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沭縣隸屬於山東省臨沂市,總面積1010平方公里,總人口64萬。臨沭先後榮獲中國鑽石之鄉、中國柳編之都、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國家園林縣城等榮譽稱號。
一、 歷史沿革
1、唐武德四年(621年)析置臨沂縣為蘭山、臨沭、昌樂三縣,歷史上首次以「臨沭」命名置縣。六年(623年),臨沭縣撤銷,併入臨沂縣。
2、宋代,為沂州臨沂縣轄。金時,為沂州臨沂縣轄。元代,屬益都路,為沂州臨沂縣轄。
3、明朝洪武初年,屬山東布政司濟寧府沂州,五年(1372年)改屬濟南府沂州,十八年(1385年)又改屬兗州府沂州。清代,屬山東省沂州府,為郯城、蘭山二縣分治。
4、民國時期,先後屬濟寧道、琅琊道。民國二十四年(1936年),屬山東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0年1月,八路軍成立抗日民主政權郯東北第一辦事處,直屬魯南專署領導。1941年8月,臨沭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隸屬魯南專署第四行署,後改屬濱海專署。
5、1950年屬臨沂專區。1956年撤銷,1961年復置。1967年屬臨沂地區,1994年屬臨沂市。
二、地名來歷
因臨沭河而得名。
三、旅遊景點
1、沭河。境內沭河以其景觀特色,分為上中下三段,上游以古明清時幾百萬株古栗樹形成著名的「沭河栗海」;中游,得力於解放初期黨和人民政府的「導沂入沭」、「沭水東調」工程,幾十里浩瀚水面,壯麗的水利樞紐工程,被譽為魯東南「沭河都江堰」;下游,即沭河古道,因沭水東調開挖新河相對得名。
2、蒼馬山風景名勝區。位於臨沭縣城東北3公里處,屬馬陵山系。景區由蒼馬、馬山、草山、冠山、演武山組成,總面積30平方公里。境內松青、草綠、水藍、雲翠,歷史文化傳說甚多,是從古至今在魯南蘇北,乃至全國具有較高知名度的道教聖地。
3、劉少奇同志在山東紀念館。1942年初,劉少奇同志奉黨中央毛主席之命,在自蘇北阜寧新四軍軍部回延安途中,來山東分局指導工作,於是年3月20日到達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八路軍一一五師機關所在地臨沭縣。先後在縣內蛟龍灣朱范村、東盤、夏莊等地進行調查研究,找准問題存在的主要原因,指明了山東黨政軍工作的前進方向,對扭轉山東危局,為山東抗日對敵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
4、冠山風景區。位於蒼馬山省級風景名勝區內,為蒼馬山群峰之一,主峰海拔288.2米,因主峰北側巨石若鳳凰之冠而得名。
圖文丨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