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更聰明,所以經常有家長會帶還在參加早教班,讓孩子參加訓練營,平時飲食中也讓孩子多吃核桃、魚類等,都是希望還能能夠變得更聰明。因為家長都清楚的知道,孩子腦子的聰明,不但有先天的遺傳因素,更重要的是後天的培養與學習。
哈佛研究表明,兒童大腦發育也是有發展規律的,有三個發育黃金期,而且是不可逆的,錯過了就不再有了。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要遵循兒童大腦發育規律,抓住黃金時期,訓練孩子的大腦,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孩子從出生到3歲,是孩子探索世界的過程。在這個時期,孩子對任何事物都會有好奇的心理,因此孩子比較擅長的行為就是模仿,當他像大人一樣能夠獨立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就會表現得異常興奮。而且,在與其他同齡孩子在一起時,比較喜歡競爭,無論是爭玩具還是比誰跑得快的時候,都是孩子樂於競爭的表現。
因此,這個時期的孩子,家長就要多給孩子一些鼓勵,當孩子在模仿正確的行為時多誇讚孩子,當與其他孩子競爭看誰吃得多時,多鼓勵自己孩子,更有利於訓練孩子的大腦發育。
在孩子5歲到7歲這個階段,你會發現孩子做什麼事情都很拖沓,沒有小時候那麼積極了。而且在讓他與其他孩子競爭時,他的競爭意識變得比較淡薄,甚至不屑於去競爭了。
當你讓他收拾玩具時,他會一動不動說出:等會我再收拾,你再次提醒,得到的回應是一樣的,都是「再等一會」。
拖拉的行為會影響孩子的思維開發,所以作為家長,我們善於發現孩子的行為特點,用恰當的方法提高孩子的行動力和行為興趣。家長可以給孩子規定:如果你在5分鐘之內把玩具歸置到原處,可以獎勵你1朵小紅花,集夠10朵花可以找媽媽兌同等價值的零用錢。這樣孩子能夠心甘情願地快速完成任務。
在這個時期,如果能夠進一步刺激孩子的大腦,孩子大腦發育將潛力無窮。可能你會發現,這個時期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不配合老師和家長了,對布置的任務也會愛答不理,出現厭學的行為。
這時候,家長就要改變自己與孩子的溝通方法和相處模式了,不能再拿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了,你越比孩子就會越泄氣。所以,家長要找到能讓孩子舒服一些的溝通和相處模式,在不影響孩子自主性發展的前提下,適當主動去幫孩子解決一部分難題。
1、孩子專注的時候不打擾
孩子專注得觀察事物或者在專注的想像時,家長不要過去打擾,這樣不利於孩子專注力的培養。有時候孩子在認認真真玩玩具的時候,有的家長就會拿起來玩具告訴孩子:「你看,不是你那樣玩的,應該像我一樣這樣玩。」這種行為就是打擾了孩子的想像力,沒有誰規定玩具就一種玩法,玩具在孩子手裡,孩子能玩出多種玩法,不是很好嗎?沒必要非要按照成人的思想來看問題。
2、不過度保護孩子
有很多家長現在對孩子都處於過度保護,生怕孩子會受傷,會有危險。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有磕磕碰碰的,也會經歷一些坎坷,倘若父母過度保護自己的孩子,不讓孩子經歷這些磕磕碰碰和挫折的話,孩子永遠學不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因此,在保證孩子人身安全的情況下,有時候家長也要學著放手,讓孩子自己經歷、學會解決問題。
3、創造和睦的家庭氛圍
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如果家庭不和睦,那孩子就會在家裡感到壓抑,很容易就形成叛逆的性格,對孩子性格形成和學習都很不利。
如果家庭和睦,一家人相親相愛,互相鼓勵成長,那孩子就沒有了干擾,就能踏踏實實地生活和學習了。
對孩子來說,大腦發育的三個黃金期彌足珍貴,家長可要好好珍惜,把握好關鍵時機,幫孩子塑造最強大腦,錯過了就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