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歷史上真實的「飛將軍李廣」其實是這個樣子

2019-09-24     趣說人文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短衣匹馬隨李廣,看射猛虎終殘年。」 ...諸如此類的名詩佳作以及這些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都在頌揚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飛將軍—— 李廣。

李廣,應該是歷史上被歌頌的最多的武將之一,然而,李廣最終沒有被封侯,這在很多古代軍迷的眼裡,著實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兒。但實際上,倘若追本溯源地去考究那段歷史,李廣沒有被封侯,完全在情理之中。但為什麼那麼多的文人騷客,為他瘋狂寫詩,對他歌頌有加?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欲說這個問題,我們先需要嘮嘮李廣為何沒有被封侯,甚至是一直沒被重用。

其一,李廣的軍事才能到底如何?真如《史記》所說,還是被放大了?

李廣到底能不能打?能打。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回答的斬釘截鐵!

李廣勇冠三軍,善於打硬仗,打強仗,更喜歡打惡仗。尤以箭術冠絕當世。就連死對頭匈奴都給他冠以「飛將軍」的稱號。但是縱觀中國古代戰爭史,如同李廣這類將軍,一般情況下,朝廷會給予他們什麼職位合適呢?

一個就是前鋒,打頭陣的,先鋒部隊一般都是攻堅主力,肩負著鑿穿敵陣的大責。因此大凡先鋒部隊的將軍,都必須勇冠三軍。比如,唐王手下的尉遲敬德,明朝大將常遇春等人,都是此類猛將。另一個就是負責斷後的部隊,特別是撤退時斷後的部隊,一定要精銳,最著名的,莫過於演義里的趙子龍,諸葛亮數次遠征,斷後的總是趙子龍。還有一種是押送糧草的,這種也是需要猛將的,比如《封神榜》中姜子牙旗下的大將鄭倫。

(先鋒部隊一般都是攻堅主力,肩負著鑿穿敵陣的大責)

但是這些人往往都是將才而非帥才,所謂帥者,一般不會自己衝鋒陷陣。那麼李廣是帥才嗎?當然不是。其實,正史記載,李廣獨立打仗的能力很平庸,去翻閱《史記》,李廣獨立打仗基本上都是輸多贏少,要麼迷路,要麼敗北,最後還被俘了,靠錢財買脫才躲過了死罪。

一個將軍,你老打敗仗,就算你單挑再牛,箭射得再准,那也不會得到賞識。特別在漢朝,漢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講究「武功」的一個歷史朝代,封侯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競爭非常殘酷,赫赫戰功的人多的去了,李廣要在這些人中脫穎而出,著實比較困難。

(李廣影視劇照)

其二,李廣的「臉黑」。

元狩四年的漠北之戰,李廣本來是先鋒官,但是被衛青調往去了別的地方。這其實是漢武帝的意思,原因嘛,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首先漢武帝很重視這次戰役,覺得李廣太老了,六十多歲的人了,擔心老李頂不住。

其次,漢武帝認為李廣「數奇」(就是「臉黑」的意思)。李廣迷路了,往往都會撞到敵人窩子裡去,時不時的還會上演一出和匈奴偶遇的的戲碼,反正什麼事情巧合,他就能出現在巧合的中間,這讓當時的統治者甚為惱火,因為古代的皇帝都比較迷信,認為他晦氣,不適合當先鋒,就指使衛青給換了。

第三,李廣性格很分裂。

李廣愛兵如子,這倒是真的,正因為他這一點,導致對部下十分放縱。有句話叫做「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尤其是主帥,這點非常重要。李廣還是一個睚眥必報、愛記仇、出爾反爾的人。

據記載,當時李廣野居藍田的時候,閒暇之餘,他非常喜歡打獵,因此經常會出去露兩手。有一次,李廣帶著自己的隨從出去打獵,遇到了一位喝醉酒的亭尉,非要攔他的路,恁李廣怎樣解釋他的職位身份,對方都不聽不理,之後,匈奴再次起事,李廣點名要這位亭尉跟著一起去前線,待這位亭尉到了李營,沒過多久,就被李廣找了個藉口直接把他幹掉了,由此看來,李廣著實是一個睚眥必報的人。

而且之後的斬殺霸陵尉,殺害八百降卒更是是最好的佐證。由此可見,李廣性格極其分裂。

第四,李廣情商很一般。

「七國之亂」的時候,李廣接受了漢景帝弟弟梁孝王的將軍印。本身漢景帝對弟弟一直十分提防,作為一個手握重兵的大將,去接受一個藩王的將軍印,怎麼說,皇帝都不會高興。

還有一次,漢武帝時候,武帝沒讓他參加漠北之戰,但李廣堅決要去,這對漢武帝這種雄才大略說一不二的皇帝而言,顯然是很不理智的。李廣惹得兩代皇帝都不爽,說明他的情商委實是捉襟見肘。

一個沒什麼大才,又點子很背的人,情商低,還有點人格分裂,要封侯,倘若換在別的朝代,念著老將半個世紀戍邊的勞苦,還真有可能,但是在軍事人才輩出的雄漢時代,未封侯,完全在情理之中。

那麼,為什麼後世文人對李廣歌頌有加?

首先我們看一些讚美他的句子:

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滕王閣序》王勃

無復短衣隨李廣,但思微雨過蘇端。――《躬耕》陸遊

射虎未能隨李廣,割雞空欲戲言游。――《寄朱昌叔》王安石

短衣匹馬隨李廣,看射猛虎終殘年。——《曲江》杜甫

這只是舉了一小部分的例子,類似的詩句,不勝枚舉。但是我們結合這些詩人當時的處境以及寫這些詩句時的社會背景,不難看出,基本上多數都是被貶謫抑或客居他鄉的失意之人,都是在處於一種報國無門的心態下寫下的詩作。

在古代,沒有民主這個說法,除了明朝有些文人敢論政之外,基本上沒人敢說統治階級怎麼怎麼了,古代言論沒有任何自由可言。這些文人往往借景抒情,借古時候的一些人或事來抒發自己心中的忿忿不平。恰好,李廣的境遇和這些人的處境比較相似,於是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用李廣作為一個「托」,實際上卻感慨著自己的人生際遇,抒發著自己的幽怨情感。就這樣,李廣被「炒」了起來,成了古代大將裡面的一位「網紅」,而且一紅紅了幾千年。

而且,歷史上李廣最後的遭遇,遠不是電視劇中演的那樣,而是在出擊匈奴的途中,嚮導逃走,李將軍徹底迷了路,眼看著與大部隊的匯合無休止的延期,最後他羞愧無比,選擇了自殺。

李廣不是一位帥才,卻是一員驍將。

他為了大漢王朝,付出了自己半個世紀的戍邊苦勞,這絕對是值得肯定的。因此,他成了幾千年一直沒有消散的「網紅」,這也算是一種對他苦勞的補償吧!

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每個人想要有出息,一定要從做好自身的修養開始,逐步提高,最終成為一個能堪大任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gMSZG0BJleJMoPMDGGE.html

聊聊王家大院

2019-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