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人間不如意,皆源自內心

2019-10-15     國學書舍

莊子:人生所有的不如意,皆因執迷不悟。

萬念皆緣心起,一念起則萬惡生。

世間萬物,都是由內心所定的。

你所看到的世界,無論是厭惡還是歡喜,也是皆由心起,所以道家思想中提倡由心去修行,讓我們更好的去理解心為萬物之源的道理。

明朝奇書《菜根譚》中說:迷則樂境成苦海,如水凝為冰;悟則苦海為樂境,猶冰渙作水。可見苦樂無二境,迷悟非兩心,只在一轉念間耳。

如果迷亂會讓熱情變成苦海,那就如同水凝結成冰一般。醒悟之後,哪怕處於苦海之中,也能轉為樂境,就如同冰融化於水,可見苦樂並非是完全隔絕的兩個境界。迷和悟也不是互不轉換的心緒,只是自己內心的一念之間罷了。

對於人生而言,一念之間的魅力完全大於自己的想像,但是大多數人卻未能認知這一點,甚至一生都沉迷於一念之間的虛妄和痛苦之中。

多少人的痛苦,都只是內心無法釋懷的緣由。

明朝的陸紹珩說:「一個人生活在世上,要敢於」放開眼「。

「放開眼」就是對人生正面的選擇,樂觀、自信的舒展眉頭,對一切放開眼,拋開所有的鬱鬱寡歡,人生才能遇見美好。

內心溫和,是人生最好的力量。

內心陽光,充滿樂觀開朗心緒的人,態度也是積極的,不管是與人交往還是自己生活,都能更好的體現人生的價值,因為快樂就是人生的價值本身。

相反,那一些內心陰暗悲苦的人,整天愁眉苦臉的面對生活,總覺得上天讓他面臨著無法擺脫的苦難,因此內心更加消極,這類人的人生價值相對體現就少。

在隋文帝時期,隋文帝還沒有顯貴的時候,有一次把船停泊在江中,夢見自己沒有了左手,醒來之後很害怕,心情非常不好。

上岸之後,他來到一所草庵之中,庵中有一個老和尚,道行極高。

文帝就把自己的夢告訴了老和尚,老和尚這個時候起身恭賀著說:「沒有了左手就是獨拳,說明「獨裁天下」的意思,您一定可以成為天子。」

後來隋文帝登上帝位之後,重新修整了庵堂,賜名為吉祥寺。

在唐太宗時期,唐太宗與劉文靜在起事的那天夜裡,高祖夢到自己掉下床,全身被蛆蟲啃食,他覺得非常不吉利。

於是就詢問安樂寺的智滿禪師,智滿禪師就說:「你一定能取得天下,床下為台階,台階就是陛下,蛆蟲啃食陛下,表示眾生全仰仗您一人而活。」

高祖聽了他的話,對他誇獎了一番。

夢境反映現實的道理,雖然不可全信,但是其中體現出的智慧,正是對於生活的態度。

面對不同的世界與狀況,不同的思想,或許就會產生不同的結局。

如果隋文帝和唐太宗在遇見不祥的夢境之後,都表現的極為悲慘,而且情緒沮喪等等,那麼對於他的事業一定會有影響,難免束手束腳,無法發揮正常的才能。

正是因為禪師的點化,也能從悲苦中走出來,讓自己擁有了良好的情緒,最終才得以創建自己的事業。

莊子就說:以天下為之籠,則雀無所逃。是故湯以胞人籠伊尹,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籠百里奚。

把天下當作大籠子,那麼鳥雀就逃不出天地這個大籠子,所以善廚的伊尹就被商湯王以廚師職位籠絡住,喜愛羊皮的百里奚就被秦穆公以五色羊皮所籠絡。

所以對於人生而言,我們在人生有意無意之間,總會陷入自己內心無形的「心籠」。

「心籠」就是我們的執念,我們內心無法釋懷的情緒。

甚至被「心籠」壓制的喘不過來氣,局促不安。

有的人心籠很大,有的人心籠很小,最終限制的都是我們內心的自由。

所以拋開內心的心籠,讓心有所釋懷,有所安定,這才是修行的境界。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ppTr0G0BMH2_cNUgjT9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