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中的隱私誰來保護?

2020-04-20     台州檢察

從餐館到商超、銀行,甚至是二手房中介,門口都擺有一張小桌,桌上放了一摞登記表,顧客進門前都得詳細寫下姓名、電話、身份證號等個人信息——這成為各行業復工迎客的「標配」。

這些牽扯個人隱私的信息最終去了哪兒?有沒有得到保護?記者近日走訪發現,一些商超、餐館、銀行的門店雖然為疫情防控做登記,但卻出現個人信息登記表隨意擺放、無人看管的現象,暗藏泄露風險,也讓市民直呼擔心。

顧客:信息會有泄露風險

「平時最怕二手房中介打騷擾電話,如今進店諮詢反而要留下一大堆個人信息。」朝陽區清苑路,市民郭先生從一家我愛我家中介門店走出來。他有點兒擔心:留下的這些信息表面看是為了疫情防控,但會不會有泄露的風險?

麥當勞秋實路餐廳,門口小桌上的登記表記著客人的姓名、電話和體溫記錄。但店員都各自忙著,這張登記表也可以被來往的顧客隨意查看。不遠處,易世達廣場裡的屈臣氏也在大門口擺放著顧客登記的信息表。但登記台並沒有店員值守看管,記者喊了多次,才有售貨員從門店深處緩緩走來。

傍晚,榮京東街一家銀行已經下班,門口負責登記的工作人員已不在崗位,但大門依舊敞開,信息登記表依然擺放在桌子上,記者等待多時也未見有人將表收走。

店家:為便於查找接觸者

「信息收集上來,主要是為了發現店內是否有確診病例到訪,可以第一時間找到密切接觸者。」九龍山地區一家餐廳負責人陳旭(化名)向記者解釋。在開放堂食後,也常常有顧客詢問這些信息究竟如何保護,但他也只能以自己的信譽來保證。

CBD某大廈物業負責人介紹,越來越多的餐廳恢復了堂食,因此要求店家做好信息登記。未來依據監控錄像查找密切接觸者時,登記表才能發揮作用。

不過,面對可能存在的隱私泄露風險,一些顧客也有「對策」。記者發現,很多地方的登記表信息字跡潦草,甚至出現身份證號和手機號位數不夠的情況。「正是因為擔心泄露,所登記的信息中一般只保留一項是準確的,其他信息都儘量避免留真實的。」市民蔣女士不解,一般留下手機號就能找到本人,為什麼非得再留下身份證號?

考慮到紙質登記表不易保存,一些企業和政府部門也推行「小程序」、APP等措施。在工商銀行北苑家園支行,辦理業務前都得掃碼進入小程序登記,除了上述信息外,甚至還需要填寫家庭詳細地址,身份證號與手機號得通過後台認證方能進入。但也有信息安全專家提醒,這種「網上登記」更應小心數據安全,一旦遇到數據泄露影響面會更廣。

專家:銷毀應該有個標準

寫滿了隱私信息的登記表最終去了哪兒?「商場要求我們登記信息,但其實這些登記表最終都掌握在門店自己手中。」陳旭說,未來疫情結束後如何處理,也不得而知。

多家物業負責人說,信息收集後全由門店自己負責保管,但對於之前積累下來的登記表如何處理,目前相關部門還沒有明確的規定。

針對疫情期間個人信息的保護,中央網信辦曾在2月9日發布《關於做好個人信息保護利用大數據支撐聯防聯控工作的通知》中明確:為疫情防控、疾病防治收集的個人信息,不得用於其他用途;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公開姓名、年齡、身份證號碼等個人信息;除授權的機構外,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疫情防控、疾病防治為由,未經被收集者同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但在具體執行層面,普通商場、二手房中介、餐館等企業是否可以以疫情防控為由登記顧客信息,還期待相關部門進一步明確。

「疫情剛開始時,很多地方為保險起見大面積登記信息;但如今疫情防控已常態化,如此大面積的登記隱私信息迫切需要一套明確的標準了。」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專家何延哲說,店家需登記哪些信息、所登記的信息如何保管、隔多久就應該銷毀,應該一一明確,堵上隱私的安全漏洞。(記者 曹政)

來源:法制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UfDmXEBfwtFQPkdNpi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