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這些村落揚名全國!你熟悉它嗎?

2020-06-17   掌上曲靖

原標題:曲靖這些村落揚名全國!你熟悉它嗎?

自2013年第一批國家級傳統村落名錄公布至今,曲靖共五批17個村莊被納入國家級傳統村落名錄。

第一批:會澤縣娜姑鎮白霧村,羅平縣魯布革鄉臘者村;

第二批:馬龍區舊縣鎮黃土坡村,馬龍區馬鳴鄉咨卡村,陸良縣芳華鎮雍家村,師宗縣竹基鎮淑基村、大沖村;

第三批:羅平縣富樂鎮富樂村,沾益區大坡鄉河尾大村,宣威市楊柳鎮可渡村委會關上村;

第四批:麒麟區珠街街道箐口村,越州鎮潦滸社區大村,陸良縣馬街鎮良迪村,沾益區花山街道松林村,宣威市落水鎮寧營村;

第五批:羅平縣鐘山鄉白古村,會澤縣大井鎮里可村大蒿地小組。

曲靖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秦修「五尺道」、西晉設寧州,唐設曲州和靖州,因地域相連,合稱「曲·靖州」,故得「曲靖」之名,迄今建制歷史2123年。曲靖是中原文化與雲南少數民族文化交融薈萃之地,世居漢、彝、回、壯、布依、苗、水、瑤等8個主體民族,在兩千餘年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中演繹出以二爨、堂狼、銅商、民族風情等為主的珠源特色文化,留下了「南碑瑰寶」的爨寶子碑、「神品第一」的爨龍顏碑、銅商古驛道等名勝古蹟,紅軍長征曾兩過曲靖,毛澤東揮寫了「烏蒙磅礴走泥丸」的千古絕唱。

傳統村落是不可再生、不可複製的社會變遷「活化石」。17個村落,有如17顆明珠穿起曲靖大地的一部社會經濟發展史。記者選取其中部分村落,共同領略其魅力所在。

會澤縣娜姑鎮白霧村

白霧村,近年來記者曾多次前往。村莊就坐落在山腳,守望著前方寬闊的壩子。在不到1千米的白霧街上,有明清時期建築風格的古建築24項,這些古建築等級高、體量大、數量多。會館寺廟、民居祠堂、戲台等保存完好,驛站商鋪存有原貌,名木古樹古樸參天,遺址碑刻依稀可辨,城堡碉樓有跡可尋。這些豐富的歷史遺存,為白霧村平添了諸多的歷史記憶。

「萬里長風揚白霧,千秋驛道起娜姑。」歷史上的白霧村是娜姑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東川府銅京運的起點驛站,享有「萬里京運第一站」的美稱。白霧村的村落文化既有傳統文化的高雅嚴謹,又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由村民組成的文化團體—— 「崇正學社」開展 「聖諭」宣講、儒家「堂祭」、「洞經音樂」 演奏已有140多年的歷史,從未間斷,持續傳播著儒家文化的精神內核;開始於清代和民國時期,遇乾旱求雨的群眾民俗活動——「 耍水龍」「打青醮」以及元宵燈會等,保持著濃郁的地方特色。雅俗共賞的村落文化,維繫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情趣娛樂和價值取向。

羅平縣富樂鎮富樂村

富樂村,坐落於塊澤河畔西高東低的斜坡上,按民族居住區域形成了漢族和回族聚集區,各聚集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街道,各街道曲徑相通,街街相連,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古村落風貌。今天的百家姓中,富樂有50多個姓。

明末清初,各省富商雲集在此開採鉛鋅礦,古代稱鉛鋅為「倭銀」,人們便把這裡叫「窩銀廠」。那時這裡建成了八大會館;白、回、水、漢、彝多民族共居;佛教、伊斯蘭教、道教、天主教鼎盛;王鐵李銅楊銀匠,各種手工業、商業繁榮;折溪書院、中天斗閣、清真寺、天主教堂等文物保護單位。民國初年,「窩銀廠」改名——「富樂」,取「富裕」「安樂」之意。步行在老街上,兩旁是明、清、民國時代的建築群。集鎮上一段比較平的地方叫上平街,中間比較陡的地方叫陡街,下段比較平的地方叫下平街。三條街的家家門前有鋪台,專門用來做生意。來到富樂,必須觀賞的當屬保存完好的 中天斗閣,由5大會館共同出資於1737年(康熙初年)建造。中天斗閣也叫玉皇閣,當時清朝政權的影響力還未影響到富樂這樣一個邊陲小鎮,故而其建築風格完全屬明代。民國初年,張沖將軍組織的地方武裝由瀘西到達富樂,親筆為中天斗閣書寫「中天斗閣」閣名。至今,閣內仍保存有數尊完好的青銅佛像。

麒麟區珠街中所箐口村

中所箐口村背靠鳳凰山,山上原始森林清幽茂密,面朝南盤江,江邊種植稻穀,田園風光優美。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30萬大軍征伐雲南,進駐曲靖屯兵紮營。明朝軍隊基本編制單位為左、右、前、後所,以此地駐軍「中所」得名中所營。張氏先祖張閣老帥兵隨沐國公南征,旗開得勝,馬到成功,功賞怠罰,先祖看此地東高西低,背靠鳳凰山,面向湖泊,青山綠水且四條山脈交匯,覺得此處是一塊寶地,故而選址在此居住耕作。將隨帶的家將百餘,兵丁數千在此地進行合海造田,後命名為箐口村。

村內有11棟道光年間三合天井院落分布其中,多成三合院,為土木結構,懸山屋頂,中間設有天井,坐東向西,呈東西向對稱,最為出名的為迄今仍保留著的文武舉人老宅及碉樓。這是早年間張登元高中武舉人,道光二年,張登元被朝廷受命兵部尚書兼部察院右都御史,於是在箐口村建起了雕樑畫棟的三大庭院。碉樓坐落於箐口大村村子中間,碉樓為拱形石門,樓上有射擊孔等防禦設施。

師宗縣竹基鎮淑基村

淑基村村落地勢較平坦,坐北朝南,北面為堡後山,南面為屏山,東西兩面鋪陳著綠野、良田,西北部是東風水庫,形成了「村落-綠林-農田」的整體山水格局。淑基村歷史悠久,是一個有著360餘年歷史的自然村落,同時也是「楹聯之鄉、竇垿故里」, 岳陽樓長聯作者——竇垿就出生在這裡。

淑基村的傳統建築有竇氏宗祠、二十四棟古民居建築和竇垿故居。竇氏宗祠門前有一對形象逼真的石獅,門樓的雕刻也十分精美。三棵生長良好的桂花和一棵玉蘭,植於院中。竇氏宗祠作為淑基村竇氏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同時兼有弘揚祖訓,協商議事,凝聚家族向心力的功能,是竇氏家族族人心中神聖的地方,也是淑基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二十四棟古建築均鋪設著灰黑瓦礫蓋的頂,屋椽上雕刻精美的圖案還依稀可見,流淌著經久不息的文化馨香。

宣威市楊柳鎮可渡村

楊柳鎮有傳承悠久的山歌文化,被稱為「中國山歌之鄉」,境內居住著漢、彝、回、苗、壯等民族,有豐富的民俗文化,還有可渡關古驛道、可渡古橋、古戲樓等傳統古建築,各種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奇特文化景觀。

在可渡,斑駁的青灰色像清晨的殘夢,並列的雙橋堅固而又蒼老;五尺古驛道貫穿全境,洞穿2000多年的滄桑歷史;北盤江自西向東橫亘綿延,在江水南北兩岸鏤刻出「山高水長、水流雲在」「飛虹立寧鶴」等摩崖石刻,記述著楊柳可渡2000多年的經濟、社會及人文發展狀況。

可渡境內現保存有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可渡關驛道」,歷史上稱「僰道」,又稱「南方絲綢之路」,是我省現存最完整的古驛道。在驛道線上,有古碑林、古城牆、古建築和諸多摩崖石刻;有可渡炮台、可渡烽火台等古代軍事設施;有諸葛亮征南時留下的諸葛大營、孔明橋等遺址;有明嘉靖狀元楊升庵題寫的摩崖石刻;有清朝初期修建的古戲樓;有吳三桂稱霸雲南時修建的「金殿」;有廣東虎門總司令趙越修建的可渡石橋。

沾益區花山街道松林村

秦開五尺道,松林就成為五尺道入滇的重要據點。明朝天啟年間(公元1625年)建成松林古城。1949 年底,解放軍與國民黨89軍駐松林部戰鬥,南北城門及部分城牆被炸毀,現松林驛城內建有紅軍長征紀念碑。松林人口近萬人,有姓氏 106 個,為雲南省第一大自然村。

松林古城房屋建築呈條形布局,家家戶戶組合為長廊式街道,除僅有的幾座大宅院外,院落建築較少。明末清初,松林城東西長 300 米,南北寬 200 米,商旅絡繹,官民交通往來熱鬧非凡,城內建有魁星閣、東南西四城門樓、觀音閣、武侯祠、文廟、關帝廟等傳統古建築,儼然一都市。今尚存魁星閣及民居 400 余間。松林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有民間手工藝剪紙藝術、民間節日習俗舞龍舞獅、洞經音樂文化、手工制香。

保護與開發並重

如何讓傳統村落更長久、更靚麗地呈現,曲靖住建部門已經採取了諸多措施。17個納入國家級傳統村落的村莊均編制了傳統村落發展保護規劃,村內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建築群體修繕加固按照保護髮展規劃實施。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開展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建館工作,會澤縣白霧村參加第一批已完成建館工作。羅平縣臘者村、師宗縣淑基村、陸良縣馬街鎮良迪村、沾益區花山街道松林村參加第二批開展建館工作。

在傳統村落的保護中,曲靖堅持做到科學編制傳統村落保護髮展規劃。按照《城鄉規劃法》以及《傳統村落保護髮展規劃編制基本要求》,科學有序開展傳統村落「一村一檔」的檔案建立和保護髮展規劃編制工作;做好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建館工作,做好傳統村落宣傳工作,提升傳統村落文化影響力;合理選擇傳統村落發展模式。正確處理傳統村落保護與村民意願、保護與合理利用、保護與適度開發之間的關係,結合村落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尋找保護與發展的平衡點,建立「政府引導、社會參與、村民為主」的保護髮展模式。

文丨滕仕礦

圖丨滕仕礦 文化師宗 曲靖旅遊

編輯丨蔡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