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清朝大家應該都並不陌生,這個朝代有過輝煌也陷入過低谷。自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以來,清朝共存在296年,從清兵入關,建立全國性政權算起為268年。
在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時,多爾袞率領清兵入關。在入關後的20年時間裡,不僅平定了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後來還平定了三藩之亂、統一台灣,完成了全國統一。
這個朝代在康雍乾三朝走上了鼎盛時期,他們三人的努力讓清朝對的發展高峰持續了長達一百三十四年的時間。
清朝前期農業和商業的發展尤為發達,江南出現了密集的商業城市,還在全國出現了大商幫。在這個基礎上,人口突破四億大關,將近占有世界總人口的一半之多。
可是到了晚清時期,清政府卻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導致清朝落後列強許多,還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
由於吏治腐敗,清政府在戰爭中吃盡了苦頭。雖然有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等民族英雄的極力挽救,但清朝仍舊岌岌可危。
到了清朝後期,清政府竟然選擇縮減軍事方面的經濟支出,也要給慈禧太后過生日宴,可見其腐敗程度。
說到到晚晴時期的重要人物,一定要有慈禧太后的名諱。他是咸豐帝的妃嬪,也是同治帝的生母。在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慈禧太后本與孝貞顯皇后(慈安太后)兩宮並尊,自辛酉政變後奪取政權形成了「二宮垂簾」的情況。
可惜同治帝駕崩較早,於是慈禧太后選擇侄子載湉繼任帝位,於是才有了之後的光緒帝,兩位太后再次「二宮垂簾。可惜在1881年時,孝貞顯太后去世,慈禧太后一人獨掌大權。
光緒帝年少繼位,當時並不懂事。當他明白應該拿回大權時,卻沒有足夠的實力,反而被慈禧幽禁於西苑瀛台,成為名副其實的「傀儡皇帝」。
此後慈禧太后獨掌大權,這也是讓晚晴走上下坡路的一大原因。
我們都知道慈禧太后的身邊有一位得力的太監,他名為李蓮英,是慈禧身邊的「大紅人」,權勢滔天難以撼動。
別看他在後世之中的名聲並不好,但這或許與他小時候的經歷有關,他的成長經歷十分悲慘。
李蓮英原名李進喜,在清咸豐五年凈身為太監,翌年入宮。李蓮英家有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二。一開始李蓮英的家庭情況還是比較不錯的,可是隨著叔父的去世,李蓮英家被迫遷往北京,那時候他的家庭條件還是落魄,他家的地與王財主家緊挨著。
為了收莊稼能夠更加方便,王財主派人在兩家的地邊修了一條平整的路。這樣既方便行走,也方便運送莊稼。
李蓮英的父親怕王財主多事,所以在這條路修成之後並沒有走過,生怕有事牽扯到自己的身上。隨著李蓮英的長大,他開始幫助父親分擔農活,比起收莊稼,顯然搬運莊稼要更加輕鬆一些,李蓮英就負責運送。
可是他畢竟是個孩子,力氣有限看到了王財主修的那條路平整好走,於是就走了那條路。好巧不巧,正好被王財主看到了。於是王財主非要李蓮英的這車莊稼當作過路錢,李蓮英父親氣不過就跑去報官,沒想到財主早已經賄賂了衙門。
經濟條件有限的李蓮英一家,最後只能將地賣掉抵債。據說就是因為這件事,李蓮英被受刺激,所以才選擇進宮做太監,他十分想要出人頭地。
入宮那年李蓮英只有13歲,不過他做得非常不錯。他先後在奏事處和東路景仁宮當差,直到他16時才被調到長春宮慈禧前頭。
當時他與安德海都備受慈禧的喜愛,是太后面前的紅人。可是安德海太過張狂,不懂得收斂自己,最後以"違背祖制,擅離京師"的罪名,在同治八年(1869年)被砍頭。
這件事給了李蓮英提了個醒,他從這件事中開始明白了應該正確擺正主子和奴才之間的關係。後來他不僅十分會揣摩主子的意思,還養成了處處小心的性格。
後來慈禧為了他太后甚至打破「太監品級以四品為限」的皇家制度,封他為正二品總管太監,統領全宮所有宦官。
當他有所成就之後,返回家鄉,又遇到了這個王財主。這時候的李蓮英,早已經不是之前那個能夠隨便被欺負的小孩子了,王財主向他連連磕頭請他放過自己。
據說李蓮英並未追究他的過錯,反而口口聲聲稱自己早已經忘記了過去的事情。可是他卻帶走了王財主年金16歲的女兒,並稱要將這個女兒帶到宮中撫養。
王財主自然是欣喜的,但沒想到這個女孩被李蓮英送給了兄弟剛毅,後來又被剛毅賣到了八大胡同,最後自縊而死。
不得不說,李蓮英的這種報復方式暴露了人性的醜惡虛偽且殘忍,可或許也是曾經的遭遇才讓他養成了這樣的做事風格吧。
本文聲明:文字均為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