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是華僑之鄉,尤其是泉州人的出海移民史更是可以上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自小,我們就聽了許許多多華僑如何愛國愛鄉的故事,今天要分享的卻是一位華僑在海外為當地的一片熱土奮發圖強,熱血戰鬥,最終成為了功勳卓著的將軍的故事。
這個人名叫劉亨賻,字圖瓊,又名侯鮑,所以後來他在海外以「鮑將軍」之號聞名,後來在南洋還有個西方名叫扶西。劉亨賻出生於清同治十一年(1873年),泉州南安縣碼頭鎮劉林鄉歧庭村人。雖然自小家境貧寒,可劉亨賻卻很聰敏好學。
時逢清末,民不聊生,泉州沿海地區下南洋謀生的人很多。劉亨賻十八歲那年家裡為之成婚,婚後不久,就跟隨伯父劉元系前往菲律賓,在馬尼拉一間鐵匠鋪當學徒。劉亨賻聰敏好學而又十分勤勞刻苦,幾年時間就已經不僅掌握鐵匠手藝,還能精製多種火藥槍炮,並且在工作之餘學習掌握了西班牙語和菲律賓當地語言。
當時的菲律賓由西班牙人長期殖民統治,但西班牙的剝削和壓榨已令菲律賓人民無法忍受,一股獨立意願和運動已經在菲律賓蜂擁而起。1896年6月,黎薩率先發起菲律賓獨立運動,一個多月即被殘酷鎮壓和殺害。但同年8月,滂尼發秀又在馬尼拉附近發起反西獨立運動,菲律賓各地各島紛起響應,遍地開花,相繼建立了不少革命政權組織。
而當時的華僑久居菲律賓,和菲律賓人民同樣苦於西班牙人的嚴重剝削和壓榨,早已是同氣連枝的關係。所以在菲律賓革命運動風起雲湧之際,廣大華僑也與菲律賓人民休戚與共,貢獻財力、物力和人力,甚至獻出生命。而劉亨賻也於此毅然決然地投身於菲律賓人民的獨立運動中。
當時,因西班牙統治下的殘酷剝削和愚民政策,當時的起義軍經濟落後,使用的武器也以刀槍弓箭為主。劉亨賻利用自己擅於製造武器的特長,且能用西班牙語和菲律賓語和當地人交流。一開始,他受命建設兵工廠,幫著起義軍製造槍炮彈藥,改良起義軍的裝備。後來,他還親自訓練起義戰士的槍炮技術,操練隊伍,甚至發動許多華僑青年投身起義軍隊之中。
隨著起義軍戰鬥規模的不斷擴大,西班牙統治者的鎮壓力度也不斷加強。後來,劉亨賻便親自率領起義軍投入戰鬥,衝鋒陷陣。他在戰鬥中常常身先士卒,奮勇殺敵,而且還經常能總結戰鬥經驗,為起義軍部署和改進戰略戰術,屢出奇計,因而常能克敵制勝,起義軍的勢頭也因此節節高漲。
隨著戰鬥的不斷勝利,劉亨賻被當時的起義軍總司令也是後來的菲律賓共和國第一任總統阿奎那多一路從少校晉升到將軍。
1898年6月,他更被委任為南路起義軍的總指揮,領導馬尼拉以南地區各路起義軍的戰鬥。期間,他還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向華僑募得巨額捐款,悉數交由起義軍,解決共和國的經濟危機。於是,菲律賓軍民對他十分擁戴與崇敬,稱他為和「鮑將軍」諧音的「百勝將軍」,「鮑王」。
在受命南路總指揮後,劉亨賻又繼續率軍與西班牙軍隊作戰,先後攻取了南部甘麻仁省等廣大地區,進而又奪取了黎牙實比、八打雁兩處重要海港,基本奠定了南方勝局。於是,起義軍總部又任命他為起義軍副總司令,準備率軍會同攻取首都馬尼拉。至此,菲律賓獨立戰爭可以說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
然而,美國人為自身利益考慮,以支持菲律賓獨立為由,於1898年8月出兵,登陸菲律賓與西班牙軍作戰,並在此關鍵時刻乘機攻取了首都馬尼拉。菲律賓共和國雖然已宣告成立,而勝利果實其實已經被美國人所竊取。
所以,在阿奎那多成立共和國之際,劉亨賻卻提出了辭職告退。但他的功績不會為人所忘記,菲政府授予他參議院名譽議員兼退休軍人會榮譽會長的光榮,而此時劉亨賻年僅26歲。
雖然退職,然而在1899年2月美菲戰爭爆發之際,劉亨賻依然受命帶領軍隊在多地抗擊美軍入侵。雖然他多次率軍取得勝利,但無奈當時的美菲實力相差懸殊,隨著1901年阿奎那多被美軍俘虜,美國人已然成為了菲律賓的真正主人。
其後的大部分時間,劉亨賻定居馬尼拉,主要與僑胞相處,幫助他們解決困難,調解矛盾,處理他們與菲律賓政府關係和社會融合等問題。
劉亨賻先生對祖國家鄉無限熱愛,在南洋的波瀾壯闊生涯結束後,他曾返回南安劉林鄉,向家鄉傳達現代的民主自由理念。但當時中國正處清末黑暗時期,清政府對外無能,對內高壓,失望之際,劉亨賻遂返回馬尼拉長期定居。
而他返鄉時曾帶回一幅油畫肖像和一枚菲律賓政府授予的金質勳章,陳於其故宅廳堂,供鄉人參觀。可惜後來這枚勳章被其弟因家境困難變賣了,而那幅油畫肖像也在抗日戰爭中被焚毀,殊為可惜!
1927年4月,劉亨賻在菲律賓因病去世,享年55歲。當時菲律賓人民和僑胞無不為其哀悼,菲律賓政府為紀念其功績,特下令舉行國葬,全國休業一日,下半旗致哀,派憲兵護送靈柩,國家軍政首長和國會議員均往送殯,可謂極盡哀榮!
直至今日,在菲律賓和閩南地區,人們依然頌揚和紀念著這位傳奇華僑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