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40多年前,乾隆的地宮開啟之謎

2019-12-09     唐山大牌

自1971年中國文物外交工作蓬勃開展起來以後,故宮和長城已經成為了外國政要訪華時的重要遊覽地。1973年9月,中國迎來一位重要客人,法國總統蓬皮杜。令人意外的是,吸引蓬皮杜前來的並不是長城故宮這些名氣最大的古蹟,而是尚未有外國政要踏足過的大同雲岡石窟。為蓬皮杜總統擔任講解工作的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深深感受到,當務之急是要儘快將更多的古蹟清理和開放出來。


就在此時,申請修繕經費的清東陵報告進入到王冶秋的視野當中。乾隆皇帝,25歲登基,在位60年,作為清王朝最具影響力的皇帝之一,他的陵寢在營建上有著不少的獨特之處。雖然1928年軍閥孫殿英已經盜走了隨葬的珍寶,但乾隆皇帝的地宮本身就有著極高的文物價值,完全具備開放條件。一項令人興奮的開啟計劃開始了。



開啟工作敲定後,清東陵文物保管所立即組建一支清理工作組。由於乾隆的地宮被盜過好幾次,大伙兒想只要順著現有的盜洞進入地宮,之後的工作那就都好辦了。可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1928年孫殿英盜取乾隆皇帝裕陵時的盜洞卻找不到了。


清東陵文物保管所副所長郝春波參與過各個陵墓地宮盜口的填砌工作。在裕陵高大的明樓後面,有個被大家叫做「啞巴院」的狹長的小院子,郝春波指定的位置,就位於啞巴院內琉璃影壁下的神道正中。



郝春波隱約記得這就是自己過去填砌盜口的地方,但是在他的指點下,大家怎麼也找不到洞口。工作人員從琉璃影壁向下挖了一人多高,可還是沒找到當年盜挖過的痕跡。


清理組的杜清林靈機一動,他認為不能再往深處挖了,應該橫著向北掏掏。沒想到這一撬,北面是空的,一條通向地宮的昏暗深邃的盜洞出現在了眼前。


原來,孫殿英當年的盜洞朝向並不是垂直向下,而是從琉璃影壁下方往北直掏進去。這群人立馬來了精神,連刨帶撬,隨後杜清林和同事拿著手電筒,率先鑽進了盜洞。


杜清林他倆小心翼翼地前行了十幾米後,突然,他們在牆壁上觸摸到一些奇特紋路,微弱的光線下,一道布滿雕刻的巨大石門矗立在眼前。


第一道石門一推就開了,穿過石門,他們發現,在周圍的牆壁上,布滿了精美的雕刻和神秘的文字。隨後,第二道石門也被輕易地推開。但是,當他們來到第三道石門前,卻無論如何也推不開了。大伙兒用枕木跟千斤頂一點一點打開縫,讓瘦人擠進去。等擠進去後一看,一具棺木竟牢牢地頂在了第三道石門背後,從棺木上的陽刻花紋圖案來看,這具棺木就是乾隆皇帝的。



原來每到雨季,乾隆地宮裡都會季節性滲水,積水到達一定程度後,乾隆的內棺就會漂起來,隨著水流移動。當積水慢慢地滲下去後,棺材也就頂在第三道石門上了。


當大家通過第三道石門後,映入眼帘的是第四道石門空空的門洞,和躺在地上的兩個門扇,其中東扇門較為完整,而西扇門碎成了多塊。據歷史文獻中記載,1928年,盜陵匪軍曾順利地打開了前三道石門,但走到第四道石門時,卻怎麼也無法打開,於是便使用炸藥轟炸。不言而喻,這道石門就是在當年孫殿英盜陵時被炸壞的。


穿越了四道石門以後,發掘隊伍終於進入了地宮的最深處——金券,也就是存放乾隆皇帝棺槨的棺室。乾隆皇帝和他的五位妻妾,外棺均被拆散,散落的棺槨木板被堆放在金券東北角的棺床上。就在一行人正在為被盜竊的寶物和地宮的損毀而嘆息連連時,環顧四周,才忽然驚覺,自己已經置身於一座莊嚴而肅穆的地下佛堂。



這宏大的裕陵地宮內布滿了雕刻,沒有一處是空白的,令人眼花繚亂。這滿牆的藝術傑作,無疑是清王朝留給後世的寶貴文化遺產。

地宮打開以後,後續的清理修繕工作急需展開,可這卻讓保管所的職工們犯了難。他們這才發現,和之前的探洞相比,修繕這座傷痕累累的地下宮殿顯然是一項更為艱巨的工作。


當年乾隆皇帝的棺槨從隧道送入以後,整個隧道內便用磚塊砌實了。因此,在清理修繕工作開始之前,首先得將地宮隧道內的磚塊拆除。這些磚塊均為灰砌灌漿,相當堅固,每起一塊都很費力,一不小心還會把磚起壞。



為了地宮能早日開放,大家不敢懈怠。經過將近一年的努力,清理工作終於初見成效,乾隆的棺槨又被重新擺放在了棺床上。而隨著清理工作進展過半,一場災難降臨在了華北大地上。


1976年7月28日,北京時間3時42分53.8秒,萬籟俱寂,陡然,一道藍光刺破夜空,天穹旋轉,大地在劇烈震顫,這就是震驚中外的7•28唐山大地震。清東陵也蒙上災難的陰影,乾隆地宮的開放工作被擱置。



改革開放後,被迫中斷的乾隆地宮清理工作重新開啟。在隧道內的砌磚拆除完畢後,大伙兒又開始投入到地宮內灰漿的清理工作。當年孫殿英的盜陵匪兵在掠取葬寶時,因為做賊心虛,十分慌亂,加之照明條件不佳,必然遺落有一些細小物品。


於是,大伙兒將宮內的全部灰漿、垃圾抬出地面後,再用水像淘米一樣篩洗一遍。當第一桶灰漿被運送到地面後,隊員們急忙拿去淘洗,卻一無所獲。但他們沒有死心,終於,有人從泥水裡,摸索出一個精緻的小物件來,定睛一看,竟是一件純金的金龍!



很快,又有人從中摸出一個小小的玉蟬,據記載,玉器通常為墓主人下葬時的口含之物,經過查證,這枚玉蟬的主人正是乾隆皇帝。


這些遺留的隨葬物品並非乾隆地宮最有價值的文物,經過工作人員晝夜不舍地清理後,一座真正的獨一無二的藝術寶庫正緩緩退去了它神秘的面紗。


1978年春季的一天,新華通訊社通過強大的電波播發了一條爆炸性消息,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宮,已經正式開放,接待觀眾,四面八方的遊人紛至沓來。



這座華麗的地下宮殿令蜂擁而來的遊人為之驚嘆!整個地宮共有九道券、四道石門。每扇石門均由整塊青白玉石雕琢而成,刻有八尊菩薩,每尊菩薩身高一米半,各個都裝扮得異常優美。兩側石壁上,雕刻著四大金剛,他們身披甲冑,立眉張目。在地宮的圍牆甚至高高的穹頂上都刻滿了圖案和文字,這些不是常見的漢文和滿文,而是用梵文和藏文刻寫的佛教經文,一共有三萬零一百一十一個字。



乾隆裕陵地宮的清理和開啟,不僅使得大眾有機會欣賞和了解這些凝聚著優秀工匠和藝術家心血的傑作,還推動了海內外學者們對清朝陵寢的深度研究。在這座富有神秘色彩的地下宮殿里,通過不斷探索和解讀,人們期許未來會有更多新的收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7o5H28BMH2_cNUg_a1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