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一句話來形容自己有多窮?
「薪儘自然涼」
「樓下鄰居總投訴我家吵,可我窮得叮噹響我能怎麼辦」
「睡覺不敢翻身,怕能量消耗太多」
就問你真不真實!誰能想到,這屆90後表面上年紀輕輕,背地裡一個個早就已經「四大皆空」了——錢包空、手機空、支付寶空、信用卡空。
1
「隨薪所欲」的生活都成了過去時
記得自己剛來北京的時候,也瀟洒過:
那個時候實習工資還算可以,主要還有爸媽資助生活費,基本上抵了房租,所以掙的錢都可以用來零花,著實放縱了好一陣,出門不管多遠必打車,和朋友們三天一小聚五天一大聚,火鍋、燒烤、日料、韓餐……周圍能吃的基本吃了個遍兒,周六日在家也全靠外賣解決。
像自己一樣的年輕人絕不是少數,甚至可以說,90後的絕大部分都是如此。新華社調查顯示,44%的年輕人一周做飯不到2天,19%的人從不做飯。而根據數據顯示,90後人均一年吃飯排隊費時比80後多出71分鐘。
本來想著正式開始工作後就自己帶飯,結果發現,更難了。要麼工作了一天只想躺著、要麼加班根本沒精力,外賣幾乎成了續命來源。大概像這樣持續了一年,搬家重新交房租的時候,發現銀行卡里幾乎零存款,一筆筆核算,才發現每個月光是外賣,就要花進去小兩千。
和朋友合租,一起點還算好湊滿減,同事一個人住,對於外賣價格的變化感觸更深:「以前20元就可以吃到很好,現在隨便點點就要30多了,不少商家還把起送費調高了,一個人點根本到不了,想吃只能多加配送費。」
不想做飯的理由可能有無數個,但開始做飯只需要一個——窮。
2
當代年輕人做飯翻車現場
話雖然說得輕鬆,但真的要開始買菜做飯,那可太太太太難了。
第一關是臥虎藏龍的菜市場。菜攤、肉攤、水果攤、水產攤四大門派,每個攤主都是修煉多年的高手,決不能跟他們對上眼神,否則……
「小妹,買點菜吧,多送你兩根蔥」;
「差一點兒就剛好十塊錢的,給你湊個整!」
「我都剁下來了,沒多少,你周圍問問去,我家絕對最便宜」
幾個回合下來,難得來次菜市場的年輕人們,一個個都成了鋸嘴的葫蘆,本來已經在嘴邊的「太多了」,也默默咽了回去,變成尷尬又不知所措地點點頭。於是,只想買兩塊錢的肉,拿到手裡變成了五塊錢,只想買點青菜,結果大袋小袋拎回了一堆。
這麼多年唯一學會的買菜技能
不過,能熬到這裡的已經算是人才了,更多的人可能直接垮在第一步——
菜攤上的四季豆、豇豆、長豆角個個碼得整整齊齊,盤靚條順,可你知道哪個是哪個嗎;肉攤上的裡脊、前腿肉、梅花肉、五花肉塊塊新鮮肥美,但哪種才最合適今天的餐桌……每個大喊著「我可以」的年輕人,最終都會在菜市場體會一把智商被按到地上無情摩擦的感覺。
好不容易買好了菜,狀況百出的做飯翻車場面,更是讓人頭大:
煮飯煮成夾生的,煎魚被油燙了個泡,切土豆絲把手切了個口子;
除此之外,你還可能收穫完美冒充奧利奧的南瓜餅:
變成了米飯的「粥」和顏色詭異的番茄蛋花湯:
此等慘烈的場面總結起來大概就是,好吃的菜總是相似的,但翻車的菜各有各的翻車。
3
下廚房,跟生活和解的第一步
好在失敗的次數多了,廚藝也算是小有進步,硬菜雖然技術依然飄忽不定,但家常小菜基本都沒問題。
朋友自從決定早餐自己做後,從以往睡到上班前最後一刻,變成了7點準時起,給自己熱粥、煎雞蛋,每天換著花樣來,還買了好看的桌布,打卡美美照片,整個人過得有規律了好多。
朋友的早餐打卡
最開始的轉變,是因為想要省錢,畢竟點一頓外賣的錢,如果換成自己買菜做飯的話,能吃好幾天,到後來,逐漸開始享受起了這個過程:和攤主交談,學到不少新的烹飪方法;如果和朋友一起逛菜市場,兩個人互相「切磋」生活知識儲備:
「你知道這個菜叫什麼、怎麼做不?」
「這個我們北方叫菜花,好像你們南方叫花菜」
邁入廚房的那一刻,自己也好像終於長大了。所謂「變老」其實是變成熟,以前總覺得父母精打細算活得太累,以後自己一定不能活成那樣,現在發現,其實生活本來就是那個樣子,就是要「斤斤計較」,才有滋有味。
或許對其中的一些年輕人來說,用拼多多可能是對生活對大的妥協。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拼多多新增用戶城市分布中,北京居於首位,截止2019年第一季度,來自一二線城市的用戶占到了總用戶數的41%。
再詳細一點,在拼多多上買的東西很可能是我們之前不敢想的。12天的農貨節賣了1.1億單,其中80%的買家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而賣得最多的,是枸杞、百香果、雪蓮果、石榴、大閘蟹這樣的產品。
而這一切的轉變,都是從決定邁出做飯的那一步開始,它讓我們沾染了生活的煙火氣,讓我們得以與漂泊的這座城市,結下更親密的聯繫。
當然,年輕人的成長也不只是「買菜做飯」,逐漸開始學習理財、不再大手大腳地亂花錢,買衣服也不再是看上喜歡的就買買買,而是更有規劃,知道哪些是適合自己的、哪些衣櫃里已經有了類似的,沒必要再買,學會「斷舍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