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到底是凡人還是神話?為什麼被後世稱之為人文初祖?

2019-09-01     關河南望

在史前那個遙遠的時代

部落與部落之間戰爭紛爭不斷

一個部落首領的出現不僅幫人們打贏了戰爭

還將其他部落融合在一起

凝聚成了我們華夏民族最早的雛形

他帶領人們安穩生活、從事生產、發明創造

開啟了中華文明的發端

他是歷史,是傳奇,是文明的創始人

他就是------黃帝

黃帝,出生於一個叫有熊氏的部落。父親是少典,母親是附寶。姓公孫,長於姬水,後改姓為姬。因為居住在軒轅之丘,所以又叫軒轅。

司馬遷《史記·黃帝本紀》記載了關於黃帝的概況:黃帝一出生就很靈敏,出生不久就會說話,幼年時期聰明機敏,長大後踏實聰慧,成年後明察事理。當上部落首領後開始建築房屋,喂養牲畜,種五穀,還發明了車、船和樂器。

這樣一位聰慧能幹的人,是如何一步一步帶領各部落匯聚成民族,建立國家,帶領人民邁向文明曙光的呢?

在遙遠的11000多年前,那時候的華北大地還處於氣候宜人的亞熱帶氣候,氣候濕潤,水草豐美,充足的陽光和豐沛的雨水為遠古人們提供了最適宜的生存條件。公元5000年左右,全球氣候進入冷熱周期,氣溫每下降1度,亞熱帶植物就向赤道退縮300公里。3000多年前,植物退縮了600公里,黃河流域地區變得寒冷乾旱,就是現在我們所處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氣候的變化帶來的就是糧食減產,部落與部落之間的衝突不斷,人們開始處於生存危機中。當時的神農氏炎帝脅迫其它部落為其納貢,引起了其它部落的不滿。而這個時候的黃帝帶領部落人民種植五穀,安撫民眾,齊心協力共度災年,其它部落走投無路開始投奔黃帝。

為了幫助這些部落過上安穩日子,黃帝決定以戰爭的形式結束這種不安。黃帝炎帝的這場戰爭發生在阪泉,戰爭場面十分激烈。三場戰役過後,黃帝勝利,但故事才剛剛開始。黃帝俘獲炎帝後,炎帝開始率領部落加入黃帝部落。炎帝部落擅長耕種,黃帝部落擅長製造多幅高輪車。兩個部落的人們在交流、刺激、融合中形成了多元化的民族格局,各自掌握的生產技術進行了充分的交換和改進,進一步推動了民族文明的進程。

部落與部落之間的矛盾核心就在於對資源和生存空間的爭奪,九黎部落的蚩尤和黃帝部落發生了衝突,雙方在涿鹿展開了爭鬥,最終黃帝勝利並擒殺了蚩尤。這是遠古時期一次大規模的戰爭,同時也是部落從野蠻邁向文明的一大步。黃帝在這場戰爭中明白了武力可以平定戰亂,但是如果想要長治久安,就必須具備治理天下的智慧。

氣候的乾旱,最明顯的就是水資源開始匱乏。黃帝為幫助百姓抗旱,開始帶領人們挖井灌溉。井的出現不僅是農業灌溉上的一大步,更是社會管理制度的飛躍。黃帝將圍繞井周邊的田地分給8家耕種,大家共用一口井,形成了鄰里之間互幫互助的淳樸之風,這就是後來商朝所沿用的井田制。

為確保更為安全的生活環境,黃帝率領百姓開始建造具有防禦功能的城池。黃河攜帶的泥沙肥沃有黏性,人們把泥沙夯實後建成了城牆,而城牆的建立也標誌著國家的文明正式確立。

為方便傳遞政令和交流,黃帝命倉頡發明文字(最早的象形文字),還命人制定天干地支計算年月日,製作蓋天(類似於渾天儀)觀天象,制定度量衡,發明釜、甑等蒸煮器物和飲食器物,製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等涵蓋人們生活需要的各個方面。

在部落之間的矛盾戰爭中,黃帝始終以包容仁愛的精神對待各個部落的百姓。這種兼容並蓄的精神成為了延續至今中華民族的內核,為中華多民族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輸送了血液。黃帝,也就成為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第一人。

在探尋文明的渴望中,黃帝以他前無古人的開創精神和創造精神點亮了我們中華文明的曙光,這是後來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最堅固的基石。遍布全球各地的華人都驕傲地稱自己是炎黃子孫,我們紀念的是中華文明的根基和血脈,我們傳承的是文明綻放中的創造精神,我們信仰的是中華民族兼容並蓄、共創輝煌的仁愛精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pDxK82wBJleJMoPMgRi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