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皇帝的陵墓大多被盜掘過,有的裡面已經空空如也。而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以其規模宏大,寶藏空前豪華著稱,自然也少不了盜墓賊的覬覦。從史書記載和民間傳說來看,秦始皇陵曾被多次侵擾破壞,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的有——項羽火燒始皇陵,牧豎禍秦陵, 石季龍盜掘始皇陵以及黃巢盜掘始皇陵,還有民國軍閥劉鎮華盜掘始皇陵等。
史載項羽進入關中,殺了投降劉邦的秦王子嬰和秦王室貴族,將咸陽城內擄掠一空,臨走還放了一把大火燒了咸陽城。項羽推翻秦朝,自然忘不了秦始皇陵,垂涎裡面的寶藏。秦始皇陵從秦王政即位開始修建到死亡,共修了近40年時間,其陵園內「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減滿之」。項羽對秦王朝極為仇視,對秦始皇陵大肆掠奪。《史記.高祖本紀》雲:「懷王約入秦無暴掠,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財物。」
秦始皇陵上的夜殿、便殿、角樓等建築被項羽大軍破壞焚燒,30萬大軍將陵墓所能見到的東西統統運走,三十日都沒有運完,可見珍寶太多了,然後將那些帶不走的一把火燒掉,大火一直燒了許多天。
《水經·渭水注》載:「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關東盜賊,銷槨取銅。」
這是秦始皇陵首次遭受的劫難,也是破壞最大的一次。項羽撤走後,亂世之中,那些關東的盜賊紛紛湧入秦始皇陵,搗毀陵內銅槨以取銅。這點就不可信了,因為從始皇陵封土的現狀看,未進行大規模的盜掘。從考古工作者的勘察鑽探得知,目前在地宮周圍只發現兩個盜洞,深度都未能到達地宮,所以無論是項羽還是關東的盜賊,破壞的都是始皇陵的地面建築。
秦始皇陵原來地面建築很多,且雄偉高大。有便殿、寢殿、飼官、角樓、門樓等建築,現在地面建築都不在了,與項羽的這次破壞不無關係。
由於秦始皇陵墓地宮構造複雜,並有完善的防盜措施,加上天下群雄並起,處於亂世之中的項羽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盜掘始皇陵,才使得秦陵地宮得以保存完好。
如果說項羽破壞秦始皇陵還算真實可信的話,那麼漢書的記載就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漢書·楚元王傳》雲:其後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燒其臧槨。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也,數年之間,外被項籍之災,內離牧豎之禍,豈不哀哉。」
這裡的項籍指的是項羽,而牧豎指的是放牛羊的小孩。漢書說的是漢時有一牧童在始皇陵上放羊,羊入墓穴,牧童拿著火到地宮找羊,結果失火燒毀秦陵棺槨,被稱為牧豎之禍。一個牧童竟然把秦始皇的棺槨給燒了,聽起來真是難以置信,若不是史書所載,真可謂是天方奇談。
而《水經·渭水注》說的更加玄乎。《水經·渭水注》亦云:「牧人尋羊燒之,火延九十日不能滅。」好傢夥!牧童一把火竟然燒了90天,放的是三昧真火嗎?
從目前勘探情況來,牧童燒秦陵地宮棺槨的記載不可信。根據史書記載,地宮中的棺槨或為銅,或為石,都是不易燃之物,故史書的記載並不嚴謹。就算有牧羊兒到地宮尋羊這件事,但史書忽略了一個基本常識,地宮深達數十米,裡面大量水銀瀰漫,不僅嚴重缺氧,還瀰漫有毒氣體,牧童手持一根火把還未走到近前就火滅人亡了,哪裡還有機會接近始皇帝的棺槨。
漢朝建立以後,漢高祖劉邦下令對秦始皇陵妥為保護,專門安排了20戶人家住在秦始皇陵附近,看管秦始皇陵。從此歷朝歷代都對秦陵給予了保護,但逢亂世,還是有人打始皇陵的主意。東漢末年赤眉起義軍、魏晉後趙時期統治者石季龍(石虎)、唐朝末年黃巢起義軍等都盜掘過始皇陵墓。
《晉書·載記·石季龍》載:「又使掘秦始皇冢,取銅柱鑄以為器。」,說的就是石虎到臨潼挖掘始皇陵,盜走了秦始皇陵中的銅柱,給自己製作器物。這銅柱應是始皇陵地面建築上的材料。
黃巢盜掘始皇陵的記載見於明代金石學家都穆在《驪山記》里寫道:「右門石樞猶露土中,陵高可四丈,昔項羽、黃巢皆嘗發之」。
清代詩人袁枚在《過始皇陵》詩中寫道:「生則張良椎之荊柯刀,死則黃巢掘之項羽燒」。而民間更有傳說,民國軍閥劉鎮華也曾盜掘秦始皇陵,派人在陵周圍看守,另一些人則進行盜掘。
但就算石虎和黃巢以及劉鎮華都曾經盜掘破壞過始皇陵,但從現在勘探情況來看,地宮是沒有遭到破壞的。探測資料表明,秦始皇陵地宮四周均有4米厚的宮牆,宮牆還用磚包砌起來,並且找到 了若干個通往地宮的甬道,發現甬道中的五花土並沒有人為擾動破壞的跡象。只發現兩 個直徑 1 米,深度不到 9 米的盜洞,但這兩個盜洞均遠離地宮,尚未進入秦始皇陵地宮之內。
還有一點,通過勘測地宮存在大量的水銀,如果地宮被盜,或遭到破壞,水銀會隨之揮發掉,所以地宮是沒有被盜過的。秦始皇陵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對我們來說仍然有無數個謎團待解,而時間會一點點給我們解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