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縣隸屬於重慶市,地跨長江巫峽兩岸,素有「渝東北門戶」之稱。總面積2958平方公里,總人口為63萬。
一、歷史沿革
1、戰國時楚設巫郡。秦昭王三十年(前277年)廢巫郡置巫縣。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以巫縣為建平郡治。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析置泰昌縣,北周改名大昌縣。
2、隋開皇三年(583年)改巫縣為巫山縣,屬信州,大業初屬巴東郡。唐屬夔州。元屬夔州路。明屬夔州府。清康熙九年(1670年),大昌縣併入巫山縣。
3、1913年屬川東道,1914年屬東川道,1928年直屬四川省。
4、1950年屬川東行署萬縣專區,1952年改屬四川省萬縣專區。1968年屬萬縣地區,1992年屬萬縣市。1997年隨萬縣市歸屬重慶市。1997年撤銷萬縣市後,由萬縣移民開發區代管。2000年萬縣移民開發區撤銷,直屬重慶市。
二、地名來歷
關於「巫山」一名的由來,舊時有兩種說法。一是清·光緒《巫山縣誌·沿革》認為,巫山一名「巫咸山」,以巫咸葬此得名。二是《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云:「舊傳形如巫字,遂以名山。」但以上兩種說法均不可靠。巫咸之名最早見於《尚書》,有關記載或雲神農時人,或雲堯時人,或雲殷商時人。現多以巫咸為殷商時人。神農、堯及商代皆是以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今山西、河南等地為其活動中心。其應葬於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今山西省夏縣城郊外有山自古以來皆名「巫咸山」,是巫咸生前封地和死後葬身地。
巫山的得名與該地巫風盛行和盛產食鹽密切相關。1、巫山地區在先秦時巫風盛行。何謂「巫」呢?《說文解字》云:「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漢書·地理志》曰:「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漢王逸《九歌序》云:「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舞鼓樂,以樂諸神。」先秦時,今三峽巫山地區隸屬楚國,與湘鄂西山水相連。可見先秦盛行於南方的巫風在三峽巫山地區和湘鄂西特別濃厚。
2、大寧河谷是巴蜀鹽業的發祥地。位於巫山地區的大寧河谷產鹽歷史悠久。《廣韻》、《集韻》皆云:「鹵令,音靈。」「鹵令 」為鹽之別稱,與「臨」(古為食鹽之稱)字同音義,而「巫」、「靈」古本一字。因此,「臨」、「巫」二字同義通用,故「巫山」亦即「產鹽之山」。
「巫山」之得名,與其地巫風盛行和盛產食鹽都有密切關係,因此才沿用至今。
三、風景名勝
1、巫山小三峽。是長江支流---大寧河在巫山縣境內的龍門峽、巴霧峽、滴翠峽的總稱,為國家AAAAA級景區。
2、象鼻山。象鼻山在巫山縣城東側大寧河對岸文峰觀下,粗大的「象鼻」伸入江水中,俗稱江東嘴。在大寧河與長江匯合處,是江、河的「分水嶺」,也是神女廟古遺址所在地。
3、巫山梨子坪森林公園。面積1388公頃,平均海拔1800米,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是鑲嵌在大、小三峽之間的一顆綠色明珠。
4、大寧河古棧道遺蹟。在龍門峽西岸崖壁之上,距河面約15米處,依次排列著無數勻整、方正的石孔。棧道石孔多呈四方形,孔徑20厘米見方,孔深30厘米左右,孔距130—200厘米。
5、大昌古鎮。大昌古鎮建在大寧河畔,占地約10公頃。解放街呈「T」字形,串通東、西、南3座城門,東西街長350米,南北街長200米。鎮內建築屬磚木結構,大多為四合井院,青磚黛瓦、雕樑畫棟,翹角飛檐、古樸幽雅,具有濃郁的江浙風格。
圖文丨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