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幾乎全城被淹,這個小區卻安然無恙!上百名業主用了一個方法

2019-08-13     浙江24小時

被子、米袋、垃圾桶、廣告牌、球桌……這些看起來很平常的東西,靜靜堵在地下車庫的門口。

這是8月12日下午錢江晚報記者在臨海湖畔尚城小區見到的一幕。

在這場颱風引起的大洪災中,這座身處古城中的小區,幾天來卻生活基本正常,這是如何做到的?




在過去驚心動魄的二十多個小時里,上百名業主的自救,保住了自己的家園。

他們中有退休教師,有工程老闆,有律師,更多的是不知姓名和職業的人。雖然他們住在同個小區,但和很多城市裡的人一樣,平日並沒有多少往來。

這場洪災,卻讓他們自發站到了一起,用人力築起了兩米高的堤壩,擋住了深達1.7米的洪水。

自救

10日這天,臨海的雨並不大。


小區東門的地勢最低,從早上開始,就有了一點積水,大家開始準備。下午三點多,水開始多起來,看起來要漫進來。

業委會其他幾名成員和業主們都到了東門。大家商量,這個情況,肯定要堵。

如果地下室被淹,大量的車子損失,停水停電,大家的財產損失會很大,而且之後生活也是個麻煩事。

小區有1300多戶人家,三個地下車庫出口,還有一個緊急疏散口。

要堵就要堵四個,不然沒用,說起來好像簡單,但這其實是一個艱巨的任務。當時他們並沒有想到水漲得這麼高、這麼快。

一開始,物業經理老陳拿出了防洪板和沙包。但是,沒堅持多久,很快就擋不住了。

「要不要堵?」有人這樣問大家。

「堵。」

「有沒有信心。」

「有。」

「那就干。沒有信心就算了,也幹不成。」當時業委會是這樣想的。

很快,業委會成員就帶人去了小區里正在裝修的別墅,翻進去,把裡面所有木板等可以擋水的材料,都搬了過來。

另一邊,大家開始發動更多的業主,有的去跑樓道,去喊人。

晚上六點多,一線抗洪的人接到一個業主的電話,勸他不要弄了,沒有用的,洪水還會漲,大家各安天命吧。

「你不要說這些話,不然大家都不想乾了。」接到電話的業主沒有理。他知道,如果那個時候,人心一散,那就全完了,之前做的努力,也都白乾了。

當然,他們早切斷了一些電源,安全是第一的。




挖沙

洪水還在漲,對他們來說,最需要的是沙包。

沒有現成的,他們就想現做,他們想到,小區有幾個花壇,表面鋪的石塊下面就是泥土。

但是另一個問題是,有土,但是沒有袋子裝。

在白天,有名律師業主就向有關部門要過編織袋,被告知在自來水廠,需要自己去拿,但是,那個時候水漲了,已經出不去了。

沒有袋子,有的業主就把家裡的米倒了出來,拿來了米袋,有的則把衣服縫了起來,裝起沙子。

一名女業主從家裡拿了所有的四條被子,另一名拿了五件的羽絨服。很快,大家收集到很多可以裝沙土的衣物,僅被子就有上百條。

另一批業主則用鋤頭、鐵鍬挖土,石塊太硬了,很多人手摸起了泡,腿也割傷了。但是當時情況緊急,大家都顧不了那麼多,啥都別說了,埋頭干唄。

「吃飯也沒時間。」物業經理老陳這兩天就吃了兩包面,工作量又大,精神也緊張,餓得快暈了。他們的保安也一樣,一晚沒睡覺,十幾個人堅守到了最後。

人多力量大,人多也主意多。很快,有人想到,物業還有一些垃圾桶,趕緊過去推來,他們把垃圾桶灌滿了水,排成一排,就簡單地築成了一道堤壩。

一分一秒過去,築成的簡單堤壩越來越高,但洪水依然在上漲。

實在沒東西攔擋了,幾個業主就去小區里把幾塊廣告牌拆了下來,堵在門口。




取袋

天色暗了,水還在漲,難道不行了?大家有些沮喪,這時,一個好消息傳來,小區里有個業主正好在自來水廠,他要來了七百多個編織袋,但是外面水太大,他送不過來,卡在了一公里外。

這個時候,當地很多小區已經被水淹了。

怎麼辦,編織袋要有人去拿。但此時,路上已經變成了汪洋,他們也沒有船。

打電話給有關部門,想要一艘救生艇救個急,被告知都派出去了,沒辦法。

只有自己想辦法了,一個業主忽然想起來說,自己家裡有一個皮划艇,但是還沒充氣。他趕緊回家沖了氣送來。

船有了,但是誰去呢?這麼個天,洪水還在漲,大家商量首先要會游泳,水性要好。沒想到,最先站出來的是兩個女業主,她們說自己會水,水性很好,沒問題。但大家苦笑了下,還是覺得女人去不安全。

接著,又有兩個小伙子站出來說,還是他們去吧。




他們坐上了皮划艇,艱難劃向目的地。一公里路,來回花了兩個多小時,因為一路上水流衝擊,小艇時常被沖得往回走。

業主們還在地下室找任何能幫上忙的東西,他們看到三輪車就拿來用了,因為運土快,那時也管不了是誰家的了,抗洪最急。

在地下室,男女老少緊張勞動,挖的挖,裝的裝,運的運,流水線作業。沒多長時間,他們挖空了幾個花壇的土。

一個個沙袋通過三輪車、翻斗車不斷運往四個入口。

從下午到晚上,他們有的換了四套衣服三雙鞋子,身上基本都是濕的,有的長時間泡在水裡檢查加固堤壩,有的全身擦了止傷藥。除了在一線幹活的,還有很多業主紛紛送來礦泉水,薑茶還有吃的。

平日裡,他們住在這個小區,但沒什麼往來,不知道彼此的姓名、職業,甚至住在一個單元,抬頭不見低頭見的,也就是混個臉熟,大家心裡都生分,但就在這一天,災難臨近的時刻,他們抱團成了一家人。




守門

晚上九點多,很多業主收到了臨海防指發的一條信息:水位已經開始退了,請大家不要恐慌。

但當時大家觀察,水位似乎還在漲。於是,他們決定分兵看守。

四個門都有一個業委會成員負責看守。

東門有險情了,大家趕到東門;西門出問題,他們又趕到西門。這樣來回了好幾次。




最險的時候,是發生在晚上十點多,緊急疏散口進水了。「當時大家守了很長時間,加上外面消息都說水要退了,所以多少有些鬆懈吧,差點功虧一簣!」

這個出入口有五米多高的斜坡,洪水衝進來那可就不得了了。

大家趕緊衝過去,把堤壩加高。這次,業委會的一位成員叫上了自己的兒子和女婿,平時兩個小伙子都沒幹過什麼活。

「我都把家人帶上了,別人也就沒什麼話說了,都來干。」他說。另一邊,馬上用水泵往外抽水。

這一場忙完已經是十一點了。「俗話說水火無情,你不經歷過真是不知道,這水這麼厲害。以前電視里老看到抗洪的畫面,當時是舒舒服服坐家裡看的,就當看個熱鬧,今天自己站在這沙土堤壩上,真是膽戰心驚。」有業主說,事後想想,還是很慌。

業主們一直守到了凌晨兩點多。




坐在辛苦了一夜堆成的兩米高的堤壩上,大家看到,水位確實慢慢下降了,人們終於鬆了一口氣。

四個入口都守住了。

「這次都是靠業主和物業的團結努力,大多數一起幫忙的人,我們到現在,都不知道名字的。」幾位接受採訪的業委會成員一直這樣強調。




他們也說到一個問題和經驗,那就是救援物資的準備太重要了,「一個小區如此,一個城市就更加了吧」

12日下午,錢江晚報記者在當地探訪時,湖畔尚城小區四個入口的棉被、毯子、枕頭、廣告牌、垃圾桶等等,都還帶著洪水的痕跡,但小區裡面大體無恙,天氣一放晴,這裡的生活似乎就很快恢復了正常。而周邊的小區因為水漫進去,停水停電,正在緊張地救災,有的地下室進水嚴重,還要排好幾天。

幾個小區業主碰到一起,也會回憶著這場自救抗洪帶來的自豪,他們也不由惋惜,如果當時像他們小區一樣,守住了城門,這個城市是不是就兩樣了。

來源:錢江晚報/浙江24小時記者 史春波 文/攝(部分圖片由小區業主提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pVr_iWwBvvf6VcSZcIT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