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必吃的野菜,你們認識幾種?美味天然又養生,錯過還得等一年

2020-03-21   悅食萌點

這一個春天的盼望者比往年要多,因為今年是特殊的一年,大家都在緊張而封閉的環境中度過了冬天,我們是沒有一刻不盼望春天的到來。

春天意味著萬象更新、春天意味著萬物復甦,春天裡,各種美麗的花兒相繼盛開,各種新鮮的食材散發出誘人的氣息。這是大自然的饋贈,讓我們在春天裡,不僅要大飽眼福,還要大飽口福。

美好的事物總是轉瞬即逝,食材也是如此,春天這一期一會的食材,讓我們深刻的認識到,如何吃好才是春天最重要的事情。如果錯過了,恐怕就要再等一年了。

接下來,就讓我們曆數一下這五種春天裡的經典食材吧,看看你能認識幾種?

第一種:茵陳

「三月茵陳四月蒿,五六月里當柴燒」,這句諺語估計農村的朋友們都會記得,我們老家管這種「茵陳」叫做「白蒿」。每年的二月底,三月初,我婆婆就會去「掐白蒿」,為什麼叫「掐」呢?因為這個時節的白蒿才剛剛發出嫩芽,是最鮮嫩的時候,只能請指甲去掐那一點點的嫩枝葉,而不是連根拔起,這樣的話明年它就又發出新的嫩芽了,年復一年。

春天的食材就講究一個「鮮嫩」,所以吃嫩要趁早。

茵陳,它不單單是一種食材,還是一種具有藥用價值的中草藥,但是在農村基本上沒人把它當做草藥,大家只是把它當做野菜。春天是茵陳發芽的時候,每年的這個時候我婆婆都會去採摘一些,然後回來清洗乾淨,用麵粉拌一拌,把它蒸熟,再用蒜泥和香油調個味就可以享用了,那味道真是非常的鮮美。

蒸茵陳是最普遍的做法,但是我覺得另外一種方式做出來的茵陳是最美味。把蒸熟的茵陳冷卻,然後起鍋燒油,爆香蔥姜蒜,再把蒸熟的茵陳倒入鍋內,快速的翻炒均勻,放入雞粉和鹽調味。這樣炒出來的茵陳,會比蒸好直接拌食的,多了一份炒菜的香味,味道更加豐富。你吃過茵陳嗎?

這不,今年受疫情的影響,我婆婆還待在鄭州沒有回去,天天都在嘮叨掐白蒿的時間到了,今年是掐不著了,也吃不到了。每天都要嘮叨十多次......

第二種:馬齒莧

「馬齒莧」恐怕是野地里長得最旺盛的原生態美食了,它們普遍生長在菜園和田邊,是一種很煩人的雜草,長的比蔬菜都快,稍微下點雨,它就會瘋狂的生長。

現在正是馬齒莧發芽的季節,剛出的嫩芽是最鮮美的。

馬齒莧,我們小時候一直叫它馬齒菜,可以說我已經認識它「很多年」了,從小就吃它,誰讓它比菜長的快呢?媽媽把它採摘回來之後,淘洗乾淨,放到沸水中焯燙一會兒,然後用蒜泥、生抽、陳醋、鹽、糖和香油調成料汁,把它淋到馬齒莧上,拌勻即可。每次做好以後,我跟弟弟都會搶著吃,很是美味可口。

你吃過馬齒莧嗎?其實,馬齒莧還有另外一種吃法,可以把它做成主食來吃,味道也是很不錯的。新鮮的馬齒莧,淘洗乾淨,切一下,然後磕入兩個雞蛋,再放入麵粉,拌成稠麵糊狀,再放入適量的鹽調味。平底鍋放少量的油,倒入麵糊,攤薄一點,小火慢慢煎制,煎至兩面金黃色,就可以出鍋了,這個美味就叫做「馬齒莧蛋餅」。它可是我最愛吃的主食了......

第三種:香椿

杜甫的詩《春夜喜雨》中寫道: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其實當春乃發生的不止有好雨,還有香椿。(下圖有沒有勾起你兒時的回憶)

春季的野食眾多,在這麼多的食物里,香椿可謂是一直以最驕傲的姿態存在著,因為香椿季實在是太短了,只有那麼短短的十多天,所以愛吃香椿的要抓緊時間了。

我們老家房子旁邊,是爸爸種的一顆香椿樹,每次摘香椿葉,爸爸就要拿根長長的竹竿,再綁上一把鐮刀,去削割頂端那些最嫩的枝芽。如果採摘不及時,香椿的嫩芽便會結筋成葉,就不能食用了,所以,一不留神我們就會錯過香椿最美好的食用時間了。

香椿最美味的吃法莫過於與雞蛋同炒了,它可是大飯店裡最搶手的一道菜,對了,還有一句廣告語,是這樣寫的:香椿炒雞蛋,只賣15天,錯過就要等一年。

香椿炒雞蛋的製作方法其實非常的簡單:將採摘回來的香椿清洗乾淨,放入開水中焯燙一分鐘,然後再過一遍涼水,這樣可以去除香椿內的亞硝酸鹽,然後瀝干,切碎;碗中打入雞蛋,再放入香椿碎,攪拌均勻,再加入鹽調味;起鍋燒油,油熱後倒入香椿雞蛋液,等雞蛋微定型以後,就把雞蛋快速翻炒,炒至金黃色就可以出鍋了。

香椿的做法是比較廣泛的,香椿炒雞蛋是最普遍的一種,家家都會做,它不需要特殊的調味料,也不需要大廚的手藝,最家常最簡單的辦法都可以做出飯店的味道,這功勞都要歸功於香椿了。

如果香椿的嫩芽吃不完,這裡有兩個小妙招可以提供給大家:

1,把香椿淘洗乾淨,焯水,冷卻後分成小份,裝入保鮮袋內,放入冰箱冷凍起來。什麼時候想吃,拿出一袋解凍,就跟新鮮的一樣,切碎後拌入雞蛋液中,一盤香椿炒雞蛋隨時上桌。

2,香椿的嫩葉淘洗乾淨,用鹽搓一下,然後放在通風處晾乾,最後裝入保鮮袋,密封保存。吃之前放到清水中浸泡一夜,洗去鹽分,切碎,淋入香醋、生抽和香油,還可以來點小米辣,美味的涼拌香椿就做好了。用鹽提前腌制,會保存的更完整,不會生蟲。

第四種:槐花

又到了一年吃槐花的季節,一串串潔白的槐花,散發著淡雅的香味,沁人心脾。

槐花,在我童年的記憶里,是隨處可見的,小時候不知道這玩意居然稱得上「美食」。因為那時老家屋後有棵大槐花樹,每年的四月份,槐花的清香味都會飄進院子裡,媽媽就會去摘一些槐花,回來蒸熟,然後涼拌一下給我和弟弟吃。

槐花的花朵是一串串的,顏色也是普通的白色,它不像玫瑰那麼妖艷,也不似杜鵑那麼爛漫,它用那潔白的顏色輕鬆地俘虜了我的心,沒辦法,誰讓我愛吃它呢!

要說起吃槐花,我認為最美味的就是蒸槐花了,將摘回來的槐花,淘洗乾淨,晾乾水分,用少量的食用油拌一下,再加入適當的麵粉和澄粉,使每朵槐花都均勻的沾上麵粉。大火燒開後,放入槐花,大火蒸6-8分鐘即可蒸熟。然後搗蒜泥、加點鹽和香油,把槐花拌勻就可以享用了。

要放在之前,我肯定只知道這麼一種吃槐花的方法,但是現在隨著大家對美食的追求,陸續出現了槐花包子、槐花餃子、槐花鍋貼等新型的吃法,味道也是相當的美味可口。而且在飯店裡一聽說有槐花餡的包子,食客們就會搶著點,可見槐花的魅力之大。

第五種:蒲公英

這個小花有人認識嗎?有人叫它「黃花苗」,也有人叫它「婆婆丁」,其實它真正的名字叫做「蒲公英」。它成熟以後是潔白的,隨風一吹,它的種子就會四處安家。但是在它成熟之前,它可是一種很美味的野菜呢!

春天是蒲公英生長的季節,野外隨處都可以見到。當蒲公英還是嫩芽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把它摘來吃,這時候它是莖葉比較鮮嫩,不論是涼拌還是清炒,味道都是很不錯的。

我們家最常做的是將蒲公英與雞蛋同炒,將剛採摘的新鮮蒲公英,摘洗乾淨,用刀切幾下;將雞蛋打散備用;起鍋燒油,油熱後下入蔥花爆香,然後下入蒲公英同炒,再放入少許雞粉和鹽調味,炒出香味後出鍋;鍋里再放一些油,油熱後放入雞蛋液,炒制雞蛋液定型,再倒入蒲公英翻炒均勻,即可出鍋了。

蒲公英是一道營養豐富的保健菜,它不僅可以搭配雞蛋來炒,搭配肉也是很美味的。如果上火了,還可以用蒲公英煮水喝,可以清熱下火。我還見過鄰居家用蒲公英煮小米粥喝,看來蒲公英真的很受歡迎呀!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用它那溫柔的陽光滋潤著那一捧捧、一簇簇青翠欲滴的野食味兒。一眼望去,滿眼收穫的都是馬齒莧的翠綠;抬頭仰望,就把槐花盡收眼底;深吸一口氣,香椿的氣味直鑽口鼻;低下頭還能看見一朵朵的蒲公英花,在春風中搖曳著向你點頭。

結語:

《甄嬛傳》里的安陵容唱的一首歌的歌詞是這樣的:有花堪折直須折 莫待無花空折枝。然而現在我想說的是,有鮮則嘗只需嘗,莫待無味空嘆息。春日裡的食材雖然說是大自然的饋贈,但是也要我們好好的把握,好好的享用,這樣才對得起默默奉獻的春天,莫等無時空難一年。

我是@悅食萌點,定時分享美食,如果您有任何的意見或者是建議都可以在評論區留言、互動。

歡迎關注、點贊和轉發,以示鼓勵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