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刻紙,80後以前的泉州小夥伴小時候可能都有印象,用粗一點的線條畫出各種形象,刻下來後,再把紙蓋在上面,用鉛筆再紙上不斷地塗抹後,下面刻紙形象的線條就會再上面的紙張上顯現,然後再用工具刀把它刻下來。這樣一個傳一個,尤其是過年前後更為樂此不疲,不同的刻紙形象在小夥伴中複製著。
這個,其實源於泉州歷史上很有名的與剪紙形式略有不同的刻紙藝術。
在閩南家家戶戶每逢過年過節、紅白喜事,都要張貼諸如「紅箋」、紋飾紙圖等。尤其是泉州元宵花燈古今都極富盛名,就和多姿多彩的刻紙花燈有莫大關係。這一背景造就了泉州刻紙藝術在中國民間剪紙藝術史上獨特而靚麗的一道風景線,而泉州刻紙藝術也在2005年和泉州南音一起入選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和一般的剪紙藝術比較注重造型線條,全部工藝都由剪紙師一人完成略有不同,泉州的刻紙藝術一般是先由畫工把圖畫和書法用線描的方式書畫在紙上,再由刻紙工進行剪刻,這種方式因融合了書畫藝術和刻紙工藝而呈現了精彩的多樣態。
古早時泉州的刻紙業十分興隆,還形成了一些諸如字行輩分的傳統特色。比如清光緒年間,泉州刻紙業的工匠名師大多以「司」為名,較有名的有史扁司、蔡模司、蔡忠司、蔡財司、林英司、陳九司等。 2019年,泉州李堯寶刻紙藝術被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保護單位,這位李堯寶的兄長兼師傅李其就是上述史扁司的徒弟。
李堯寶
李堯寶(1893-1983),又名李國富,出生於泉州棋盤園,家境貧困,從小就跟父親漆畫名師李九史學習油漆畫和哥哥李其學習刻紙。他聰敏且能吃苦,所以很快就兼具了厚實的繪畫和刻紙基礎。18歲時,李堯寶開始獨自謀生,主要是在閩南一帶給寺廟作畫和刻紙,也因此結識了很多能工巧匠,豐富了自己的見識和技藝——我們今天所知的很多泉州刻紙藝術歷史也都是得益於他後來的回憶。很快,他不僅刻紙工藝精湛,而且繪畫與書寫技藝造詣也很高,遂產生了很多創新刻紙工藝的念頭。
比如刻紙方式的創新,我們文章一開頭所描述的那種用鉛筆在紙上塗抹以複印的方法實際上是一種陽刻手法,而李堯寶開創了一種可以進行印刷的陰刻刻紙圖案法。他還把刻紙從平面藝術擴展到立體藝術,這種技藝主要以「料絲花燈」為代表。在造型、線條等藝術與內涵上,李堯寶也把其刻紙藝術從原來簡單的適用工藝上升到了欣賞和使用藝術相結合的高度。
1954年,在晉江舉辦的民間工藝美展上,李堯寶的「多角燈」和其他精湛的刻紙作品轟動了當時的藝術界。其後,他受聘任為「泉州美術工場」的場長,培養了許多藝術高徒,製作了許多優秀克製作品。1959年,其所製作的料絲花燈「勞動光榮燈」參加了國慶十周年慶典,吸引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興趣,並廣受海內外藝術界的好評。可惜十年動亂時期,他的數千幅刻紙作品和幾百盞料絲花燈被作為「四舊」燒毀。到1973年,泉州刻紙業再啟之時,新舊藝徒竟只剩下5人。改革開放後,泉州刻紙藝術再度興隆,前身為泉州美術工場的泉州工藝美術公司在李堯寶作品的基礎上開發了許多深受當時民間所喜愛的產品,使得傳統的泉州刻紙藝術又重新活躍於世。1981年,泉州工藝美術公司舉行了李堯寶作品展,他那精妙絕倫的藝術作品再次閃耀於世人的眼前,依舊是那樣令人神往,令人震撼!
多角燈
今天雖然是網際網路時代,民間的色彩裝飾雖然已越發趨於機器和電腦設計化,但其實泉州刻紙作品依然流傳於泉州人的紅白喜事、新年節慶之時,尤其是元宵節的泉州街花燈,尤其不可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