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若木雞」這個成語大家應該都知道,一般是用來形容痴傻呆愣的樣子,通常是含有貶義的,故而不會輕易使用,殊不知這個成語背後的典故卻有另一番意趣。
相傳周宣王很喜歡看鬥雞,一天,有人進獻了一隻看起來非常強壯的大公雞,周宣王將其交給專門為王養鬥雞的紀渻子來馴養這隻雞。過了幾天,周宣王問紀渻子:「前幾天進獻來的鬥雞可以上場比賽了嗎?」紀渻子回答說:「不可以,那隻雞現在正虛浮驕矜自恃意氣哩。」又過幾天,周宣王又問:「現在那隻雞可以上場比賽了嗎?」紀渻子回答說:「不可以,現在它依然是聽到響聲或者看到影子都會跳起來。」如此又過了一段時間,周宣王再次問到這隻雞,紀渻子回答說:「還是那麼顧看迅疾,意氣強盛。」終於,又過了一段時間後,紀渻子回稟說:「差不多了。它現在看起來就像木雞一樣,即使別的雞打鳴它也不為所動。但它的德行卻已完備,別的雞看到它這個樣子都不敢應戰,掉頭就跑呢!」紀渻子通過對這隻鬥雞進行情緒的訓練,使鬥雞達到了「大智若愚」的境界。
正如故事中的鬥雞一樣,我們每個人都可能被自己的情緒左右,情緒的處理能力是判斷情商高低非常重要的依據,直接關係到我們的幸福指數。鬼谷子說:「潛謀於無形,常勝於不爭不費」,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對我們自身發展的好處無需言說。由首都師大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田寶和曾任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系系主任的郭德俊教授共同編寫的《情緒心理與調控》一書對情緒進行了解讀。
《情緒心理與調控》是由心理學專家編寫,其科學研究含量自然非常高,讀起來第一感覺就是解析透徹。書中主要涉及3各方面,即了解情緒、解讀情緒和把握情緒,在書的最後還附上了幾個專業的測試。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了解一下隱藏在我們內在的情緒吧!
情緒,與人共同成長的「小夥伴」
早在1947年到1948年之間,我國的心理學家林傳鼎就曾經做過一個針對情緒分化的觀察實驗,觀察對象是500多個剛出生1~10天的嬰兒,他發現這般大小的嬰兒只有兩種情緒,即愉快和不愉快。當嬰兒長到3個月左右時,逐漸分化出欲求、喜悅、厭惡、著急、驚駭、煩悶。當嬰兒長到2周歲左右,分化出更加複雜的情緒,比如見到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態度,親近呀、熱愛呀、羨慕呀、渴望呀等等,遭到批評還會懂得慚愧和害怕,被表揚還會表現出高興和害羞,我們可以看出這些情緒基本與成人的情緒無異。
從上面的觀察實驗可以看出,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以及活動範圍從家庭到社會的逐步擴展,孩子的情緒也逐漸豐滿起來。從最初的愉快與不愉快逐漸到各種各樣情緒的分化,與嬰兒期養育者無微不至的照料、與幼兒期夥伴、周圍成年人的陪伴玩耍以及獨處息息相關。說到這,就要說一句題外話,對0-1歲的嬰兒,養育者要儘量增加肌膚接觸的機會,網上流傳已久的「哭聲免疫法」萬萬用不得。
有研究顯示,情緒的主要作用是生理喚醒,比如感到害怕會選擇戰鬥或者逃跑等,低等動物幾乎是沒有情緒可言的,人類的情緒則是為了幫助人類適應環境進化出來的一種重要生存工具,遠古時代幫忙保命,現在的社會幫忙社交。心理學家研究後得出結論,他們認為情緒對其它心理具有組織的作用,其中正性情緒比如高興、愉悅等情緒,具有協調組織的作用,而負性情緒比如悲傷、失望等情緒,具有破壞、瓦解和阻斷的作用。但無論是正性情緒還是負性情緒,對我們的記憶都有非常大的幫助,也就是說在記憶某個事情時,如果能喚起情緒,記憶起來就更加容易。
情緒的「老家」是大腦,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小動物和大腦發生病變的病人進行研究會發現,大腦的不同區域掌管著不同的情緒,比如下丘腦主要負責快樂和痛苦,杏仁核掌管憤怒,顳葉掌管攻擊,海馬掌管情感等等,但大腦的發育並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隨著身體的成長,通過周邊環境的不斷刺激鍛鍊出來的,所以有些孩子在幼年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很可能是發育尚未完善,家長需循循善誘。
那些無法隱瞞的動作、表情細節可能隨時都會「背叛」你
相比西方,中國文明雖然更多研究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那些事,對心理學的研究並不那麼系統,但對人類心理的觀察研究同樣讓我們驚嘆,比如「心驚肉跳」、「含情脈脈」等詞,對情緒引起的身心變化描述的十分貼切。正如前面所說,情緒的主要作用是生理喚醒,也就是說情緒會引發一系列生理變化。常見的生理變化有很多,比如你因為某件事激動不已時可能會產生心跳加快、熱血沸騰的感覺;撒謊以後感覺臉紅了;害怕的時候會保持警戒等等。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情緒會引發心率加快、皮電和腦電變化、呼吸變化等,也就解釋了「心靜」會「肉跳」、「脈脈」之中會「含情」的原因。
情緒變化也會對我們的面部表情產生影響,比如傷心的時候會哭泣;高興的時候會大笑;苦悶的時候會唉聲嘆氣……表情就像情緒的晴雨表,時刻對外展示著我們的情緒狀態。
面部表情
眼睛常常被看作情緒對外傳達的重要部位之一,研究後發現,眼對眼長時間的對視通常代表著強烈的愛或者恨;溝通過程中,正常對視的時間通常為整個過程的30%~60%,超過這一時間則意味著對對方這個人的感興趣程度高於對對話的感興趣程度,而低於這個時間則往往意味著對談話內容和談話人都不感興趣;視線在眼睛與胸部之間的區域遊走,表示親密的注視;在兩眼與嘴之間遊走,為社交注視;在兩眼與額頭之間遊走表示嚴肅的注視;時常偷偷看一眼表示不敢正視但又忍不住想看;眼神閃爍不定左顧右盼則意味著不誠實或者內心不穩定,總朝下看則表示悲傷或沮喪。
鼻子的動作雖然不像眼睛那麼多,但展示出來的含義卻非常明確。比如嗤之以鼻表示輕蔑;鼻孔張大伴有鼻翼煽動意味著憤怒;屏息伴有鼻腔收縮意味著緊張和害怕。我們都知道呼吸時是左右兩個鼻孔交互「作戰」,但科學研究顯示,在相對輕鬆寧靜的環境下會用左鼻孔進行呼吸,在執行緊張或者積極的工作時會使用右鼻孔呼吸。
嘴部的動作主要體現在口型和肌肉變化上,比如愉快時嘴角上翹;悲傷時嘴角下拉;害怕時嘴稍稍張開並嘴角向後扯;驚奇時嘴張開並呈橢圓形或圓形。
書中配圖
體態表情
情緒的變化也會引起體態的變化,比如心情沉重時步履平緩,且雙手無精打采地垂在身體兩側,彎腰駝背地顯得整個人都無精打采;心情愉悅的時候步履矯健,兩臂有節奏地在身體兩側搖擺,精神抖擻地顯得整個人都精神煥發。
言語表情
言語通過聲音的高低起伏、節奏、音域、轉折、語速、速度以及口誤程度等表達出不同的情緒,我們可以發現,當一個人情緒比較激動時,常常表現為聲音高,語速快,音域高低起伏大且伴有顫音;悲傷時語調低沉,節奏較慢,言語斷斷續續,音域高低起伏小且;說謊時語言邏輯不清晰,口誤多等。
當然,情緒的變現不會通過眼、鼻、嘴或言語等單一的途徑變現,常常是結合起來共同表現出來,溝通過程中只要細心留意觀察,就一定能夠掌握對方的情緒狀態。
平復壞情緒的有效方法
情緒分正性情緒和負性情緒,兩類情緒對我們的影響都很大,所以我們要學會利用正性情緒,減少負性情緒,從而使得我們的生活、工作都保持在愉快高效的環境中。《情緒心理與調控》一書為我們介紹了幾種負性情緒調節的方法,幫助我們更加有效地把我自己的情緒。
認知訓練
對一件事的認知對我們的情緒影響巨大,比如在單位被領導批評後,有的人會覺得領導的批評是善意的,是幫助自己在成長,由此就非常愉快滴接納了領導的意見,但有的人就會覺得領導是在刻意針對自己,是在找茬,由此就與領導結了仇,甚至看到領導就不開心,導致工作也不開心。
認知訓練就是要訓練我們將改變負性認知,先來看看常見的錯誤或扭曲的思維方式吧:
- 此即彼的思維方式 即不是最好就是最壞,凡事總認為要不就是完美無缺,要不就是一無是處,沒有「差不多」一說,這樣的思維容易使人一蹶不振。
- 以偏概全 即順境時看不到前方的坎坷,逆境時看不到前方的光明。受到表揚覺得自己完美無缺,受到批評又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 心理過濾 即善於抓住生活中的不如意並念念不忘,接著無限放大還無法排解,最終變得妄自菲薄。
- 貶抑積極的事物 即當別人取得成績的時候,他會對這個成績嗤之以鼻,覺得沒什麼大不了。
- 倉促得出結論 即未經驗證就對一件事倉促滴做出一個結論,並固執己見,不願改錯 ,或者人云亦云毫無主見。
- 善於聯想 即可能是別人無異間的一個動作、一句話就能使其聯想到很多不好的事情,但他又沒有勇氣去驗證自己的猜測,只能將其藏在心中成為一個永久的疙瘩,只待某天爆發。
- 誇大其詞 即總愛將一件事的結果的影響誇大,失敗了就覺得不可救藥,覺得別人的成功自己是無法企及的,還可能將自己無法達到的目標看做是毫無意義的目標。
- 情緒推理 即將自己的情緒歸因於外在事物,比如「如果不是他在前面開的太慢,我也不會去那麼生氣。」
- 「應該」的暴君 即習慣將一件事設定一個「應該」或者「不應該」,如果事情結果違背了自己的「應該」或者「不應該」就會非常憤怒、失望或者不滿。
以上這十種思維方式正在悄悄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是我們常常感到消極的罪魁回首,改變這些思維,我們的生活質量將得到提升。改變步驟如下:
首先,找到引發情緒的事件。比如找工作不順利。
接著,將情緒明確化,讓大腦清晰地認識到情緒的前因後果。比如找工作不順利,感覺前途渺茫,認為愧對自己的父母。
然後,對照上面寫到的10種情況,判斷自己思維方式錯在哪裡。
最後,與自己辯論,以客觀的思想替代自己錯誤的思想。比如工作暫時找不到,但現在社會機會眾多,只要不斷嘗試,最終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音樂調節法
研究發現,人體對不同的音樂會出現不同的反應,比如快速愉悅的音樂使肌肉增加力量,優美的音樂能使人大腦休息緩解疲勞,和諧徐緩的音樂能使人呼吸平穩等。不同的音樂可以有效地緩解負性情緒,為此《情緒心理與調控》一書為我們開具了一張「音樂處方」。
- 憂鬱時聽「憂鬱感」的音樂,如《憂鬱圓舞曲》、《藍色狂想曲》(第二部分)、《組曲:焰火音樂》。
- 性情急躁的聽節奏慢的音樂,如《幻曲和賦曲》。
- 心情不佳聽優美或嚴肅的音樂,如《卡門》、《義大利協奏曲(F大調)》、《藍色的多瑙河》。
- 悲觀、消極時聽宏偉、粗狂、令人振奮的音樂,如《湯金序曲》、《太平洋231》。
- 疲勞時聽舒緩音樂,如《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降E大調)》。
- 記憶力下降時可聽熟悉的音樂。
- 失眠時聽緩慢、悅耳的音樂,如《仲夏夜之夢》、《夢》。
- 胃口不好就聽聽增進食慾的音樂,比如《圖畫展覽會》、《嬉遊曲》、《餐桌音樂》。
顏色調節法
如同音樂具有調節調節情緒的作用一樣,不同的顏色也會對我們的情緒產生不同的影響。臨床發現,牆體顏色為白色、淡藍色、淡綠色、淡黃色能使人鎮靜和安適;高血壓病人戴上煙色或者茶色的眼鏡有助於降低血壓;淡藍色能幫助退燒;藍色有助於感冒痊癒;紫色能安慰孕婦。
同樣,《情緒心理與調控》也為我們開具了顏色處方。
- 紅色表示快樂、熱情,使人情緒振奮、熱烈、飽滿激揚、受鼓舞。
- 黃色表示明朗、快樂,使人喜悅、高興。
- 綠色表示友愛、和平,使人心緒安寧。
- 藍色表示愜意、涼爽,使人暢爽、心胸開闊。
- 白色表示素雅、純潔,使人輕快。
呼吸調整法
我們都知道,情緒緊張激動的時候可以嘗試通過深呼吸平復心情,這是因為深呼吸能使人體吸入大量氧氣同時呼出大量二氧化碳,使得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失去平衡,進而促使中樞神經做出保護性應急措施,使情緒在一小段時間內保持穩定。
呼吸調整法包含三種模式,分別是深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及內視呼吸法,我們來一一看一下。
深呼吸法就是我們常常採用的方法,找一個舒適的坐姿,閉上眼睛,調整心情使心情儘量平和,然後開始進行深呼吸。注意吸氣要慢,吸足一口氣後憋1~2秒鐘再呼氣,待全部呼出後再重複吸氣。
腹式呼吸法有利於放鬆和集中注意力,首先同樣是找到一個舒適的坐姿或站姿,然後半閉或全閉雙眼,接著用鼻子和嘴將腹內氣體全部吐出,使腹部凹進去。吐氣完畢後閉上嘴,用鼻子慢慢吸氣,感受腹部慢慢鼓起。吸足了氣之後暫停一下,再一邊吐氣一邊讓腹部凹進去。如此反覆即可。
內視呼吸法是一種用視覺表象調節呼吸的方法。首先找一個舒服的姿勢,閉目靜坐,保持舌尖貼住上顎,面部肌肉保持自然放鬆。接著採用上述的腹式呼吸法呼吸,感受著氣流經鼻孔到鼻腔,同時想像著氣流中有一個紅色的小球,順著氣流進入身體的過程,從鼻腔到咽喉,到氣管、支氣管,到胸腔、到腹部,再到四肢百骸,接著再想像紅色小球沿著原路返回,直到把氣體全部呼出。
暗示調節法
大家一定都知道「望梅止渴」這個故事,為了讓口渴難耐的戰士前進,曹操騙將士們前方有梅林,但因為季節不對,現在的梅子一定非常酸,戰士們一聽立刻酸得口水直流,最後終於走出了無人區,這就是暗示的力量。
暗示是一種心理動員,是對自我的內在命令,那麼我們如何利用暗示調節自己的情緒呢?不妨嘗試這樣做。
- 語言暗示。首先避免出現消極詞彙,其次要使自己的的語言充滿感情的力量,再次要使語言視覺化,也就是在說出話的同時頭腦中能產生清晰的意象。
- 事物暗示。進入陌生環境中,常常會感覺緊張,出現心理不適應。出入陌生環境時,可以攜帶最熟悉、最親切的物品。或者睡前播放積極的錄音,機有助於恢復自信。
表情調節法
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人的情緒與表情的關係非常「親密」,如果在消極情緒中,可以做出一些積極的動作也會有效幫助我們趕走消極情緒。下面這些做法不妨試一試。
- 加快走路的速度,增加自己的活力。
- 說話聲音洪亮,增加自信心。
- 發自內心的微笑
田寶博士和郭俊德教授是專門從事心理學研究的,其著作《情緒心理與調控》是一本專門闡述情緒的書籍,包括情緒的發生,情緒對我們的影響等,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情緒,並提供了調節情緒的有效方法,幫助我們常常保持積極情緒,讓幸福長留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