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化:背景、實質、成果及其「三重負外部性」

2019-09-28     鄉村三農小書屋

自從1997年遭遇東亞金融風暴使中國遇到「工業過剩」危機以來,如同西方1929~1933年遭遇生產過剩,轉而在農業領域全面推進大生產,旋即造成農業過剩的情況類似——中國也主要是在商品化率高的大宗農產品生產領域全面推進了工商業資本進入農業的產業化進程,這種情況在1998年成為國家支農政策的主要導向至今已經15年,客觀上也造成了農業過剩和農產品大量浪費的局面。

據研究,「農業產業化」在現象上看是農業的二產化——增加設施投入實現車間化生產,而實質則是政府為過剩工業產能開放農業領域,讓外部投資主體獲得農業資源「資本化」的制度收益。在這個實質的決定作用下,幾乎所有外部投資主體都與地方部門交易來更大規模占有農業資源。

農業產業化15年來的經驗和教訓兩方面都值得關注。

積極的結果,一是在化解工業過剩壓力的同時加速推進了農業現代化,設施農業為主的農業現代化憧憬初步得到體現。二是形成了一批有規模的涉農企業。三是體現了農業市場化改革的效率,凡商品化程度比較高的農產品產量都大幅度提高。

消極的後果是產業化農業的三重負外部性益明顯。具體如下:

其一是農業過剩:中國農業人口占比約19%,相對而言中國農產品占世界產量的比重數倍於人口比重,其中蔬菜67%、豬肉51%、淡水養殖70%、大宗果品40%等。事實上,中國鮮活農產品大部分過剩,社會上發生大規模浪費型消費,增加了物流、垃圾等環境成本和諸多社會問題。近年來,中國產業化龍頭企業大部分已經沒有盈利可能,這和近年來工業過剩壓力下的一般企業沒有利潤,卻不得不勉強掙扎惡性競爭的情況幾乎一樣。

其二是污染嚴重:種植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和養殖業的添加劑、重金屬等,這都造成農業污染愈演愈烈。陳錫文指出,2013年我國的化肥使用量已達5900萬噸,農藥使用量達到180萬噸。遭受中重度重金屬污染的土地,已經達到了5000萬畝。此外,北方廣泛使用的塑料地膜每年回收的不到40%,剩下有100萬噸的地膜碎片留在了地里;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下漏斗的有22萬平方公里,主要在華北。這種農業生產模式造成的污染大大超過城市生活污染和工業污染。農業源污染在我國面源污染主要指標中占比在一半以上。並且成為很難化解的環保瓶頸。

其三是安全惡化:大量食品安全事件演化成為社會衝突。毋庸贅述。

發現農業產業化造成三重負外部性並不是理論創新。根據負外部性理論發現涉農企業及農業部門實際上都不承擔責任,因此存在「市場失靈+政府失靈」、進而導致雙失靈條件下的國家治理困境,才是研究中提出的理論創新……

據此可知15年農業產業化期間形成的利益集團對政府部門決策有多方面潛在影響;可知中央政府及時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及轉向「兩型農業」的重大調整難以在部門政策調整中得到落實。

此外,面對更多新挑戰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有關政策被意識形態化地討論著,而至少應該有的政策研究明顯闕如。為此,近期需要加強關於產業化農業派生的生產過剩及污染惡化的相關性研究,需要有關於全球化挑戰下的負外部性研究。相應地,急需建立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積極配合開展生態化農村經濟及兩型農業的優惠政策及投入導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pR-Vc20BJleJMoPMv0r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