了牙支持著徐文偉搞研發。

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要在可編程電路上進行設計,對於許多經驗豐富的半導體設計人才而言,都不是簡簡單單可以成功的。


但徐文偉的水平真心不是蓋的,本來成功率不高的過程,直接就一次成功了,華為終於擁有了自己的晶片。到1991年,華為第一顆用自己的EDA設計的ASIC 晶片問世,徐文偉給它取了名字叫「SD502」。

不過這顆晶片並沒有被用在HJD48小型用戶交換機上,但是它為華為後來的晶片發展起了一個良好的開頭。

鄭寶用和郭平聯合的HJD48小型用戶交換機最終大獲成功。HJD48小型用戶交換機裡面一共有四塊板,一塊板可以帶8個用戶。而華為以前的BH01和BH03系列產品,每個板只能帶4個用戶。HJD48小型用戶交換機在技術上取得了新的突破,一台機器一共可帶48個用戶。

HJD48進入市場後賺了不少錢,1992年,華為銷售收入突破1億元。這讓華為嘗到了自主研發的甜頭。(華為最前期的幾代程控交換機的設計與開發都是鄭寶用操刀的,包括100門、200門、400門、500門等系列化的用戶交換機,極大地填補了國內市場的空白。)

但後來鄭寶用研發的JK1000空分式端局交換機在市場上並未受到歡迎,還耗乾了華為辛苦攢下的家底。

原因很簡單,JK1000是模擬交換機,而當時數字交換機的技術已經成熟,模擬交換機已經屬於被淘汰的技術,需求當然不高。再加上但華為當時研製出來的產品,只能在各種事業、企業內部使用,還無法打入各地電信局跟「七國八制」的產品競爭,而電信局的訂單規模和利潤是企事業單位的幾十倍。

現在的數字程控交換機原理

所以,任正非決定開始數字交換機的研發。

1992年,是華為的第一個關鍵節點,也是華為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年。正如前面所說,成立才5年的華為這個時候銷售額已然破億,任正非想要謀求新的發展,在他的帶領下,華為準備拿出所有身家背水一戰,集中所有華為的研發力量,開發交換機

這可以說是任正非人生史上最大的一次豪賭,他甚至賭上了自己的生命。

這個項目還是由華為2號員工——鄭寶用主導,項目的目的是研發2000門網用大型交換機設備,他將項目命名為「C&C08」。

在項目開始的誓師大會上,任正非對著公司所有員工說:「這次研發如果失敗了,我只有從樓上跳下去,你們還可以另謀出路。」

90年代初期,國內的交換機市場已經進駐了很多產商,型號品種更是五花八門。如何將C&C08做出差異化地,是擺在所有參研人員面前的首要問題。

C&C08A原型機採用通用器件來實現數字交換,一個功能就需要一個機櫃來實現,當時研發人員就想到給機櫃瘦身和降低成本,決定研發「小低輕」的晶片。

為了完成晶片的研發,任正非甚至不惜欠下高利貸(這也是華為第一次危機,幸好華為女皇孫亞芳暫時籌集到了錢),從國外購得EDA軟體。因為要設計晶片,必須要EDA工具,EDA工具被三大企業壟斷,價格十分高昂。

這個時候,徐文偉領導的器件室挖來了一個重要的人,他就是無錫華晶中央研究所從事晶片設計的李征,華晶是國家集成電路908工程中最重要的項目,培養了不少人才。李征被派去美國學習西方EDA的使用和晶片設計,改行做了晶片設計師,隨後加入華為。

ASIC 晶片

在徐文偉、李征的努力下,1993年,華為擁有了第一顆用自己的EDA設計的ASIC 晶片問世,徐文偉給他命名為「SD509」

而C&C08系統的開發,鄭寶用一開始做得並不是很順利,幸虧這個時候天才少年李一男加入了華為。

他靠著自己強大卓絕的技術能力,他在兩天的時間內火箭般飛升成為了華為的工程師,7天後,升職為主任工程師,協助鄭寶用開發C&C08。

那個時候,身為華為主任的李一男,和鄭寶用正式提出在C&C08採用當時並不成熟的准SDH技術——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數字體系,這項技術誕生在貝爾實驗室,有同步復用、標準化的光接口、強大的網管能力、靈活網絡拓撲能力和高可靠性的巨大優勢,後來演變成為全球數據傳輸的核心標準之一。

左起劉啟武、李一男、楊漢超、徐文偉、鄭寶用、黎健、毛生江

然而在當時,這套技術並不成熟,會有很大風險,大家並不知道最終效果怎麼樣?然而任正非與身為李一男師兄的鄭寶用大膽採用了李一男的意見,採用了這套新技術。

而這同樣需要大量的資金,為了籌措資金,任正非甚至借了高利貸,利息高達20%-30%。

光傳輸技術的引入,是華為從模擬到數字的最大進步。而隨著新技術的採用,李一男快速升任為項目經理!1993年,採用了華為自研晶片的C&C08 2000門網用大型交換機正式研發成功。

這個時候,華為遇到了自己最大的敵人——聯想。1992年,在倪光南的大力倡導下,聯想也開始研製交換機,並且在93年同樣研製成功了交換機LEX 5000。

1993年10月,華為率先在浙江義烏開局,但首批產品極不穩定,斷線、死機、阻塞,問題層出不窮。為此,任正非派了幾十位工程師現場駐紮,在這個叫做「佛堂」的電信局裡,鄭寶用親自督戰,拚命的華為員工廢寢忘食調試設備,甚至晚上直接睡地板,花了2個月才將故障全部消除。

而在兩個月後,1994年元旦,聯想的第一台交換機LEX 5000也在河北廊坊順利開局,容納用戶數量是華為C&C08 2000的2.5倍。當時時任聯想副總裁的胡靖宇和倪光南一道,親自趕赴廊坊參加開局儀式。

廊坊開局簽約儀式,1993年12月28日


那個時候,擺在聯想和華為面前是一個滲透率僅有3.2%、增長迅速的電話市場,以及巨大的國產替代空間。而聯想研發的交換機率先取得了勝利,取得了通信市場的階段性勝利。

相比起華為,憑藉中科院響噹噹的牌子和強大的上層關係,聯想可以說是迅速占領了市場,在市場上可以說是風生水起,甚至拿下來眾多政府採購的單子,而且聯想賣出去的第二台程控交換機就把研發費用賺回來了,可以說前景無量!

聯想倪光南那個時候志得意滿,當時由羅爭領導的聯想程控交換機事業部已成為聯想集團第二大部,僅次於楊元慶領導的微機部,其全面實力超過了當時的華為,連中南海都採購了聯想程控交換機。


這個時候,聯想只要再乘勝追擊,就可以輕輕鬆鬆把華為掐死,那個時候的華為負債纍纍,已經經受不住任何一絲的打擊,那麼在 30 年後,成為國產企業驕傲,全球通信行業領導者的就不是華為,而是聯想了。

但是面對著快速崛起的聯想程控交換機事業部,柳傳志以電信行業的回款周期長拒絕了程控交換機事業部部長羅爭的資金需求,儘管他們需要的貸款只有楊元慶領導的微機部的5%,但柳傳志就是不批。董事長曾茂朝、總工倪光南、副總胡靖宇等多次聯名請求,柳傳志也毫不鬆口。


倪光南只好曲線救國,建議把羅爭的部門改組成子公司,聯想占股51%,員工持股49%,獨立運作自己去爭取研發資金,利潤部分歸聯想,就是說聯想不用花一分錢都有錢賺。這個提案受到了程控部員工的熱烈歡迎,他們看到了產品的巨大市場前景,決定自籌200多萬資金,脫離聯想自謀生路。

柳傳志先在1994年11月批准了這個方案,但在籌資的關鍵時刻,他打電話給羅爭:「你們集資的事不要做了,這事我另有考慮。」一句話,程控部獨立運作成子公司的計劃也流產了。


聯想的內鬥給了華為喘息的機會,在C&C08 2000門交換機磕絆開局後,華為繼續向下一個項目衝鋒:C&C08 萬門機項目。在這個項目中25歲的李一男得到了公司鼎力支持,即使中間因為技術方案失誤而造成20多萬損失,任正非也絲毫沒有責備,而是鼓勵李一男繼續努力。

C& C08萬門機項目可以說集結了華為所有的精銳,大家都憋著一口氣想要把萬門機搞好,在這個項目組裡,、產生了華為後來的3個常務副總裁,3任中央研究部總裁,一個高級副總裁和一個執行副總裁。

1994年8月,C&C08萬門機在江蘇邳州開局,經過兩個月的上線調試,最終大獲成功,隨後跟C&C08 2000門交換機一起橫掃中國電信市場,94年銷售達到8億,95年銷售達到15億,此後每年翻倍增長,成為全球歷史上銷量最大的交換機。

據諮詢公司Dittberner的報告,截至到2003年底,C&C08機在全球五十多個國家的應用超過1.3億埠,之後再無公開數據報告。

1997年,華為的C&C08數字程控交換機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C&C08萬門機可以說是華為的正式起步之作,也正是憑藉它,奠定了華為在通信市場的地位,華為後來的所有產品,包括傳輸,移動,智能,數據通信等,都能看到C&C08的影子。

可以說,如果沒有C&C08,就沒有後來不斷豐富的產品線,也就沒有現在的華為。任正非的這次豪賭,不僅贏了,更成就了如今的通信巨頭華為,它對於華為的影響可以說是全方面的。

在這次豪賭中,不僅證明了任正非「技工貿」的想法是非常正確的,這也讓華為在接下來近30年的時間裡都堅定不移走技工貿路線,大力投入資金促進研發,從而使得華為最終在5G技術上超越美國。

94大戰,最終勝利者是華為

也正如前面所說,錘鍊出來了一大批華為的精銳人才,有後來的輪值董事長郭平、有華為晶片的奠基人徐文偉還有任正非的「乾兒子」李一男等等。這些人塑造了華為的工程師文化,為華為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將華為推上了高峰。

仔細想來,任正非除了堅定不移地大力投入技術研發之外,他最大的本領就是識人用人。

也許是我無能、傻,才如此放權,使各路諸侯的聰明才智大發揮,成就了華為。我那時被稱作甩手掌柜,不是我甩手,而是我真不知道如何管。

只要是他認定的人才,他都大膽放心地採用,包括華為永遠的女皇孫亞芳,她塑造了華為的整個框架體系,孫亞芳時代是華為發展最為快捷的時候;還有海思後來的負責人何庭波,她帶領海思成為了國內最大的半導體廠商,也正是因為有她,華為才不懼美國的晶片制裁;還有無線通信領域的領軍人物余承東,他研發的分布式基站打敗了愛立信獲得了歐洲第一,成功站穩了國際市場。

他們的想法甚至是豪賭,任正非都統統支持,像余承東押上了華為的全部身家研發新的分布式基站,任正非依然鼎力支持;何庭波燒了華為1000多億,一分錢也沒有回本,任正非也還是要錢給錢,要人給人。

任正非曾說:我們無法準確預測未來,仍要大膽擁抱未來。面對潮起潮落,即使公司大幅度萎縮,我們不僅要淡定,也要矢志不移地繼續推動組織朝向長期價值貢獻的方向去改革。要改革,更要開放。要去除成功的惰性與思維的慣性對隊伍的影響,也不能躺在過去榮耀的延長線上,只要我們能不斷地激活隊伍,我們就有希望。

希望我們中國所有的企業都能有這樣的想法,那樣,中國在全球將會占領經濟話語權,那麼世界經濟的領頭羊,將不再是美國,而是中國,美元的霸主地位也自然會崩潰。

昨天鴻蒙發布,可以說的確讓人熱血沸騰!

如今中國已經在5G技術上領先了美國,如果我們可以在網際網路生態上走出去,而不僅限於中國國內市場,成為了全球生態標準,微信和臉書一樣,全球通用,那麼美國的霸主地位將會得到極大程度的動搖。而這是必須要有全球性的作業系統作為平台的,不然即使中國的網際網路應用在海外如何大火,都還是在別人的標準體系之下。

天電網是美國目前霸權地位的護城河,天是天空,全球第一數量的衛星,電是雷達,保證了美國可以在最快時間發現目標,摧毀目標,網就是網絡,美國是全球第一的網際網路生態大國。

鴻蒙是一顆希望、一顆種子,我們應該懷著期待,希望它可以真的生根發芽!為中國的復興、中國網際網路向全球進發做出一份力。

當然,它也有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這麼強,但是希望它的誕生,也可以鼓勵國內的廠商,催動真的國內強大的作業系統誕生,拔下美國網際網路全球霸主的最後一旗。(5G已經拿下,就剩生態了,把GMS服務干倒就是勝利,希望鴻蒙不要辜負大家的期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E8Re2wBvvf6VcSZCNq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