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對待當代惡臭娛樂經濟

2019-07-25     烯財經

幾日前周杰倫的「刷榜事件」,讓2000後和已是而立之年的80、90後「老阿姨們」來了一場正面交鋒。

「超話榜第一都沒拿過,沒人氣沒流量,周杰倫演唱會門票憑什麼那麼難買?」這是2000後對上一代偶像的質疑。

對周杰倫的質疑

戰爭往往是由於信仰的不同,這樣的「不服」對80、90後來說,不僅是對偶像才華的質疑,更是對他們美好青春的質疑。要知道,周杰倫可是一直拿金曲獎拿到手軟,能為音樂播放器帶來15%的DAU(日活躍用戶)增幅的歌手。

如此優秀,怎能容忍非議?

老阿姨們決定幹起來!

於是他們開始卯足勁給周杰倫沖榜首,幾代人為了情懷熬著夜,抱著孩子學打榜,經歷了幾日鏖戰,很不容易的把這場爭鬥贏了下來。

而對手僅僅是剛火一年的蔡徐坤,一個飽受爭議的21歲男孩,你不得不承認現在娛樂行業的粉絲運營真的很強大。但在Columbus(ID:XinziYouth2019)看來,後者是娛樂業非理性繁榮的病態,長期以往,毀掉的不只是下一代,還有我們的文化和藝術。

蔡徐坤

優秀的文藝作品能滋養人的心智,但相對的糟粕內容會讓一個人變得更極端。有人說,2000後更自我,更敢於表達,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來追星娛樂,這無可厚非,我們只是順應市場需求做事兒,有何非議。

但是這樣嗎?

1、流量文化從何而來?

idol本來就是吃青春飯的職業,根據《第一財經周刊》公布的《2018最具商業價值明星榜》,周杰倫並不在百強之內,榜單前三名分別是楊冪、吳亦凡以及迪麗熱巴。艾漫數據也顯示,周杰倫在今年第一季度的商業指數僅位列53名。並不是因為周杰倫的藝術能力下降了,而是因為他的商業價值隨著年齡增長一直在被重新評估。

而蔡徐坤則是站在選秀節目的山頂,隨著《偶像練習生》、《創造101》等幾檔選秀節目的巨大成功,蔡徐坤拿下prada、奔馳、味可滋、養生堂的代言,目前代言費超過1200萬,已經超過大部分一線明星。

蔡徐坤代言味可滋

可以說,2018是中國的偶像元年,除了蔡徐坤,孟美岐、楊超越也是其中的佼佼者。她們接下德芙、京東還有眾多化妝品廣告,孟美岐還拍攝了包括《誅仙》在內的4部電影和10多個綜藝節目。各種娛樂經紀公司也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立志要打造出下一個蔡徐坤、孟美岐。

孟美岐飾演《誅仙》角色

idol在流量社會的作用十分可怕,易烊千璽元氣計劃里出現的托馬斯自拍小火車銷量同比暴漲1500%,同款GU睡衣一天內賣空全網庫存。而鹿晗的佳潔士牙貼銷量陡增為日常的15倍,熱感牙膏則暴增至日銷的20倍,寶潔全店銷量,增長近300%。

說到idol文化的歷史,必須要提到韓國。韓國的整套造星計劃從星探、訓練、淘汰制、打造組合、歌曲舞蹈製作、活動推廣都非常成熟。韓國貿易投資振興公社與韓國文化產業交流財團共同發布的《關於2015年韓流經濟效應的研究》顯示,2014年,韓國文化產業增加值達377051億韓元,占GDP的2.54%。2015年「韓流」拉動經濟效應最大的是遊戲產業,帶動效應為2.72萬億韓元,其次為旅遊業,帶動效應為2.18萬億韓元。

韓國女團出道

當年的韓流侵襲整個亞洲,而中國是最大的出口市場之一,而「愛豆」idol這個詞其實也是迷戀韓流的粉絲們傳播開的。正是因為嗅到了娛樂經濟的強大,國內各大電視台和網絡平台開始效仿韓國的造星模式。成龍、王思聰也在韓國專門開了娛樂公司培養藝人,浙江電視台、芒果台、東方衛視從韓國引入的《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兒》、《我是歌手》、《極限挑戰》霸占螢屏多年。網絡巨頭中也開始了自製綜藝,除去剛才說的《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還有《中國有嘻哈》。

從目前來看,效仿得到的經濟效益還是非常成功的。除去帶火了一大堆主持人,基本上每一期都能刷爆網絡。《我是歌手》全部13期節目網絡視頻總播放量累計接近10億次,《中國有嘻哈》直接把中國的嘻哈文化帶上了最高峰。

當然,也有些節目並不是很成功,比如:《中餐廳》、《我們相愛了》、《真正的男子漢》、《花樣爺爺》、《爸爸回來了》、《花樣姐姐》、《我們都愛笑》、《非首腦會談》、《星星知我心》、《完美邂逅》、《兩天一夜》,或多或少以上綜藝都有不承認自己是效仿的,但明眼人應該都能看出來。

2、娛樂造星,本質還是一場場公關戰

國內很多媒體嘴上說是要打造國內自己的偶像,但在Columbus認為目前我們學到的大部分都是糟粕。深扒細節,你就不難發現,現在粉絲的追星已成為娛樂造星產業鏈中的一環。在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今天,粉絲就是造星的工具,而對這門生意的商人來說,流量變現就是王道。他們不在乎文化,不在乎長遠的生態,或許在他們看來,這種意識形態的事兒還是交給國家吧。

於是細緻觀察,我們會看到一個個光怪陸離的造星運動,散發的一致味兒就是「假」,許多公司為旗下藝人刷假粉絲、刷評論點贊數,這個現象依然很猖獗,甚至連其他行業也開始被帶歪。

曾經央視曝光過的製造一億微博轉發量的幕後推手「星援」APP被查封。該APP利用粉絲給「愛豆」刷流量的需求,瘋狂牟利,半年內吸金800餘萬元。18年8月份,蔡徐坤的新歌在ITUNES和POP都占據首位,遭到全球很多實力派明星抱怨數據的真實性,許多網友也覺得倍感羞恥:「丟人都丟到國外去了」。

刷流量

狂熱的粉絲們何止是出錢還出力。現在每個明星都有很多QQ群、微信群,包括各種官方新媒體矩陣。其實大部分都是官方安排,吸引那些心智尚不成熟,熱衷選秀節目和狂熱追星的粉絲。通過僱傭「水軍」假裝粉絲,每天打了雞血似的在群里發動大家為偶像刷榜。

《中國有嘻哈》中從來沒聽過名字的idol rapper居然有這麼多「粉絲」

為了追星,粉絲群里還分享提供自動刷榜功能的手機應用程式,進入其主頁,選擇心儀的明星,無論打榜的日期還是文案均可供挑選,粉絲們需要做的,只剩下付費而已。這些運營已經把不懂事的粉絲玩弄於股掌,策劃很多欺詐的活動,比如明星過生日,為idol買禮物等等,促使群內的粉絲保持一種狂熱感。

當然,這些對於急於造星的廠商們都是小把戲,他們更重要的大頭戲就是:反套路營銷!

有爭議就有話題,有話題就有流量。

在很多新聞和歌曲的彈幕中你會發現有粉絲為了保護idol對罵的情景,從吳亦凡、鹿晗、黃子韜、張藝興到TFBOY,一直到現在的蔡徐坤,都是被罵出名的,然後又被各種節目慢慢洗白,創造一個好的人設吸引更多真實粉絲。

這種「飯圈」用詞往往很新奇,讓人想去了解,就像一個黑洞一樣在慢慢吸引並催毀年輕人。

粉絲群有各種嚴密的規則,就像一個奇怪的組織。但運營也會用一些骯髒的手段,派一些人假裝其他粉絲,故意去罵自己家藝人,所以說一開始引戰的基本也都是託兒。可憐的是這群粉絲們,拋棄了自己的恥辱感,在網上生成越來越多鍵盤俠。

可以去網上看一些飯圈用語,已經毫無人格和節操

其實娛樂造星本質就是一場公關遊戲,除了幫助旗下藝人成長之外,同時與記者媒體打好關係。中國效仿海外造星之後,衍生出來的東西已經更多失去了藝術沉澱,帶來的都是虛偽的,和拿不出手的東西。

畢竟這都是生意,但當你發現這些被罵大的明星們開始占領各個電視與綜藝、年輕人越來越多開始變成顏控、拜金主義和網絡噴子,甚至因為一個明星摔了一跤能哭半天,能為了送明星出道花光自己所有積蓄!

追星場面

中國的歌壇、影壇作品開始變得越來越速食。國內能讓全世界震撼的作品和明星空白了幾十年。真的還要這麼選秀下去嘛?

撿到芝麻,丟了西瓜,是該好好想想。

歡迎關注「新資青年」公眾號,加小烯(微信號:xiyixiaoxi)第一時間了解更多關於基金,債券,科創板,電影投資,網劇投資等理財投資秘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pPitKGwBmyVoG_1Z-LC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