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這些少數民族改過族名寫法!其中一個還成立了自治區

2019-08-05     後宮地圖三千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55個少數民族的族名淵源流變,情況相當複雜。近半個世紀以來,大致可以分以下四類情形:

一是族名歷史形成相對較久,穩定通行的。

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黎族等。

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統一定名的。

佤族,舊時有稱「卡佤」的,「卡」在傣語中意思為「奴隸」帶有侮辱性,故而廢去,統一稱佤族。

傣族,漢籍中曾有多種舊稱,漢晉時稱滇越、撣,唐宋時稱金齒、黑齒、白衣,元明時稱百夷、白夷,清代稱擺夷。本民族自稱有傣泐、傣那、傣雅、傣繃等。統一稱傣族。

怒族,原先自稱有怒蘇、阿怒、阿龍等,統一定名為怒族。

獨龍族,舊時有稱「俅人"的,統一定名為獨龍族。

哈尼族,舊時有僾尼、豪尼、和泥、俄泥、阿泥等許多名稱,統一稱哈尼族。

赫哲族,和挹婁、勿吉、黑水靺鞨、野人女真等有淵源關係,清初的文獻記載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名稱,統一稱赫哲族。

達斡爾族,舊稱達胡爾、達虎里、打虎兒、達呼爾等,統一定名為達斡爾族。

東鄉族,舊稱東鄉回回、東鄉蒙古、東鄉土人,統一定名為東鄉族。

土族,舊稱蒙古爾、察罕蒙古、土昆、霍爾、土民,統一定名為土族。

三是在五六十年代陸續變易與確定族名的。

裕固族,元明時稱撒里畏兀兒,後也有稱錫喇偉古爾、西喇古兒黃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曾稱撒里維吾爾。1953年籌建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時,改稱裕固族。

布依族,新中國成立前稱「仲家」、「布籠」等。布依族自稱「濮越」或「濮夷」,用漢字記音寫為「布夷」、「布依」、「布越依」等等。1952年貴州省曾設立惠水縣苗族「補伊族」聯合自治區。1953年,統一命名為「布依族」。

鄂溫克族,舊稱索倫、通古斯、雅庫特,1957年據本民族自稱而統一定名為鄂溫克族。

京族,歷史上自稱「京」,他稱「越」,1958年定名為京族。

普米族,原自稱普英米、普日米、培米,漢籍舊稱西番、巴苴,1960年正名為普米族。

壯族,原由我國古代越人的一支發展而來,周秦時西甌、駱越,漢唐時僚、俚、烏滸,宋以後的僮人、俍人、土人,和壯族有淵源關係。舊時有布爽、布儂等20種左右繁雜的稱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稱僮族。1965年據周恩來的倡議,經國務院批准,改稱壯族。

四是八十年代以來改變族名的。

德昂族,自清王昶《征緬紀聞》起始稱「崩龍」,後遂沿用。實際上,本民族自稱「達昂」。1985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改稱德昂族。

毛南族,宋代漢籍始稱茆灘、茅難、昌南,都和該族所居地名有關。本族自稱阿難。因大部分居於廣西環江縣境的上南、中南、下南山區,故又稱三南。1986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改稱毛南族。在這以前,習慣稱毛難族。

由此,崩龍族、毛難族成為曾用名而並非現名了。

最後,順帶提一下,有幾個族名容易出錯:

傈僳族,不能顛倒為僳傈;拉祜族,祜讀hù,不讀gū;傣族,傣讀dǎi,不讀tài;仡佬族,仡讀gē,不讀qǐ;畲族,畲莫誤作畬;布朗族,朗莫誤作郎。

最後附上我國56個民族大全:

阿昌族、白族、保安族、布朗族、布依族、朝鮮族、達斡爾族、傣族、德昂族、侗族、東鄉族、獨龍族、鄂倫春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高山族、仡佬族、哈尼族、哈薩克族、漢族、赫哲族、回族、基諾族、京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拉祜族、黎族、傈僳族、珞巴族、滿族、毛南族、門巴族、蒙古族、苗族、仫佬族、納西族、怒族、普米族、羌族、撒拉族、畲族、水族、塔吉克族、塔塔爾族、土族、土家族、佤族、維吾爾族、烏茲別克族、錫伯族、瑤族、彝族、裕固族、藏族、壯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nbeqWwBvvf6VcSZTHLJ.html