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從最初的「養在深閨人未識」,到被發現並且成為經久不衰的旅遊網紅打卡地,已經成為大眾所熟知甚至十分喜歡的地方,如果問他們喜歡麗江的什麼,很多人會自然地聯想到麗江古城、瀘沽湖、摩梭人家、納西族手工藝品,當然還有關於它們的浪漫與風情。
麗江古城
其實,在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麗江元素背後,有一個古老的文化內核,始終貫穿在麗江納西族的文化生活、民俗藝術甚至科學之中,在它走過經年累月的時光後,這些精彩才得以呈現在我們面前。
「東巴文化」牆體彩繪
「東巴文化」就是納西族的傳統文化,主要保存、記錄在納西族古老的宗教——「東巴教」所使用的東巴經書中,也被一部分人稱為「東巴教文化」。
它形成至今已有千餘年歷史,之所以說它是麗江的文化內核,那是因為「東巴文化」所涵蓋的內容實在太多,幾乎涵蓋了麗江納西族生產、生活、文化與科學的方方面面。
「東巴文化」具體包括:東巴文、東巴經、東巴音樂、東巴繪畫、東巴舞蹈、東巴法器,以及各式各樣的祭祀儀式。
東巴舞
「東巴文化」的發源地,位於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中甸縣三壩區的白地鄉,麗江有名的「虎跳峽」景區就在附近。這裡之所以成為發源地,與納西族東巴教的一個傳說有關。
據說,在公元11世紀中葉的時候,丁巴什羅在白地附近傳播東巴教,他和他的門徒第一次使用象形文字書寫了「東巴經」,因此被奉為東巴教的祖師,當時丁巴什羅在白地修行傳教的岩洞被奉為「靈洞」,他主要活動的地方——白地,自然也就成為後人眼中的聖地以及「東巴文化」的發源地。
「東巴文化」牆體彩繪
每年二月初八一到,中甸縣三壩一帶的納西族「東巴」和普通百姓都會穿上盛裝,帶上美味的食物來到「靈洞」朝聖,作為東巴文化傳承者的「東巴」一生至少要到白地朝聖一次,在民間也因此產生了一句諺語:「沒到過拉薩不算真喇嘛;沒到過白地,不算真東巴。」
正在活動現場誦念「東巴經」的「東巴」
「東巴」都是男性,是納西族對東巴教祭司的稱呼,在古語裡是智者的意思,他們不僅要會背誦、書寫東巴經,還要能歌、能舞、能畫,以及懂得天文、地理、醫藥、禮儀、農牧方面的知識,在舉行民族、宗教活動以及生產勞動時,作為活動的主持者為納西族人提供服務,可以從中獲得一定的收入。可以說,東巴文化的傳承與之密不可分。
世代沿襲是「東巴」的傳承方式,通常由老東巴在自己的兒子中,選擇一位繼承人,不一定是長子。如果沒有兒子,老「東巴」就需要招收徒弟(當地稱為「本諾」,當於助手),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帶領徒弟參與各種活動,徒弟也從中學習「東巴」需掌握的知識和實際操作。
「東巴」正在主持婚禮
「東巴」沒有嚴格的等級分類,但是人們會根據「東巴」懂得經文的多少、跳神功夫的高低,以及世代沿襲的時間長短等,分為大、小東巴,大東巴不僅要求經文要懂得多、能夠主持各種祭祀活動,還要能寫、會畫、能跳可以說無所不通,小東巴則稍微次之。
在當地,「東巴」是可以娶妻生子的,除了在重大活動時的身份轉換,在日常生活中他們也過著世俗的生活。
「東巴文化」作為一種無形、抽象的存在,如果沒有好的載體,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消失。幸好,智慧的納西族先民,發明了自己民族的文字以及記錄文字的載體,才讓這個無形的地方文化得以保留。
東巴文
「東巴文」是記錄納西族語言的文字符號,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目前已知的大約有1400多個,它是一種古老的象形文字。據說當年丁巴什羅「手握金鹿送來的竹筆,沐浴著藍鳥帶來的靈感,觀奎星圓曲之勢,察龜文鳥跡之象,博採重美,合而為字」,這種將象形、會意、指事、形聲多元融於一體的文字,就是沿用至今的「東巴文」。通常一個字或幾個字代表一句話或一段話,書寫時遵循從左往右、從上到下的原則。因為古老的「東巴文」至今仍然被使用,也被人們稱為「活著的象形文字」。
「東巴紙」做成的本子
「東巴紙」大約創製於唐代,當時的納西族先民以樹皮為原料,通過浸泡、蒸煮、漂洗、打漿、抄紙、晾曬等繁瑣的工序之後,厚實、耐磨還能防蟲、防蛀、不易腐壞的「東巴紙」就做好了,也正是因為這些特性,讓它成為納西族「東巴」抄寫、記錄的重要載體。
東巴經
儘管納西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但長久以來「東巴文」只有「東巴」才有資格學習和書寫。當「東巴」將文字書寫到紙上,再將紙張裝訂成冊,就製作完成了能夠保存千百年不腐、不壞的「東巴經」。
就這樣通過「東巴」口誦手抄的方式,「東巴經」最終成為記錄「東巴文化」的重要載體。
正在書寫的「東巴」
「東巴經」所記載的內容也十分豐富,例如——
與生活、生產相關的:農業、畜牧、手工業、時令、植物、動物、狩獵等;
與歷史、民俗、文化相關的:服飾、舞蹈、繪畫、雜劇、風土、禮儀、歷史等;
與科學、科技相關的:醫藥、金屬、武器、天文、地理、氣象等。
所含領域之廣、內容分類之細,也讓「東巴經」成為納西族名副其實的文化百科全書,而貫穿其中的「東巴文化」,自然也就成為麗江納西族的文化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