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這兩句話,濃縮「心學」大智慧,若能徹悟,好運不期而至

2019-12-04     悅讀國學

陽明心學,雖沒有博大精深的繁雜理論,但是清新玄妙,意境悠遠,對於紅塵俗世的你我而言,物質層面可以所獲豐厚,但是心靈如果迷惘,就容易空虛煩惱,甚至苦不堪言,而陽明心學就猶如荒島上的燈塔,可以讓我們於迷途之中看到希望,找到方向,更容易到達幸福彼岸。

本期內容,悅讀國學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這方面的話題——王陽明:這兩句話,濃縮「心學」大智慧,若能徹悟,好運不期而至


一、客觀事物沒有好壞,對事物的好惡會隨時轉變,需求不同,感受就不一樣

曰:「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分?子欲觀花,則以花為善,以草為惡。如欲用草時,復以草為善矣。此等善惡,皆由汝心好惡所生。故知是錯。」——《傳習錄》

王陽明的學生薛侃,有一天在花園鋤草,在他看來,那些花嬌艷奪目,草就礙眼煩人,偏又鋤之不盡,難免心生怨言。發牢騷說,為什麼善很難維護,惡不易去除呢?

陽明先生看見這種情形,對薛侃說,天地生花草,本來一視同仁,都一樣對待,哪有善惡之分?現在你是賞花,覺得草多餘,有一天你需要草坪的時候,就會覺得花礙眼了。你所謂的善惡,完全是你心裡的標準,依據的是你的需求,這完全就是錯。

客觀來講,哪有什麼善與惡?世間萬物,只有看待和評定的標準不同罷了,當我們的心思和需求在某物的時候,就會覺得他物多餘甚至應該捨棄,其實事物本並無善惡,我們的好惡也會隨時因為需求的不同而改變。


人生是分階段的,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需求會有不同的喜好。當我們產生不同的需求的時候,喜歡和厭惡的事物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最常聽見的一句話——「我喜歡你」,或者「我不喜歡你」,其實喜歡也好,不喜歡也罷,這都是不真實的,因為隨時會變化,佛教認為世間萬物都是假象,為什麼說假象?因為它沒有固定不變的時候,都在無常變化,沒有常態,隨時變化的事物都不真實。

有一天你可能也會有這個體驗——原來沒有某個需求的時候,感覺這個人這件事物是個累贅,很想丟棄;後來忽然有了這個需求,又感覺這個人這件事物最優秀最適合。

而人的需求,在不同的階段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說情感也好,觀念也罷,壓根沒有天長地久之說,更不會一成不變,原來不喜歡的,可以忽然喜歡起來,原來很喜歡的,可以瞬間不喜歡,對於另一方來說,看淡就好,無需執著,誰執著了,誰就受苦,就這麼簡單,這也是自然法則,不接受也得接受,想開了,也就不會為難自己。


二、平常心就是道

曰:「草有妨礙,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著了一分意思,即心體便有貽累,便有許多動氣處。」——《傳習錄》

薛侃因為草鋤不盡而抱怨,王陽明就對他說,草礙事,你去剷除就好,除草而已,偶然有沒鋤凈的,也不必在意,不要讓心裡產生負擔,如果因此而不能平靜,心之體就會煩憂勞累,除草是為了更好的賞花,賞花無非為了內心舒適,現在因此而心生煩擾,這就失去除草的意義了

物來不喜,物去不留,物我兩忘,物我合一,把這四句話想明白了,也就悟道了,修道就是修個平常心,自然而然的生活,不刻意,不扭曲,這就是最好的修行。

至於參禪打坐,念誦佛號,絞盡腦汁地琢磨這個經,那個經,每天推敲猜測,或者為了積累福報而刻意的做一些好事,這些不能說沒有意義,但是讓自己為了修道而修道,本身就是一種執念,已然背道而馳,心靈上仍然不得自由,雖然擺脫了桎梏,卻戴上了枷鎖。


平常心,就是不會挑三揀四,不必排斥對抗,發生什麼都欣然接受,遇見什麼都坦然面對。

看見美女,哦,是個美女,然後就過去,不要貪戀,繼續想著這個美女真好看,然後想好看在哪裡呢?身材好,臉蛋兒漂亮,笑意嫣然,這樣接下去,就是妄念不斷。

對於修行之人來說,我們無需刻意迴避誘惑,誘惑是絆腳石,也可以是墊腳石,全在你的心念。

比如說,我們不必迴避美女,看見了就看見了,修為高的人,第一念知道是個美女,好,止於此,而修為不夠的人,就會生起貪戀貪求之心,而這個念頭都是在第一念之後,紛至沓來,如果可以堅守心底的正念,隨時警覺,哦,我這是妄心,要馬上止步,就可以隨時把心收回來,歸於平靜,這對於修行而言,無疑可以在修為上更進一步。

人在俗世生活,難免痴心妄想,這些雜念在你心頭會無休無止,不必在意,讓自己的本心不去染著即可,怎麼做到呢?

妄想起來的時候,隨它去,不要跟著分析這個妄想,那麼它本來是無根之物,沒有機會附著在你的意識上,也就會像過堂風一樣,遁於無形。

如果心靈不得自由,再多的財富,再多的享樂,也不過是剎那芳華,短暫的滿足之後,很快會被失落和空虛淫滅,隨之而來是無窮無盡的煩惱。不被外物和內心的感受牽制,才是真正的自由。只有達到這個境界,才可以真正體驗幸福和快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02Q224BMH2_cNUgW9F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